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一年,蒙哥馬利的一位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因在公交車上拒絕執行種族隔離政策而被捕。這一事件引發了黑人居民長達381天的抵製公交車運動。馬丁·路德·金作為這次運動的組織者、領袖,他號召所有的黑人不去坐公交車,有車的黑人幫助沒車的黑人,距離不遠的走路上下班。在黑人們的團結努力下,最終在1956年12月,美國最高法院宣布種族隔離法律違反憲法,公交車上的種族隔離規定也被廢除。
對於抗議,馬丁·路德·金並不主張無謂的犧牲,他主張非暴力,而且提出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歧視黑人,在鬥爭的同時,要注意聯合部分白人和他們一起鬥爭。他真正希望的是種族和解。
鬥爭的強者
馬丁·路德·金的主張和舉措得到了黑人朋友們的支持,而他的人格魅力也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大家對他都非常信任。他馬不停蹄地為黑人權益努力著,先後聯絡了各地的黑人運動領袖,於1957年,成立了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目的就是為黑人爭取更多的權益。
他開始到各地遊曆,希望從別的國家找到一些更為合理的種族政策,當他到了印度後,汲取並發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策略。隨後返回亞特蘭大並成為了一名埃比尼澤的牧師。
隨著鬥爭的延續,黑人大學生們開始不斷地抗議,形成了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馬丁·路德·金支持學生運動,學生們也欽佩他執著的信念和精神。
可是,麻煩也很快出現,由於天生的領導風範,馬丁·路德·金不管出現在哪裏,隨便發表一點什麼演講,都可以吸引到很多人的注意和崇拜,為此,學生們表示很不滿,他們覺得一個“外人”,似乎就要取代學生領袖,成為這個團體的主導者了。
然而,一直努力於整個黑人群體利益的馬丁·路德·金並沒有意識到學生們的“小心思”,直至最後衝突爆發,他與學生群體的關係才明顯僵化,最後竟拒絕參加學生們倡導的運動。
後來有人質疑,馬丁·路德·金的做法不過是為了強硬地表示自己的領導地位而已,也有人猜測,他是在用行動來告誡學生們,應該克製自己的行為,走理智的非暴力路線。無論真相究竟如何,這個小插曲都沒有影響到整個鬥爭的進程。
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權益,馬丁·路德·金開始不斷地領導黑人遊行,政府為了鎮壓這種“暴行”,每次都派出大批警力來進行逮捕行動,馬丁·路德·金也因此不斷被捕,據統計,光是因為遊行,他就被捕了三十次之多。
但這樣頻繁的逮捕並沒有讓他害怕退縮,他在獄中仍不停地寫作,表達自己對於自由與和平的向往。
在為爭取種族平等的運動中,他挨過打,也曾經在百貨商店被人刺傷,有時,還會有人在他宣揚自己的自由平等觀念時開槍,這些並沒有讓他後退,他說:“我有可能被釘在十字架上受盡折磨;我甚至有可能死去。但是,即使在鬥爭中我死去了,我要人們這樣說‘他是為使我獲得自由而死的’。”
1963年,是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運動的高潮年。這一年,多達25萬的抗議者聚集在華盛頓特區,他們要求有和白人一樣的權利,在這次集會上,馬丁·路德·金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講,並因此被譽為“黑人之音”,他成為了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在1964年,美國的民權法案通過,黑人爭取到了自己的一些權益。
這一年,他剛35歲,因為不懈的鬥爭和努力,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是極大的殊榮,但應運而生的卻是運動內部領導層的矛盾。其他的黑人領袖有不同的理念,並不十分讚成非暴力解決問題,他們的這些反對意見有時候甚至超過了馬丁·路德·金的作用力。
一方麵是黑人自己內部的矛盾,一方麵是政府的阻撓和幹涉,1967年,城市中的暴力顯著升級,美國政府便借機來破壞、打壓馬丁·路德·金的領導力。年底,他發動了窮人運動,目的是對抗當時的經濟問題,但支持他的人卻大大減少。
1968年年初,罷工運動開始,馬丁·路德·金卻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什麼,他有時候會頹然地說,“我已經達到頂峰了”,話語間充滿無奈。也僅僅是在三個月後的一天,正當他準備著當晚的集會時,一顆子彈穿過了他的大動脈,他倒在地上,鮮血噴湧,幾分鍾之後就停止了呼吸。
這一年,他剛剛39歲,連一半的人生路都還沒有走過。
在他遇刺身亡後的第四天,聯邦政府宣布立法,設立每年一月的第三個周一為“馬丁·路德·金日”,紀念他為爭取黑人的自由所做的巨大貢獻。
在他躺下的那一刻,他終於獲得了自由。
喬治·華盛頓:美國國父
在此牆垣之內,安息著喬治·華盛頓將軍的遺體。
喬治·華盛頓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美國人尊稱他為“國父”。學者將他和亞伯蘭罕·林肯、富蘭克林·羅斯福並列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2006年,美國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報》評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華盛頓位列第二。美國學者麥克·哈特著有《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在該書中,華盛頓名列第27位,是在該榜中排位最靠前的美國人。以中國人的眼光來看,對於華盛頓這樣一個功勳卓著的人物來說,在他的墓碑上刻下怎樣華麗的讚美之詞都不為過。但是,美國人民並沒有在墓碑上為他們的“國父”刻下華麗而深刻的詞句,他們隻是刻下一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話語。細思之下,我們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聰慧與體貼,因為他們是借此讓好奇的他國公民主動去了解美國的曆史,去認識美國萬眾敬仰的“國父”,也是對喬治·華盛頓最大的尊重!
良好的家庭教育
中國人常說,每一個成功男士的背後都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然而,對於喬治·華盛頓而言這一結論並不準確,因為在我們看來華盛頓之所以創造不朽的功勳,是因為他的後麵曾經站著一位不平凡的父親。
喬治·華盛頓的父親叫奧古斯丁·華盛頓,奧古斯丁是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富裕的莊園主。1732年喬治·華盛頓就出生在這個名為威克弗爾德的莊園裏。奧古斯丁雖然是一個富裕的莊園主,但是在他身上我們找不到那些土財主身上慣於散發出的半點驕縱和粗暴的習氣,相反他是一位文質彬彬、對子女的學習和修養要求都很高的父親。
相信每一個讀到華盛頓出任美國總統時那篇《就職演說》的人,都會不由得這樣感歎:喬治真是一位真誠而謙遜的領袖。的確,“真誠”一詞用在喬治·華盛頓身上一點都不為過。他對家人真誠,家人都以真誠待之;他對士兵真誠,士兵們往往以死相報;他對美國人民真誠,美國人擁戴他為總統,尊他為國父。在這裏我們想告訴讀者,喬治·華盛頓能夠具備“真誠”的品格,這完全是得益於他的父親。
在喬治·華盛頓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家裏種著兩棵小小的櫻桃樹,父親特別喜歡它們。大概是出於孩子愛玩、愛動、愛破壞的天性,小喬治竟然用斧頭將它們砍掉了。奧古斯丁看到死去的櫻桃樹非常生氣,他大聲地詢問是誰公然和自己過不去,並揚言:“我如果查明是誰砍了我的寶貝,一定會狠狠地揍他一頓。”
還沒有問到小喬治時,他就哭了起來,噙著眼淚對父親說:“對不起,是我砍了您的樹。”讓華盛頓大為驚奇的是,父親並沒有狠狠地揍他一頓,而是很高興地將他摟在懷裏說:“我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
一個謊言要想長久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就必須有成千上萬個謊言隨之而來,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否認這一事實。當時尚是孩童的華盛頓未必明白說謊的嚴重性,但是他卻從父親的寬容教誨中得到“真誠”這一筆為人最為寶貴的財富。
說到奧古斯丁對喬治·華盛頓的教育,我們不得不提另外一件小事。喬治小時候在自家後院裏種了一棵蘋果樹,種下之後,一天之內往往光顧多次。父親知道兒子是想果樹盡快開花結果,於是就微笑著對兒子說:“你若想吃到蘋果,就應該把他種在有陽光的地方,並且不斷地給它澆水施肥。”在轉身離去的時候,奧古斯丁又加了一句:“如果你幫助別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
父親的這句看似隨意實則深刻的話讓喬治受益終身。在任何環境中,一個人若想有所得,他就必須先付出,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君王還是沿街乞討的乞丐。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我們未必能將他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麵麵,而喬治·華盛頓卻做到了。
在華盛頓擔任陸軍統帥期間,有一天,他穿了一件沒有軍銜標誌的大衣獨自走出營房,巧的是遇到他的士兵竟然沒有一個人能認出他。在巡查的過程中,他看到一個下士領著手下士兵在修築街壘。“加把勁”,下士衝著抬著巨大水泥塊的士兵們喊道。
但是,不管他怎麼在旁邊催促,他手下的士兵總是不能將水泥塊放到指定的位置上。當水泥塊又要滑落在地的時候,華盛頓快步走上前去,用他那強有力的臂膀頂住水泥塊。他的援助很及時,水泥塊被順利地放到了它該放的位置。士兵們轉過身來,擁抱華盛頓,向他表示感謝。
“你為什麼隻顧嘴上喊號子卻讓自己的手一直待在口袋裏呢?”華盛頓問那下士。“你問我嗎?難道你沒看到我是下士嗎?”喬治沒有正麵回答,他隻是解開大衣的紐扣,露出將的肩章。臨走時,他對下士說:“我是上將,不過下次抬東西時你可以叫上我。”
這就是喬治·華盛頓,他就是用這些最簡單的道理、最真誠的行動感染他的士兵、他的敵人、他的國民。
奇特的人生經曆
我們很難想象,像華盛頓這樣一個可以統率一國軍隊、擁有那麼多美好的品質、將一個蒙受異國欺侮的殖民地變成一個獨立強大國家的人物,竟然是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他的一切讓他成為偉人的品質和知識都是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逐步曆練而來的。就這一點來看,說他影響了世界就一點也不為過。
父親死後,喬治·華盛頓從父親那裏繼承了一筆不菲的不動產。他外貌英俊,體魄健壯,善於經營農莊,極富軍事才能。華盛頓在他36歲時,和一個帶有兩個孩子的寡婦結了婚。這位名叫瑪莎·丹德利居·卡斯蒂斯的女子,擁有60.75平方公裏的土地。結婚之後,華盛頓成了當地最大的農場主。婚後夫妻感情很好,喬治對待與自己沒有血親的子女好像慈父一樣,盡心地撫養著妻子的兩個孩子。
殷實的家境讓喬治把心思更多地放在更高尚的事業上。在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忠誠效勞,分文不取,廉潔奉公,堪稱革命者的楷模。
1783年《巴黎和約》簽訂,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同年12月23日,身為陸軍統帥的喬治·華盛頓向議會遞交了辭呈,解甲歸田,在自己的莊園過起了“隱士生活”。在我們的文化中,道家一直強調“功成而弗居”,但是在中國曆史上我們根本找不到真正做到功成身退的帝王抑或是領袖。
1789年應美國人民強烈邀請,喬治·華盛頓出任美國總統。1793年,他再度當選總統。1796年9月17日,他發表告別詞,表示不再出任總統,從而開創了美國曆史上摒棄終身總統、和平移交權力的範例。1799年,華盛頓終老於自己的農莊。在死後的遺囑裏有這樣一條,要在他妻子逝世之後解放他家中的奴隸。美國農奴製最終廢除是在林肯執政時期,華盛頓臨死之際能夠想到這一點足見他的仁愛之心,這在當時的美國是何其寶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