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贏在教育細節(1 / 3)

第四章 贏在教育細節

潛台詞是最重要的台詞

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潛台詞?關鍵是你的話語中——不,你的意識中——是否給了孩子信任和尊重。這是說好潛台詞的底線。

孩子是有獨立意識的人,他會對各種信息下意識地進行加工,做出自主判斷,然後做出相應的意識整合和行為調整。成人一定要把教育關注點從“我告訴了你什麼”轉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麼”,關注到後者,才是關注到教育。

就像“潛規則”經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樣,潛台詞往往是最能說到人心裏的無言之語。

教育中,為什麼經常會出現目的和願望的背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往往隻關注自己說了些什麼,沒關注自己話語表像之下的潛台詞是什麼。潛台詞,雖然無聲無息,甚至難以被人意識到,卻是真正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的部分。說對了,就是教育;說錯了,就是反教育。

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壞了,說“你不愛惜玩具,就送給別的小朋友玩吧。”且不說“愛惜玩具”的要求本身就是錯誤的,什麼是愛惜,讓那個玩具總是幹幹淨淨地放在那裏就是愛惜?被孩子拆卸了就是不愛惜?更糟糕的是,這樣說,孩子聽到的是這樣的內容,第一,自己是個不愛惜玩具的人,媽媽對我不滿意;第二,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是對我的懲罰——有這樣的印象墊底,那麼以後孩子出現不珍惜手中玩具,自尊感不強,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幾乎是必然的。

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因為大腦具有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兒童之所對對潛台詞比成人更敏感,在於他的意識尚未受到世俗社會的浸染,處理和加工係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所以能敏銳地捕捉到成人話語中的玄外之音。所以如果家長們總是在意自己說了什麼話,不考慮孩子加工出來的是什麼信息,這反映的其實是成年人在孩子麵前的不成熟。

有一位爸爸來找我谘詢,他遇到的問題是,5歲的女兒總是不好好吃飯,並且經常發脾氣。據這位父親陳述,他和愛人對孩子很用心,每天都會把飯菜做得美味可口,也從來不對孩子發脾氣。他們總是采用激勵的方法和孩子說話,比如經常在開飯時對孩子說:“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這一招不行的話,就會采用激將法,“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嗎?”到終於把女兒招呼到飯桌上來,孩子卻總是不好好吃,要麼拿著玩具玩,要麼要求父母喂。父母就會說“寶寶是懂事的好孩子,吃飯時不玩玩具。”或者說“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喂,讓爸爸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

表麵看,這位家長的話語很正麵,實際上句句有不良暗示。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她聽到的是什麼:

“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如果你不立即過來,就不是好孩子。

“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嗎?”——和我們一起吃飯就是愛的表現,不一起吃就是不愛。

“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喂,讓爸爸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事實上你經常讓爸爸媽媽喂飯,所以你不是好孩子。

設想孩子整天處於這樣的語境中,她怎麼可能不對吃飯這件事深惡痛絕,怎麼能不發脾氣。

分析家長的話,他們把孩子吃飯的表現和“好”、“壞”以及與父母的感情聯係起來,讓吃飯這個簡單的事情背負了道德、責任和情感等太多的東西,給了孩子很大壓力。依天性,兒童都想討好父母。所以我們可以想象,最初父母這樣說時,孩子會努力迎合父母,努力做得令父母滿意。但由於孩子對吃的興趣已被轉移到如何討好父母上,而吃的方式如何、吃得多少,又成為父母衡量“好”、“壞”和“愛”的標尺,吃飯這件事就慢慢變成一個任務。這個任務的艱巨性在於它日日出現,一個幼小的孩子無論如何也無法回回讓父母滿意,無法長期擔當。在父母這些“激勵語”之下,孩子會經常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感覺自己不能令父母滿意,內心會愧疚,並且對父母之愛產生不確定感,陷入惶惑。這種挫折感一再發生,孩子不但形成穩定的厭食心理,更有可能形成穩定的內疚感和逆反心理,對吃飯這件事更加痛恨,並且情緒煩躁、發脾氣——這就是潛台詞造成的後果。

所以我給這位父親的建議是,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不要再和孩子糾纏,“放下”就是最好的解決,這本身也是一種潛台詞,可以最有效地告訴孩子,吃飯是人生的一種享樂,而不是負擔。(如何“放下”,這個問題在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有專門論述,此處不再贅陳。)

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潛台詞?關鍵是你的話語中——不,你的意識中——是否給了孩子信任和尊重。這是說好潛台詞的底線。

有一次,我到一個朋友家找她逛街。當時正值暑假,她讀初中的兒子也在家。我們要出門時,媽媽推開孩子的房門打招呼,我看到孩子正在書桌前學習。朋友對兒子說:“媽媽和阿姨去逛街,你記得寫完作業去練琴,不許偷偷看電視啊。”兒了懶懶地嗯一聲。

我們乘電梯下樓,走了一段路後,朋友突然想起忘了帶手機,於是我們一起返回來,再上樓。打開房門,看到孩子確實沒有像媽媽擔心的那樣,趁家長不在跑到客廳看電視。朋友很高興。

孩子聽到我們回來,從自己房間走出來。當媽的愉快地對兒子說:“媽媽忘了拿手機,不是故意回來檢查你!”孩子聽媽媽這樣說,臉上一下浮起不滿,朋友卻沒在意,拿了手機,在出門時順便又叮囑一句:“寫完作業了就去練琴,不要看電視啊。”孩子答一句“知道了”,一臉不屑和厭煩。朋友可能習慣了孩子這樣的表情和語氣,並沒在意,心滿意足地走出家門。

這位朋友經常向我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喜歡看電視,頂撞她等等。基於我和她很熟悉,關係很好,彼此信任,下樓後,我忍不住坦率地對她說:你這幾句話,真不如不說。朋友一聽,非常吃驚,忙問我為什麼。

我說,你好好感覺一下,兩次出門前的叮囑,有必要嗎?朋友說,有必要啊,我兒子不像你女兒那樣自覺,所以我得經常叮囑他。

我想了片刻,對朋友說,認為有必要叮囑,這隻是你自己的感覺。你站到孩子的角度上感覺一下,能從這幾句話中聽到信任和尊重嗎?心裏會舒服嗎?如果你總是這樣暗示孩子,讓他覺得自己沒有自控力、喜歡偷看電視、需要家長監督,又怎麼能指望他不變成這個樣子呢?朋友聽我這樣說,有些認同,又似乎有些不服氣,問我,那你說該怎麼說呢?

我說,很多情況下,家長少說幾句話倒是好的。就今天的情況,跟孩子說清楚我們去逛街,大約什麼時間回來,這就可以了。信任孩子,相信他自己會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本身是一種潛台詞,會傳達給孩子更積極的信息,遠比你叮囑這幾句好得多。

朋友聽我這樣說,表現出認可,覺得我說得有一定道理,不過末了又感歎一句:我要生個女兒就好了,你說是不是女兒天生就比兒子聽話?

我又一次意識到我無法讓她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走得更遠,依過去的經驗,為了不傷和氣,隻好無可奈何地笑笑說,也許。

從理論上說,人們都知道“耳提麵命”與“潤物無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境界,效果大不相同,哪個好哪個不好幾乎沒有歧義。但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遇到太多類似的家長和教師,他們隻關注自己告訴了孩子什麼,不去考慮孩子聽到了什麼;他們的話聽起來從來沒錯,甚至很動聽,可到了孩子那裏卻從來都是無效。

某知名作家寫給她兒子的一段話被很多人在網上轉載,這段話是這樣寫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段話看起來句句在理,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轉載,不過它肯定無效,因為孩子真正聽到的是:你以為媽媽要求你用功讀書隻是為了跟別人比成績,錯了,媽媽要的不是成績,是未來。你不懂得現在有好成績,未來才有好工作,好工作意味著閑暇、尊嚴、快樂,這之外的生活,都沒有意義,都是被迫謀生,這些都要我來告訴你——當媽的把人人皆知的普通道理當作自己獨有的觀點來陳述,自以為高人一籌,但其中的潛台詞,既輕賤了自己孩子的智商,貶低了其他人的認識水平,也很市儈氣,沒有境界。雖然從道理上孩子無從辯駁,但憑直覺,孩子會讀出另外的這些東西,這令孩子心底生厭,本能地排斥。所以,這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話,一點都沒超越人群裏最平庸的認識水平,區別僅僅在於措辭更美麗一些,掩蓋了內涵的無聊,對孩子來說,一樣不中聽。

社會精英的孩子並不必然成為精英,人們常歸因於他們太忙,沒時間照顧孩子,或孩子自己天賦不佳,是扶不起的劉阿鬥。這些可能有一定因素,但更多地,是精英們在和孩子相處中出了問題。並不是高學曆的人都會教育孩子,高官都善於培養孩子,富商都不嘮叨孩子,這樣的家長如果在和孩子相處中不得法,其破壞力可能比其他家長更大。

我認識一位生意做得很好的家長,她的孩子對寫作業簡直是深惡痛絕。這位家長對孩子很用心,幾乎天天監督孩子寫作業,即使這樣,孩子還是常常會出現完不成作業的情況,成績一直是班裏倒數一、二名。有一次我聽到這位媽媽這樣催促孩子寫作業,“你已經欠數學老師三次作業了,還欠著英語老師兩次作業,今天再不寫,欠得更多了!”既然家長能這樣說話,就不必奇怪她的孩子為什麼對學習那樣沒有責任感。家長把生意場上的思維帶進了教育,學習成了件欠賬與還賬的事情;而且她分明在告訴孩子,作業是老師的,不是你的,你寫作業是在為老師工作。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語境下,孩子怎麼可能對學習有正常心態呢?

功課學習是所有孩子麵臨的一件大事,家長和老師莫不希望孩子熱愛學習,有好成績,所以這方麵會對孩子說得多一些,出現錯誤潛台詞的概率也就大一些。比如有的老師會這樣說:“考試沒上90分的,罰抄課文10篇。”很多家長經常這樣說“先寫作業,然後才能玩”。當學習成為刑具,成為阻礙享樂的任務,怎麼能讓孩子去喜歡它呢?這就是為什麼越喜歡說這類話的老師或家長,他手下的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越淡。

如果想避免此類不良潛台詞對孩子的負麵影響,消極的辦法是少說,如果不知道該如何說,不說就是最好的。積極的辦法是正麵思維,給孩子正麵暗示。比如,把“先寫作業,然後才能玩遊戲”改成“如果今天寫作業時間太長,擠占了玩遊戲時間,罰明天不能寫作業”,或者“玩遊戲的時間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寫作業了,沒寫完也不要再寫了。”這樣,作業和遊戲就具有了相同的價值和樂趣,這樣才更容易讓孩子對學習懷有好感,也不容易導致孩子出現過分迷戀遊戲的情況。

這樣的方法可能會讓一些家長產生這樣的擔心,我的孩子本來就不喜歡寫作業,如果這樣罰他,他會不會做得更差,幹脆不再寫作業了?放心,隻要家長總是言行一致,不是今天罰不寫作業,明天沉不住氣,又罰不玩遊戲,孩子的心理就不會被搞亂。一個心理正常的孩子,他的自尊不允許這樣,他不想汙辱自己的榮譽。哪怕出於自我保護,他也不會故意讓自己墮落到天天不寫作業的。

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應該時時關注自己的潛台詞。把潛台詞說好了,並不是說每句話都要小心謹慎,都要去設計;而是要不斷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因為潛台詞經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個結果,而是下意識的表達。意識提升了,話語自然也就到位了。

有位家長告訴我,她兒子從小就喜歡聽故事,經常拿書要求媽媽給他讀。但當時家長沒意識到閱讀對孩子多重要,隻是把讀故事當作哄孩子的一種辦法。最主要的是家長自己因為工作忙,也對閱讀沒有太多的興趣。而孩子總是要求媽媽一個接一個地講故事,一本書會反反複複地讀好多遍。媽媽經常覺得有些煩,就總說自己講得口幹舌燥,講故事真累。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時,雖然識字量已很大,但卻不肯自己看書,到了二年級,父母一再跟他說以他的認字量可以自己讀書了,可孩子還拒絕自己閱讀。為此父母又經常批評孩子太懶,批評他不肯自己看書。

後來,這位媽媽和孩子爸爸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他們突然意識到,可能是這幾年家長無意中說的那些“口幹舌燥”、“看書好累呀”之類的話給了孩子不良暗示,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件累人的事。而批評又進一步強化了他不喜歡自主閱讀這樣一種心理。但畢竟孩子從小領略了讀書的樂趣,愛閱讀是人的一種天性。所以孩子既喜歡閱讀,又逃避閱讀。

接下來,他們改變了方法。她和丈夫決定不再說一句要求孩子自己看書的話,而是首先給孩子做個榜樣。他們開始買書,每晚都各自拿本書看,看到精彩的地方,就說出來分享。有時,一方故意在講到精彩的地方找個理由停下來,去做別的,另一方就會拿起書來自己看,看得津津有味,讓孩子生出好奇和羨慕。他們自己越來越感受到閱讀的重要,盡量享受閱讀的樂趣,並且把這種樂趣真誠地表達出來。比如爸爸調侃地說他的人生三大樂趣是:和鐵哥們一起喝酒,暈而不醉;陪老婆買衣服,又好看又不貴;躺沙發上讀一本書,不用加班不用開會。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幹涉。孩子有時還是要求他們給讀書,他們就很痛快地給讀上一會兒,在讀到孩子很有興致時,找個借口說媽媽現在有點事,你自己先看一會兒,待會兒媽媽再給你讀。

這樣一直堅持下來,孩子逐漸發現了自主閱讀的樂趣,就像一個一直喜歡大人抱著的孩子突然發現自己走路比別人跑著更自由、更有趣一樣。於是孩子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而是經常自己捧著一本書讀得如醉如癡。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觀念變了,潛台詞就變了;潛台詞變了,孩子就變了。

在人類生活中,形而下的財富、物品可以直接贈予。比如我有10萬元,送給孩子,他就有了10萬元,不多也不少。但形而上的經驗、意誌、理想、價值觀等等這些東西,卻難以直接贈送,也不能簡單拷貝。因為孩子是有獨立意識的人,他會對各種信息下意識地進行加工,做出自主判斷,然後做出相應的意識整合和行為調整。成人一定要把教育關注點從“我告訴了你什麼”轉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麼”,關注到後者,才是關注到教育。這就是本文所說的“潛台詞是最重要的台詞”,也正是教育的為難之處和微妙之處。

藝術教育應該是甜的

音樂、繪畫、舞蹈、打球、下棋等這些活動本來是人類的娛樂行為,依兒童的天性是喜歡學習這些東西的。可現在,才藝學習成了苦差事,“興趣班”經常變成“折磨班”。究其原因,最根本問題是成年人忘記了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

孩子將來能在某種才藝上有成就,這固然是件好事,但純粹地玩,也不是件壞事,快樂就是最大價值。從目標到手段,藝術教育都不應該是苦的,應該是甜的。

孩子學才藝需要吃苦,需要家長拿著雞毛撣子站在旁邊監督,這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誤導。誤導的直接後果就是,在藝術教育中,人們不再關心藝術的娛樂價值,隻關心它的實用價值。隻強調才藝學習要吃苦,卻不去懂得帶孩子品味其中的甜美。例如有的人舍得每月花幾千元給孩子找音樂輔導老師,卻一年都不舍得花500元帶孩子去聽一場音樂會。藝術的趣味性在不合理的手段之下被慢慢消解,生命中本該最可口的果子漸漸變得酸澀。

某天,我打開電視,很偶然地看到當時被媒體猛烈炒作著的一位號稱“虎媽”的女嘉賓,其中說到她女兒學鋼琴的事。“虎媽”曾出過一本家教書,書中講述了她對孩子進行嚴格控製,為了逼孩子在功課及鋼琴方麵取得好成績,不惜采用羞辱孩子的辦法。在那天的電視中,“虎媽”照例在節目中宣傳自己的做法。支持她的另一位男嘉賓為佐證她的觀點,語氣鏗鏘地說,郞朗能有今天,就是他爸爸用大耳光子抽出來的!他的話博得了旁觀席上的笑聲和掌聲——這就是一些淺陋粗俗的教育觀點在現實中得到的優越的待遇——因其淺陋粗俗,反而特別容易傳播。赤裸裸的庸俗成功學,總有與之相匹配的粗俗教育方式來呼應。

我非常欣賞我國鋼琴家郎朗的演奏,也讚美他給中國人帶來的自豪,但非常不喜歡近年來媒體宣傳中所宣稱的他父親的粗暴。拆一間房子隻需一把鎬頭,蓋一間房子卻不知要動用多少東西。如果想把一個天才變成蠢才或變成一個心理變態者,確實光有大耳光子就夠了;但如果說大耳光子抽出一個傑出的鋼琴家,這相當於說一個農夫掄著鎬頭在土堆裏亂刨亂挖就能造出一間宮殿,或者說一個鐵匠天天掄著錘子去敲打一塊鐵皮,就可以把它敲成一枚發射到太空的火箭。如此邏輯,隻要稍微動用一下我們的常識和理性,就知道這是多麼可笑。

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郎朗”為什麼鳳毛鱗角,因為他的成功,必須是多方麵條件協作的一個成果。自身天賦、父母的影響、教師水平、個人努力、經紀人的能力、機遇等等,缺一不可。在他的整個學藝過程中,郎朗像任何一個孩子一樣,可能有懈怠、痛苦,也有和家長的衝突等這些負麵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一定不構成他藝術學習生活的主體。至於他父親那句“名言”——練不好琴,要麼跳樓,要麼喝藥去死——假如真這樣說過,這也隻是一個偶然事件,絕不可能是父子相處的常態。可能是媒體放大了一個偶然的細節,或者是他本人在品嚐勝利果實時,對過往的某個不愉快細節進行了誇張回憶,誇大了它的影響和意義。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回憶一件事時,會依自己的心理需求對材料進行加工,下意識地挑選出那些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或者是對過往事實進行合理解釋。所以一些人在談到自己的某個成功時,對一些健康因素視而不見,卻歸納為自己的成長得益於早年父母的打罵或老師的懲罰。這是其潛意識不願接納過去某種令人不快的經曆,通過美化讓它變得能夠為自己接納。這是一種下意識的自我掩飾和自我療傷行為,隻是當事者很難辨識這種心理。

“虎媽”節目現場,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動情地對這位女嘉賓說:“如果我遇到一位像您一樣的媽媽,我的鋼琴就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了。”她的話在現場喚起一片認同——正因為太多的人持有如此幼稚的邏輯,在許多教育問題上進行淺薄的因果關係推理,所以“虎媽教育”才有一定市場,而生命和教育的加減法不是這樣計算的。

女孩的假設隻有部分成立。如果她遇到一位像虎媽一樣的家長,她最多有10%的可能學好鋼琴,有1%的可能喜歡鋼琴,但有90%的可能厭惡鋼琴並罹患某種心理障礙。我在這裏提到“虎媽”,完全無意去評價她個人,相信她是位出色的女性,同時也相信她在家庭生活中應該不是書中表現的那樣,這裏隻是要批評她所代表和推廣的“嚴厲教育”概念。

音樂、繪畫、舞蹈、打球、下棋等這些活動本來是人類的娛樂行為,依兒童的天性是喜歡學習這些東西的。可現在,才藝學習成了苦差事,“興趣班”經常變成“折磨班”。究其原因,最根本問題是成年人忘記了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

有位家長跟我說,她女兒三、四歲就表示出喜歡大提琴,很想學。但老師說琴太大了,需要等到孩子六歲才可以學。孩子等得簡直有些迫不及待。終於盼到可以學習的年齡,孩子開始時不知有多興奮。由於媽媽工作忙,學琴主要由爸爸陪著。孩子和爸爸一直相處得非常好,做父親的非常疼愛女兒,以前父女關係一直很好。自從學琴後,做爸爸的認為要想學好藝,就得嚴格要求,每天很辛苦地陪孩子練琴,發現孩子拉得不好,就用小棍打手。錯第一次打一下,錯第二次打兩下,依此類推;而且在發現孩子不專心時,會發脾氣。經常弄得孩子一邊拉一邊哭。不但很快產生厭學情緒,不再想學琴,跟爸爸的關係也不親密了。當媽的私下跟老公溝通過多次,認為不該這樣逼孩子。老公生氣地說,學習哪有不吃苦頭的,並搬出自己從網上看來的郎朗父親發飆的例子為證。

這位家長給我寫信的目的是想求得一個在無法改變老公的情況下,如何讓孩子快樂學琴的辦法。我如實相告,沒有這樣的辦法。以痛苦的方式讓孩子有一種“特長愛好”,這幾乎是妄想,孩子最多可以獲得“特長”,不可能獲得“愛好”。我不知這位父親最終是否會改變,如果他這樣一意孤行,天天如此“嚴格要求”孩子,一個天才的大提琴手估計是要被他消滅,而一個心理障礙者可能就要產生了。

很多的父母,當他僅僅麵對幼小的孩子時,心底柔情萬種,發誓要讓孩子幸福,包括要孩子去學一門才藝,最初的動機也往往單純,隻是要孩子有一項特長,有功課以外的愛好。可一旦孩子進入學習程序,不少家長很快就忘記了這個初衷,放不下“學習就要吃苦”這樣的教條,最終把藝術教育做到“興趣愛好”的反麵。

教育家盧梭說過: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他可能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麼可憐。即使說這種教育在目的方麵是合理的,但把孩子置於不可容忍的束縛之中,硬要他們像服刑的囚徒似地連續不斷地工作,歡樂的年歲是在哭泣、懲罰、恐嚇和奴役中度過,這種做法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功利教育思想幾乎決定了家長或教師必然熱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認為把孩子打一頓他就乖了,不允許考B他就拿回A了,罵他是垃圾他就羞愧萬分地變成黃金了,不好好彈鋼琴給個大耳光他就用功得像貝多芬了……功利教育眼裏隻有“物”沒有“人”;隻要社會衡量標準,不在乎兒童內在的感受;隻關注孩子學到了什麼技巧,不關注他是否體會到了美。

教育過程不是企業生產流水線,所以不是嚴格控製每個環節,最後就會出產一個好產品。產品沒有生命,不需要關照它的個性,越接近統一標準越好;而孩子是有血有肉的,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有著莊嚴的內在秩序。家長和教師的意圖都無法直接注入孩子的意識,而要經過孩子心理的發酵和轉化。情緒的力量是巨大的,幾乎決定了教育的質量,這正是教育的微妙之處,也是教育的困難之處。

在才藝學習中,如何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孩子品味到才藝的魅力和樂趣,避免錯誤管理導致孩子痛恨才藝學習,這是家長和教師要麵對的最大難題。

對難題的解決,並非一定是困難的,美好的教育其實總是簡單的。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做好兩個方麵,一是家長要端正藝術教育的態度,不要在“愛”和“好”之上再附加任何其它目的;二是想辦法幫孩子找到一位好教師。可以說,除去孩子天賦,藝術教育的成敗大部分由教師來決定,所以如何選擇教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教師自身的藝術示範水平。

任何藝術學習都必須經曆一個觀摩期,沒有模仿就沒有學習。教師的示範意識和示範水平,反映了教師對這門藝術的精通程度和理解程度,也決定了他對孩子的專業引導程度。

我女兒圓圓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二胡,在這之前,曾學過幾個月手風琴。學手風琴是圓圓第一次學樂器,卻是一次失敗的經曆,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老師很少進行示奏。也許是出於教學經驗的不足,也許是自身演奏水平有問題,怕露怯,老師隻是講指法,幾乎沒做過示範,即使我委婉地提出要求,她也不去做。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孩子不但學得很茫然,興趣也被敗壞,幾個月後我們不得不中止學習。

有了這次教訓,再找才藝老師時我特別留心這一點。非常幸運的是圓圓遇到的兩位二胡老師都非常好,都是資深演奏家。一把琴在他們手上,如同有了魔力,隨便一拉,就有美妙的旋律流出,整個學習過程就是老師不停的示範過程。對比手風琴老師的教學,可以說效果天壤之別。

兩位老師的專業造詣還表現在對二胡文化乃至整個音樂文化的理解上。他們在給孩子上課時,不僅講二胡的演奏原理,還穿插著講一些和二胡相關的背景知識,甚至是有趣的小故事,這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非常重要。

當然,像那位手風琴老師那樣教學的情況可能比較少見,但考慮到現在的藝術教育市場越來越混亂,老師素質良莠不齊,還是提醒家長們注意一下這一點。

其次是教師的教學管理方式。

有一些才藝教師自身專業水平不錯,但隻看重手頭技巧,不注意關照孩子的心理,就特別容易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這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是不適宜的。

比如有一些教小提琴的老師,在教孩子如何拉琴前,要求孩子花大量時間背五線譜,理由是拉小提琴要用五線譜,所以學琴前要先學五線譜。可這項作業極為枯燥,孩子幾乎以為學琴就是花大量時間背五線譜,會很快出現厭倦感。如果調整一下思路,讓孩子首先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接下來的學習可能會順利得多。

我女兒圓圓遇到的第一位二胡老師在這方麵很有經驗。他既沒有讓孩子專門去學簡譜,也沒有一上來就把孩子投入枯燥的基本功練習中,而是在教過簡單的演奏技法後,很快讓圓圓學會了一個小曲子,我記得是《小星星》。剛學一兩次,就能拉出一個完整的小曲子,這讓孩子非常有成就感,還通過電話拉給姥姥聽,姥姥的誇獎更讓圓圓有滿足感。

我有一位朋友,她9歲的女兒學小提琴已有三年,孩子在前麵幾年一直願意學,學得也不錯。可是有一段時間,孩子突然卻表現出對學琴的厭煩,不想去學,回家也不願意練。媽媽沒有急於批評孩子,而是細心地尋找問題的根源。這位老師非常好,很認真,如果孩子哪首曲子拉不好,就不讓過。家長突然意識到,孩子半年來隻拉一首曲子,卻總也過不去,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產生了挫敗感。於是私下和老師進行了溝通。老師經家長這樣提醒,非常配合地改變了策略,很快讓孩子在這首曲子上通過,並表揚了孩子的悟性和堅持精神。所以孩子那天從老師那裏學習完走出來時,情緒非常愉快,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又恢複了以前的積極狀態。

任何學習都要經曆一個由笨拙到熟練,由粗陋到精湛的過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老師在處理具體教學任務時,會有不同的辦法,總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讓孩子有挫敗感,不斷地給孩子以成就感。自信和興趣猶如隱藏在汽車中的發動機,看不到,卻不可或缺。教師若能體恤孩子,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信,藝術教育就已成功一半。

第三是教師對待孩子的態度。

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影響到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情感。如果一個孩子很討厭一個老師,那麼他幾乎不可能把這位老師所教的功課學好的。我從女兒圓圓的學藝經曆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圓圓在9歲時還學習了爵士鼓。這是件即興而為的事,鄰居家經常和圓圓一起玩的小源很喜歡爵士鼓,附近正好新開一家藝術學校,有爵士鼓這個項目,小源報了名。圓圓聽說了,也想學,我就也給她報了名,正好和小源一起去上課,老師進行一對二的教學。

這個老師鼓打得很好,他的示範演奏顯然深深地吸引了兩個小姑娘。孩子們第一次看老師的演奏時,被這流暢而激越的鼓聲點燃了,眼神都那樣激動明亮,躍躍欲試。爵士鼓入門並不難,兩個小姑娘接受能力都很強,應該是兩個不錯的學生,但接下來的情況卻出乎預料。

這個老師是位年輕男老師,脾氣很大,似乎不能容忍孩子們的任何錯誤。他從第一節課開始,就總是皺著眉頭,說話時一臉冰冷,一旦孩子們在哪裏打錯了或打得不夠好,他就表現出生氣或不屑的神情,不時地嗬斥孩子們。從第二節課開始,兩個小姑娘上課就表現得戰戰兢兢,完全沒有了開始的興奮。

我趕快和這位老師私下進行了溝通,希望他對孩子們的態度友好些。老師居然有些生氣,表示出對我的想法很鄙視,說學藝就得嚴格,因為她們是女孩子,他才不打,如果是男孩子跟他學,演奏不好的話,他還會揍他們呢。我沒辦法,隻好去找學校負責人,要求換老師。學校負責人勸我不要換老師,說孩子跟著一個老師學下去好,換老師對孩子的學習不利,而且這個老師的水平很高,嚴師出高徒,孩子習慣了就好了。但由於我的堅持,圓圓隻跟著這位老師學了四節課,然後就轉到一位姓高的老師那裏。

高老師對學生非常和氣,總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他的演奏水平依我這樣一個外行來看,和前一個老師沒什麼差別。我想,即使有差別,也無所謂,圓圓不可能去當專業鼓手,隻是個業餘愛好,學得好點差點沒什麼大不了的,喜不喜歡、快不快樂才是重要的。況且,如果教師不能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不斷打擊孩子,損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那麼即使教師自己的演奏水平是世界一流,對學生來說也意義寥寥。

藝術是大自然埋進每個生命中的寶藏,是人生的終極追求和愛好,好的開采可以讓它光華耀世,亂采濫挖則是對這些寶藏永久性的破壞。如果沒有條件開采,寧可不去動它,至少它會安然無恙地存放著,讓孩子內心完整地保存著對某種藝術的喜愛,熱愛本身也是享受;而且將來或許有一天,某個機緣可能會讓它迸發出光彩。

凡那些動不動對孩子吹胡子瞪眼睛、打罵孩子、羞辱孩子的老師都是差老師,他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他從家長這裏拿走了報酬,隻教給孩子很少的一點手頭技法,卻打碎了孩子的一個夢想,奪走的孩子對某種藝術的熱愛,甚至損害了他們的自信。

我認可這樣的說法:“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恐怕是史上最坑爹、最惡毒的謊言之一,深受其害者可謂不計其數……必須承認,嚴師出高徒是件“可以有”的事兒,古今中外也不乏這樣的例子。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嚴師毀掉多少高徒?任何一種人生哲學,隻要它露骨地宣揚了一種“少數人成,多數人敗”的理念,就必須被我們所鄙夷、所唾棄。“嚴師出高徒”,就是這種罪惡理念的典型代表。成年人強加給兒童身心的重負,往往會扼殺他們的熱愛,毀掉他們童年的幸福。即便他們“成功”,這種成功也往往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對態度惡劣的教師,家長要提出自己的意見。我相信大多數老師發脾氣,他主觀願望也是好的,是為了學生學得更好。如果他認識到發脾氣隻能損壞孩子的學習熱情,無助於學生的學習,是破壞力,他會趕快修正自己的錯誤的。假如教師一意孤行,家長的努力不能解決問題,應該堅定地更換老師,哪怕中止學習,也不要讓孩子痛苦地學下去。

小源媽媽原本也想給小源換老師,可能是受學校負責人的影響,就沒換,結果小源學了幾個月,徹底對爵士鼓失去興趣。打爵士鼓在孩子心裏已變成一件非常討厭的事,而且她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也不自信了。看圓圓打得越來越流暢,小源總說她自己笨,打不好。因為我們都是一次性付了半年的學費,小源學到三個月時,已有些堅持不下去。她媽媽心疼學費,要求她把半年的課程學完。小源勉強又學了兩個月,說什麼也不肯學了,哪怕她媽媽說給她換到教圓圓的高老師這裏,她也不接受。小源的這項學習到此結束,基本上一無所獲。

圓圓的爵士鼓隻學了一年,因為我們遷居北京,不得不停下來。當時圓圓已有較好的演奏水平,打得很流暢。到北京後,因為沒有練習的條件和時間,爵士鼓隻好擱置一邊。為此我們常覺得遺憾,總期待著什麼時候能再找到學習機會。雖然後來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但圓圓這種愛好一直保留著,甚至她上大學後,還一直惦記著再找個老師學爵士鼓。隻因大學生活更豐富,學習更忙,這個心願隻好不了了之。

圓圓的才藝學習隻學了二胡和爵士鼓這兩樣。二胡斷斷續續學了六年,過程中一直伴有良好的情緒體驗,所以她對手中這把琴始終懷有好感。進大學後,又自願參加了學校民樂團,功課雖忙,堅持每周排練。她隨團參加了教育部舉辦的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獲得民樂團體第一名。圓圓雖不是主力隊員,但能參加這樣的活動,取得這樣的成績,也令我們非常高興。在二胡演奏方麵,圓圓不是天才,也沒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並不妨礙二胡成為她一生的愛好和特長。在樂團中拉首席固然不錯,能開獨奏音樂會更好。沒有這些,難道人生就不完美了?

圓圓的爵士鼓學習雖然是個“半拉工程”,但對孩子來說仍是一項有意義的經曆,不隻在技術方麵打下了一定基礎,在藝術素養和對心理、意誌的鍛煉方麵,也有提高與促進作用。早年學過的東西往往終身難忘,我想,假如有一天圓圓想組個小樂隊自娛自樂,即使到了中老年,她也是可以把這項技藝再撿回來的。

“藝術教育”不是“藝術技巧教育”,一個人縱使熟練掌握一門技藝,如果不包含熱愛,也不過是個普通匠人。藝術教育原本是為了培養孩子藝術修養,讓他活得更高雅,那麼就不要帶著他徑直往匠人的方向奔去。而且,每個人天賦不同,一個孩子擅長或不擅長某種才藝,在某個特長方麵表現得強還是弱,這並不影響他的人生觀和幸福感。孩子將來能在某種才藝上有成就,這固然是件好事,但純粹地玩,也不是件壞事,快樂就是最大價值。從目標到手段,藝術教育都不應該是苦的,應該是甜的。

對藝術教育的幾點建議

孩子能量有限,並且需要充裕的玩耍時間,所以不要給孩子報太多的才藝學習班,有選擇地報兩三個就可以。

應該學點什麼才藝?/如何做前期準備工作?/幾歲開始學習才藝?/學習管理要注意些什麼?/需要參加才藝考級和各類比賽嗎?/不要把孩子單獨留給老師。

藝術教育較之一般的學校課程教育有其特殊性,但也和課程學習有相似之處。家長在這方麵應該注意些什麼,在此給出幾點建議。本文多以樂器學習為例,其中的教育原理同樣適用於其它藝術教育,如繪畫、舞蹈,包括體育運動等。

一,應該學點什麼才藝

孩子能量有限,並且需要充裕的玩耍時間,所以不要給孩子報太多的才藝學習班,有選擇地報兩三個就可以。多才多藝固然令人羨慕,但要考慮成本,尤其是孩子的時間成本。以犧牲童年的快樂來換取一些才藝的做法非常不可取。當然,如果某些才藝學習能和孩子的玩耍興趣結合起來,對孩子來說基本上沒有負擔,去學習相當於玩,適當地多報一兩個也可以。總之,報與不報的原則是,孩子是否喜歡,是否願意去學。

具體到選擇學什麼,下麵以學樂器為例給出建議。

選擇學什麼樂器,如果孩子有明確的傾向性,這就是個簡單問題,喜歡什麼就學什麼——這是最重要的選擇原則。但由於學樂器往往是在孩子較小的時候開始,大多數孩子很難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樂器,就需要家長幫助他去判斷和選擇。當然家長的能力也有限,應該說絕大多數家長對樂器的了解比較外行,這方麵的建議是:不盲從,不虛榮,不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