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廣東(2 / 3)

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隻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彭玉麟的雄才大略得不到充分施展,隻能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他邀主張抗戰的兩廣總督張之洞巡視各海口,察覺地勢險要、兵力單薄的地方,就增募兵力結營駐紮,以便與各炮台互相機動策應。由於軍事部署周密有致,逼使法國人在中法戰爭中不敢就近進攻廣東,而繞水路北上進犯福建。

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1861.4.26—1919.4.24),字眷誠,廣東南海人,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麼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裏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一個外國工程師也不任用,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親自帶學生和工人,背著標杆、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刮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了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準確嗎?”

“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兒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又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重巒疊嶂,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1000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采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汙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絕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裏,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努力奮鬥,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隻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隻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讚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1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陳白沙,道傳孔孟三十載

陳白沙(1428—1500),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是元代以後程式化的朱子學向明代的學術主流——陽明學過渡的關鍵性人物,他開啟了心學重光的閘門。陳白沙原名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別號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雲老人等。本是新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少年時隨祖父遷居白沙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的小廬山下,故後人尊稱為“白沙先生”。

他年少警敏,讀書一覽成誦,而且勤奮好學,19歲應廣東鄉試,考得第九名舉人,21歲參加禮部會試,考中副榜進士,入國子監(中國古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讀書。27歲那年,他長途跋涉拜訪棄官不做、寧願在家講學的著名學者吳與弼先生。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必須專心一致,靜時修養,動時省察,務使內心湛然虛明。陳白沙很受啟發,得益不少。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回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築成一間頗具規模的書舍,題名“春陽台”。從此,陳白沙隱居春陽台苦讀經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經過10年苦學,靜坐冥思,舍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其學問與修養突飛猛進。

陳白沙紀念館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的春天,陳白沙決定在春陽台設館教學。這消息一傳開,近者鄉村,遠者鄰邑,學生慕名而來,其門若市,白沙村頓時熱鬧起來。陳白沙在教學上誨人不倦,除講授經史文學等課程外,力創新旨,唯務實際,課餘時間常與學生在曠野間練習騎馬射箭。

陳白沙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先靜坐,後讀書;多自學,少灌輸;勤思考,取精義;重疑問,求真知;詩引教,哲入詩。

絕大多數學生都勤懇用功,但亦有個別沾染了酒色、浪蕩和懶惰的,白沙先生就編了《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等幾首詩歌給學生誦讀,作為座右銘。

《戒色歌》曰:

世間花酒總為先,花酒原來枉費錢。

酒醉猖狂還要醒,花迷繚亂不知天。

魚因吞餌投江岸,蝶為尋花到野川。

寄語江門諸弟子,莫貪花酒誤青年。

《戒戲歌》曰:

鑼鼓喧天上翠樓,男人扮作女人頭。

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難變困愁。

金榜題名空富貴,洞房花燭假風流。

須知光陰如過隙,莫作等閑去浪遊。

《戒懶文》曰:

大舜為善雞鳴起,周公一飯凡三止。

仲尼不寢終夜思,聖賢事業勤而已。

昔聞鑿壁有匡衡,又聞車胤能囊螢。

韓愈焚膏孫映雪,未聞懶者留其名。

康有為的黃昏之戀

康有為在晚年與幾位中外妙齡女郎,譜寫了一曲曲浪漫的黃昏戀,其中一位就是海外華僑何旃理。

1907年,康有為到達了美國西部,當地華僑熱誠地請他演講,消息一下傳到了聰穎美麗的何旃理的耳裏。何旃理從小在一位博學儒生的嚴格教育下,不僅通曉四國文字,而且熟悉中國文化,能歌善舞,更兼有一顆赤子之心。何旃理久聞康有為叱吒風雲的傳奇經曆,立即去聆聽啟蒙大師的救國宏論。

佛山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在華僑領袖的擁戴下,氣宇軒昂地走上講台,聲若洪鍾地講述變法維新、君主立憲、創辦實業等拯救祖國的主張和藍圖。康有為話鋒轉向他朝思暮想的大同世界,劈頭就講男女平等:“同胞們,人都是天生的,有其身必有其利……男女雖然性別有異,但其他一切都是一樣的。我們必須解禁變法,實行男女平等!我以為解放女子,實在是今日中國一帖良藥啊!”

何旃理被康有為的儒雅氣度、救國衷腸、深刻思想所折服,激動得熱淚盈眶。待康有為演講結束,她趨步上前,恭敬地行大禮:“南海先生,您講得太好了!我還想……聽一遍……維新變法的道理呢。”“好吧。”康有為凝視著麵前的美麗姑娘,從哥白尼的日心說講到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從文藝複興講到法國啟蒙運動,從孔子改製考講到戊戌維新。這些宏論如同一塊巨石,投入了何旃理情竇初開的春心。

以後數日,康有為神思恍惚,不知不覺去華僑那兒了解何旃理的底細。在他周遊美國各地的時候,心中不時浮現這位年僅17歲少女的倩影。心想:自己要在各國華僑中組織保皇會,宣傳君主立憲,辦實業,多麼需要一名懂外文、知書達理的紅顏知己啊。於是,康有為投石問路,發函給何旃理,此舉正中已墜入情網的何旃理下懷。他們通過書信交往,共結同心,短短的日子裏居然寫了上百封情書。

不久康有為要離開美國,臨別之際,何旃理表示願意以身相許。康有為一陣亢奮,但想雙方年齡相差懸殊,結合恐怕有阻力,便叫何旃理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見,自己則推遲行程。果然,何旃理的家人萬萬沒料到旃理會愛上一個50多歲的“欽犯”,個個激烈反對。何旃理據理力爭:“你們知道什麼?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的變法救國思想是多麼振奮人心哪!”她說罷淚流滿臉,頭一仰,嚷道:“他現在需要我,你們不要反對了,我非他不嫁!”

兩人婚後漫遊世界,何旃理開展夫人外交,使康有為如虎添翼。康有為老來交桃花運,格外疼愛這位三太太。他們的命運之舟剛駛入寧靜的港灣,何旃理卻紅顏薄命,1914年患猩紅熱症,不幸病逝,年僅24歲。

馮如,為中國龍插上了翅膀

馮如(1883—1912),廣東恩平縣人。中國的第一位飛機設計師。1907年在奧克蘭設立飛機製造廠,1909年正式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任總工程師。1909年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飛機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並受到孫中山先生和旅美華僑的讚許,同時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1911年2月,馮如謝絕美國多方的聘任,帶著助手及兩架飛機回國。辛亥革命後,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委任為飛行隊隊長。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犧牲,被追授為陸軍少將,遺體安葬在黃花崗,並立碑紀念。

因年幼家貧,馮如12歲便隨親戚赴美國舊金山當童工。10年的發憤學習和工作實踐,使馮如成為一名精通機械和電器技術的專家,他先後研製了抽水機、打樁機、發電機、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報機等先進機電設備,在當地頗負盛名。當時曾有華僑富商集團邀請他主持一項發展祖國電力工業的計劃,但他認為興辦飛機製造工業更為迫切,因此婉言謝絕,並於1908年集資在奧克蘭市東九街359號創辦了以製造飛機為目標的廣東製造機器廠。經過4次改進,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不到6年後,馮如完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他把這架飛機稱為“馮如1號”。9月21日傍晚,“馮如1號”正式試飛了約800米。美國《三藩市考察者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馮如的大照片,稱他為“東方的萊特”,並驚呼“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後麵了”!

盡管“馮如1號”此後在試飛中受損,未獲完全成功,但大大鼓舞了華僑投資航空事業的信心。馮如繼續籌集資金把“廣東製造機器廠”擴充為“廣東製造機器公司”。正當馮如繼續研製飛機的時候,又經曆了幾次試飛失利,廠房又突然失火焚毀,公司耗去的資金已超過公司資產的90%。馮如麵臨極大的經濟困難,在認真總結曆次失敗教訓,並吸收當時先進經驗後,他終於在1911年1月又研製成功了一架新型飛機,稱為“馮如2號”,並於1月18日試飛成功。這一天早上,馮如駕駛著“馮如2號”飛機在艾勞赫斯特廣場公開試飛。飛機在地麵滑行了約30米後淩空而上,升至約12米高,環繞廣場飛行了一圈後,先後飛向三藩市海灣及奧克蘭郊區,最後徐徐降落在起飛的廣場上。整個飛行曆時4分鍾。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飛行,美國《三藩市星期日呼聲報》竟用整版通欄大標題刊出“他為中國龍插上了翅膀”,並以巨龍、馮如飛機和馮如像作為套題照片,詳細介紹了馮如其人其事。此後兩個月期間,馮如駕駛飛機在海灣多次環繞飛行,其最高時速為104公裏,飛行高度達200餘米,性能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前往觀看飛行的中外人士不可勝數,歐美各媒體稱讚道:“君之名譽時已飛騰於世界矣。”馮如為中國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神童梁啟超

童年的梁啟超聰明過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歡他。梁啟超5歲時開始讀《四書》《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2歲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鄉人稱為“神童”。當地群眾流傳不少“神童”梁啟超的故事。

第一,“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

一天,梁啟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險,望著梁啟超急叫:“快下來,快下來!會跌死你的……”梁啟超看見祖父急成那樣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級,還衝口念出兩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祖父不由開心大笑,感到乖孫非比尋常。

第二,“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梁啟超10歲那年,跟父親入城,夜裏住在秀才李兆鏡家。李家正廳對麵有個杏花園,梁啟超第二天早晨起來便走到杏花園玩耍,但見朵朵帶露杏花爭妍鬥豔,十分可愛,便摘了幾朵。突然聽到腳步聲由遠而近,原來是父親與李秀才來了。梁啟超急忙將杏花藏於袖裏,但仍被父親看見了。父親不好意思在朋友麵前責怪兒子,便以對對聯的形式來處罰他。父親吟上聯:“袖裏籠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啟超仰頭凝思,瞥見對麵廳簷掛著的“擋煞”大鏡,即念出下聯:“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鏡拍掌叫絕,於是道:“讓老夫也來考一考賢侄,‘推車出小陌’,怎樣?”梁啟超立刻對上:“策馬入長安。”“好,好!”李兆鏡連聲讚好。在歡悅的氣氛中,父親饒了梁啟超的過錯。

第三,“飲茶龍上水,寫字狗耙田”。

一天,梁啟超家裏來了一位客人,當時正在廳裏與父親談著什麼。梁啟超從外麵玩得滿頭大汗走進來,從茶幾上提起茶壺斟了一大碗涼開水正想喝,卻被客人叫住了。“啟超,你過來。”客人說,“我知道你認識很多字,我來考考你。”客人見茶幾上鋪著一張大紙,提筆便狂草了一個“龍”字:“你讀給我聽。”梁啟超看了一眼,搖搖頭。客人哈哈大笑,梁啟超沒理他,一口氣喝了擺在茶幾上的那碗涼開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飲茶龍上水。”梁啟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說:“寫字狗耙田。”梁啟超的譏諷讓父親尷尬,正要懲罰他,客人說:“令公子對答工整,才思敏捷,實在令人驚異。”

第四,“我欲問蒼天,蒼天長默默”。

梁啟超的故鄉新會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淩雲塔。梁啟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啟超時常和小朋友爬上淩雲塔望風景。一天,梁啟超寫了一首詩給祖父看。詩是這樣的:“朝登淩雲塔,引領望四極,暮登淩雲塔,天地漸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時寒暑易。為何多變幻?此理無人識。我欲問蒼天,蒼天長默默。我欲問孔子,孔子難解釋。搔首獨徘徊,此時終難得。”這就是梁啟超11歲時寫的《登塔》詩。

陳芳,百萬富翁的傳奇故事

陳芳(1825—1906),字國芳,別號阿芳,又名國芬,生於珠海梅溪。陳芳自幼受過較好的教育,曾參加科舉考試。陳芳14歲時,父親去世,家道逐漸中落,開始學習經商。

1849年,陳芳隨伯父販運陶瓷、錦緞與幹貨至檀香山。在入境登記時,陳芳習慣地說了自己的姓名:“陳芳,陳阿芳。”登記官不假思索就寫了“ChunAfong”。西人名在前,姓在後,這樣,“阿芳”(Afong)成了陳芳的姓名。

陳芳帶來的貨物銷售一空,連身上的衣服都被扒下來買走。

陳芳愛上了這塊土地,通過辛勤的努力,在很短的時間裏積累了部分資金和經驗,並短時間內學會英語。

1851年和同鄉合夥開辦“芳植記”,采用“開架售貨、自由選購”,並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在當時的檀香山獨此一家。1855年開始經營蔗糖產業,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榨糖機械,開辟連鎖銷售網絡,引進西人的機器技術,成為檀香山的“蔗糖王子”。1870年,“芳植記”列名為夏威夷八大企業之一。1880年前後,陳芳又收購了著名的潑比可農場一半的股權。這個時期,陳芳的資產已超過一百萬美元,在當地華僑中名列第一,被譽為“商界王子”。人們發現,陳芳經常從農場推著裝滿金子的小車,向銀行方向走去,車上的金子沒有任何遮蓋,充分表現了他的富有。

1855年,陳芳拜倒在夏威夷公主朱麗亞石榴裙下後,向她的監護人提出婚姻的請求。這位監護人說,我希望我的養女能夠幸福,你就先給她一個最實際的幸福,為她造一座房子吧。陳芳於是在檀香山市北麵風景最優美的地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建起了一座當時夏威夷最豪華的別墅——努阿努別墅。因為他的未來新娘是英、美、夏混血,而陳芳本人則是中國人,於是這座別墅的建築風格就融江這4種風情——兩層樓,西式家具,百葉窗,中國式的圍牆與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