美國總統傑弗遜
傑弗遜成為總統侯選人這一事件發生在1796年,當時他所獲得的選票僅次於約翰·亞當斯,因此他也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副總統。接著在1800年,當他再度參加總統競選時,他就成功地擊敗了亞當斯,當上了總統。在當上總統之後,對於以前的對手,傑弗遜所采取的態度是穩健調和,這也給美國開創了一個具有很高價值的先例。在傑弗遜任職期間,他所做出的最大行動就是購買路易斯安那領土,也就是這一英明的決定使得美國國土麵積比之前增加了一倍之多。而這一領土購買舉動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和平移交領土行為,這也是美國成為大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件。
1804年,在總統大選中,傑弗遜獲得了連任,然而在1808年所舉行的總統大選中,他卻決定不再參加這一競選。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一舉動,讓喬治·華盛頓所創下的總統連任不超過兩屆的先例增添了許多美麗的色彩。1809年,傑弗遜選擇隱退,在之後的歲月裏,他所從事的唯一政治活動便是創建弗吉尼亞大學,該大學於1819年獲得審批,並最終成立。也正是這一事件,讓他看到了43年前,他向弗吉尼亞立法機關所提出的教育方案的一部分終於獲得了實現。1826年7月4日,也就是傑弗遜所發表的《獨立宣言》50周年的紀念日,他離開了人世,也為他83年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托馬斯·傑弗遜的功勞是否要比華盛頓大?這個是許多人都會考慮到的問題,然而美國的獨立和民主政體是由思想家和實幹家一起努力的結果。盡管這兩方麵都十分重要,然而從總體上來看,思想的貢獻其實是更為重要的。如果從行政方麵來看,那麼顯然華盛頓所起的作用是比較大的。然而如果從思想上來看,那麼功勞就要歸功給許多的人,比方說傑弗遜、詹姆斯·麥迪遜等等。
或許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傑弗遜還是美國專利保護製度的完善者和推進者,是他促進美國通過了保護創新及發明的專利法,也讓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對於創新保護最為嚴格的國家,因此讓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吸引人才的地方。除了這些之外,傑弗遜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對許多方麵都有研究。也正因為如此,美國人都稱他是天資最高且最多才多藝的總統。
一支筆一個世界——作家的墓誌銘
蕭伯納:這種事情一定會發生的
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遲早總會發生的。
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可避免也不可急於求成的事情,有人麵對死亡膽怯,有人麵對死亡坦然,有人麵對死亡有這樣的一種心態:“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遲早總會發生的。”這樣的幽默,讓人對死亡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堪稱為幽默的大師,蕭伯納就是這樣的一個典範,他不僅對死亡有著嚴肅而又輕鬆的心態,對待他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
在泥濘的路上艱難前行
在愛爾蘭的首都都伯林,有一個沒落貴族,隨著世界的變遷成為了都柏林一個普通的法院公務員,他娶了一個家族世代都是鄉紳的妻子,他們從小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在1856年7月26日,他們生下了一個孩子,名叫蕭伯納。
小時候,蕭伯納家和研究音樂理論的萬達裏爾李合租一套房子。在鄰居的影響下,蕭伯納耳濡目染,開始愛上了音樂。理論家也常常教他一些曲子,13歲的蕭伯納就可以用口哨吹出一些著名歌劇的片段。
他享受著這種生活,然而在蕭條的經濟下,蕭伯納的家裏越來越貧窮,甚至拿不出錢來供他去讀書。15歲時,他就無奈輟學,進入都柏林的湯森地產公司當繕寫員,後來還做過會計。
蕭伯納的父親不甘於自己家族的沒落,幻想著通過經商一夜暴富,誰知道他根本沒有什麼商業頭腦,又好高騖遠,好不容易借來投資的錢也賠了個精光,這位沒落的貴族後代承受不起這樣的打擊,便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借以消除心中的愁悶。
但酗酒這種事情除了讓生活變得更糟糕,自己變得更懶惰厭世之外,毫無作用。蕭伯納的母親艱難地維持生計,卻說服不了丈夫戒掉酒癮,忍無可忍的她隻得提出了離婚。這一年,蕭伯納已經20歲了,他跟隨著母親來到倫敦生活。
離開了在蕭伯納印象中貧困的愛爾蘭,他和母親開始艱難地在大都市立足。母親的堅強與勇敢的性格、做事果斷的風格、為人樂觀上進的態度都深深地影響著他。他想要在倫敦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慢慢地成就自己的人生。
但現實和理想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一份稱心如意又收入不錯的工作”無異於天方夜譚。他在電話公司做過差事,卻因為公司倒閉而離開;他在報社寫過音樂評論,卻因為報刊停刊而失去了工作;他想要以寫作謀生,寫了5部長篇小說,卻被60家出版社拒之門外……種種的不如意讓他非常的沮喪。
然而,他想到了母親的勇敢,又想到在愛爾蘭時隔壁鄰居們對自己理想的堅持,他開始更加勤奮地學習,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還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經營自己的生活。
在不斷地學習中,他發現自己欠缺社會活動,為了克服這個缺點,他開始參加“考求者學會”的辯論會,由開始的不會爭辯,到能夠在辯論中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都包含了他不斷的努力。
他留起了諷刺家的發型,而且對著鏡子比畫各種手勢來加強自己的演說效果,最終以愛爾蘭式的機智幽默得到了觀眾的肯定,成為了一位成功的演說家。他靠演講度過了之後12年的光陰。
他反思自己的經曆,既然自己能夠在演講辯論上有如此的成就,如果自己堅持,那麼在文學上發展應該也不會失敗。除了演講辯論,他利用業餘時間寫作文章。
在汲取眾多文學精髓的基礎上,他形成了比較複雜的世界觀,他接受過尼采、叔本華等人的思想,也讀過馬克思的作品。他反對暴力革命,希望用和平漸進的改良製度來改變資本主義製度。他也是當時英國著名的費邊社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他寫了許多的作品大多體現著費邊社會主義的色彩。費邊社會主義者至今仍然活躍在英國的政治舞台上。其間他對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幽默與諷刺是我的標簽
從開始屢遭碰壁的小說創作中,他開始分析自己作品的特點,並研究社會上的各種文學。試圖從別人失敗和成功的經驗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也完善自己的作品風格。
當研究到戲劇這個題材時,他覺得英國的戲劇非常的“不入流”,隻是為了迎合英國人的低級趣味,茶餘飯後有個打發時間無聊八卦的途徑罷了。真正的戲劇應該是偉大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衝突的前提下去展現不同的價值觀,從而讓人們借鑒並完善自己的思想。
某一次,他聽到了一位評劇家朗誦了易卜生的劇本《培爾·金特》,心靈深處的激情瞬間被點燃。他覺得這才是最完美的戲劇,擺脫了膚淺的娛人所樂的模式,將整個社會藏汙納垢的陰暗麵用一種近乎俏皮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一刻,他幾乎愛上了易卜生這個天才,於是他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易卜生的所有作品,最後寫下了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易卜生主義的精華》一書。
36歲的時候,蕭伯納提起筆,正式開始了戲劇創作之路。在他的作品中,剝削與被剝削有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嫻熟地運用文字,通過感情的鬥爭、性格的衝突、尖銳機智而又不失幽默的語言來顯現大家所熟知的社會現實。
在《華倫夫人的職業》中,華倫夫人做著卑鄙下賤的娼妓職業,卻為了體麵與財富,在女兒接受高等教育後也不願放棄這種職業,透露著人與人之間真正關係的內幕;在《聖女貞德》中,通過對貞德命運的書寫,對社會形態、婦女問題、個人命運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討論;在《賣花女》中,對賣花女命運的描述,更體現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些荒謬現實……
蕭伯納的劇本語言幽默,頗具內涵,其間對這個社會陰暗麵的諷刺讓人讀完之後回味深遠。如他自己所說:“戲劇是思想的工廠,良心的提示者,社會行為的說明人,驅逐絕望和沉悶的武器,歌頌人類上進的廟堂。”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迷戀起蕭伯納的戲劇,他那生活化的場景布局打破了傳統戲劇裏大起大落血淋淋的舊式悲劇,就像一縷春風,給英國文藝界帶來了新鮮的氣息。他立足於社會現實,創作了一係列引起大眾思考的作品,同時,他也被人們看作英國戲劇的革新家。
40歲時,擁有著在愛情中需要不斷地形成相知相惜、互相信賴的愛情觀的蕭伯納終於結婚了。結婚並沒有改變他對戲劇的熱衷,在婚後他仍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劇本。
在愛情中,他覺得愛情需要靠“際遇”,持續地愛一個人靠著努力。當時,人們隻是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但是,在他逝世後多年,人們才知道64歲的他曾與美國演員莫莉·湯普金斯有著一段相差25年的忘年戀。
看來,不管多麼努力經營,也會偶爾產生懈怠,就像世界上沒有永動機一樣,再好的機器,也會出現故障,需要維修。蕭伯納在自己的戲劇中嫻熟地操縱了主人公的生活,卻無法完美地操縱自己的生活。
1950年,94歲的他因病在赫特福德郡的寓所中逝世。他的一生仿佛如他自己所說“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遲早總會發生的”。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硬漢傳奇
恕我不起來了
親自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背負了許多傷口,以記者身份活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在太平洋戰爭中有著卓越貢獻的海明威,不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他的作品裏,無不表現出不論有多少壓力與打擊,仍然堅強不屈的硬漢特征。在1961年7月2日,這個實實在在的62歲的硬漢卻用自己的獵槍對準咽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硬漢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一個醫生家庭裏麵,父親是一位醫生,也是一名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喜歡研究自然,在行醫之餘喜歡打獵、釣魚等活動,海明威崇敬自己的父親,許多愛好都和父親相似。母親喜歡文學,家裏有著濃厚的文學氣息,這些都對海明威的生活和以後的創作產生了關鍵的影響。
18歲時,他中學畢業,在當時的堪薩斯城《星報》擔任記者,在這短短的6個月期間,形成了他往後的創作風格,那就是簡練與生動活潑。這樣的經曆,也為他成為一個出色的作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是,這樣的生活並沒有讓海明威得到滿足。
當時正麵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的海明威懷著是好男兒就應該為自己的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理想,想要親臨戰場,感受戰爭。他投身到意大利戰場,加入了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一天深夜,基地遭到襲擊,海明威被炸成了重傷,身上嵌入的炮彈片和機槍彈頭有二百三十多塊,為此,他共接受了十三次手術治療,但還有一些彈片留在身體裏永遠無法取出。
這次的戰爭經曆,讓他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了多種榮譽,但是也給他帶來了一輩子也無法磨滅的恐怖印記,無論身與心。
大戰結束後,他仍然作為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開始出版自己的一些作品,根據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曆,他寫了他人生中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小說中的那群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傷害了生理和心理的年輕人,迷茫、空虛、憂鬱,每天沉淪著度日,這樣的生活狀態,也是海明威當時的生活狀態,在這部小說發表後,斯泰因稱其中的主人公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也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在駐歐期間,他結識了舍伍德·安德森、特魯德·斯泰因和埃茲拉·龐德,這些當時知名的作家們教給他許多的寫作方法,讓他的作品更加的出色。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作品,在文學創作上有著硬漢一樣的堅持、努力完善自我的精神,創作了“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永別了,武器》。
29歲的時候,他回到了美國的佛羅裏達州,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像他父親一樣,經常去打獵、捕魚。平靜的生活沒過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一戰”時留下的陰影並沒有阻擋海明威投入這場戰爭,他又開始以記者的身份活躍在戰場上,珍珠港事件後,他不僅寫了戰場的報道,還幫助軍隊偵察敵情,率領遊擊隊參加戰鬥。在戰爭中,他目睹了眾多戰士們的死亡,戰士們的英勇,讓他感到在真正的勇士心中“沒有失敗,隻有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