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廣東(1 / 3)

孫中山,布衣亦可傲王侯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孫中山生於公元1866年11月12日,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身於農民家庭。7歲時孫中山像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向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孫氏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公元1879年,14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赴夏威夷接受西方教育。公元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公元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公元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曾於公元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為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想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公元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公元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1912年12月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年輕時就雄才大略,當他出國留學歸來,途經湖北武昌,想去見一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孫中山走到總督府門前,遞上了名片,特意在名片上寫了這樣一行字“學者孫中山求見之洞兄”。張之洞一看,也不傳話請孫中山進府,命人拿來紙筆,寫了上聯對句:“持三字貼,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讓門官交給孫中山。孫中山針鋒相對地對了下聯:“行千裏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張之洞暗暗吃驚。該聯上聯流露出輕蔑之意,下聯卻有壓倒對方之勢。張之洞看了下聯後,趕快令人開門迎接孫中山了。

冼夫人,巾幗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522—601),百越族俚人,高涼山兜丁村(今電白縣電城鎮)人。

冼氏世代為南越俚人首領,轄地千裏,統領部落數十萬家。冼夫人乳名百合,少年聰慧,自幼追隨父兄逞強鬥勇,經曆過多次部族之間的械鬥,頗有男兒氣概,後又得異人傳授武藝韜略,不但能挽弓射箭,更深諳行軍布陣之法。冼夫人善於謀略,在父母家時已能撫循部眾,深受本族人民的信賴。其兄冼挺任南梁州刺史時,常倚恃豪強,侵略鄰郡,夫人多方規諫,解仇息兵,人民安居樂業。海南儋耳一帶的俚人1000多洞也來歸附。

梁武帝大同初年(公元535年),冼百合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婚後,夫人在本族中推行封建製,廢除奴隸製。日常協同丈夫處理各種案情,約束本宗,使從民禮。首領有犯法者,即使是宗親,也嚴肅處置,毫不姑縱。因而朝廷的政策法令能在高涼地區推行,減少了部族爭鬥,地方安寧。

冼夫人像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河南王侯景叛梁,攻陷台城(今江蘇南京雞鳴山南乾河柑北),廣州都督蕭勃征兵援台。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遷仕出兵據大皋口(今江西吉安市南),並派使者召會馮寶。馮寶剛準備出發,夫人勸他不要去,說:“刺史無緣無故召你去,一定是想逼你一起造反。”馮寶說:“你怎麼知道?”夫人說:“刺史被派去援台,但他卻稱病不去,私下又鑄造武器,集合人馬。今召你去,無非是把你扣作人質,以調動你的兵馬。你暫且不要去,遲幾天看形勢如何再說。”過了數日,李遷仕果然反叛,派大將杜平虜領兵北上,與梁都督陳霸先的部隊交戰。夫人知道消息後,即對馮寶說:“杜平虜是一員勇將,可一時回不來,今李遷仕在高州,已無多大實力了。但如果你去,還是免不了一場惡鬥。不如卑辭厚禮,說你一時離不開,由我代表你去參見,他一定很喜歡,不會有什麼防備。我即帶領1000多人,挑著禮物,步行而去,及至城中,便發動攻擊,一定能打敗他。”馮寶非常同意。冼夫人依計而行,輕而易舉地攻下高州城,遷仕敗逃寧都。夫人乘勝率部與陳霸先會師擊殺杜平虜。回來後告訴馮寶:“陳都督不是平常之人,很得人心,一定能夠平息叛亂,你要與他交往,大力供應物資才是。”馮寶遂與陳霸先交好。梁簡文帝大寶二年(公元551年),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於寧都,後又與王僧辯合力擊潰侯景,平定了侯景之亂。

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改年號為永定元年,是為陳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十二月,高涼太守馮寶死,嶺南大亂。夫人團結百越,數州才獲安定。然後派9歲兒子馮仆率領各酋長到丹陽朝見陳武帝,表示對陳朝政權的支持。陳霸先封馮仆為陽春郡太守。陳太建元年(公元569年)九月,廣州刺史歐陽紇不服陳霸先將其調離廣州的決定,起兵造反。十月,陳朝派車騎將軍章昭達討紇。第二年,歐陽紇派人召陽春太守馮仆到南海(今廣州),誘他共同起兵反陳。仆遣使歸告其母,夫人怒道:“我為國忠貞已曆兩代,不能憐惜你,而有負於國家。”於是派兵守境,並率領百越酋長迎接章昭達。歐陽紇受到內外夾擊,全軍崩潰,紇也被擒誅。陳朝褒獎夫人的功績,節冊封夫人為中郎將、石龍郡太夫人。

陳於公元589年正月被隋所滅。當時,嶺南地區幾個郡都未有所屬,大家共推夫人為首領,號為聖母,保境安民,地方遂得安寧。此後多年,夫人一直為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和睦團結做出卓越貢獻。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年末,夫人去世。隋朝為表彰夫人一生,諡為誠敬夫人。

洪秀全,不做窮酸做天王

洪秀全(公元1814—1864年),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廣東花縣人。其父洪鏡揚,是鄰近諸村的保正,家裏“薄有田產”,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在當地是好的。洪仁坤有兩個哥哥,他是三兄弟中唯一讀書求功名的,在家裏有受寵而優越的地位。他7歲入本地私塾讀書,14虛歲考為童生。此後連續4次,一共經曆17年,未能進學,也就是沒考上生員(秀才)。在他一再落榜到公開造反期間,不止一次“坐館”當私塾師。

公元1842年,他第四次應考,一起沒考上秀才的老童生(一說又是表弟)馮雲山出於對考試的極端不滿,又從星相術角度看出洪仁坤“多異相”、“有王者風”,極力鼓動他為首造反。馮的勸說符合他此前大病中的想法和夢幻。後來據他自己說,他在病中曾經“魂遊高天”,“上帝教朕橋水(也就是計謀)”。他說他到了天上,才知道自己是上帝的第二個兒子。人家用轎子抬他,兩旁有無數嬌娥美女迎接。上帝給了他一個美女,做他的“正月宮娘娘”,還教他走路“兩腳要八字排開”等。這可能是他病中的夢境,也可能是他事後編的瞎話。總之是到了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他第四次考秀才落榜,年紀已經30多歲,知道再考也沒用,於是就斷了科舉仕進的念頭。

這一年,在馮雲山的勸說鼓勵下,洪仁坤決心造反。這時候有個叫梁阿發的人編了一本傳教的書《勸世良言》,是用來勸人參加基督教的;他把這書拿過來改了改,以此為宗旨,成立了一個“拜上帝會”,自稱是天父的第二個兒子,基督是他的天兄。說上帝封他為“太平天王大道君全”,命他“時或稱洪秀,時或稱洪全,時或稱洪秀全”。從此,洪仁坤、洪火秀改名為洪秀全。這改名是很費一番心思的,秀全拆開,是“禾(吾)乃人王”。簡括地說,進不了學——考不上秀才,是造反的決定性原因,造反是為了做人王。做了人王,不但可以實現“等我自己來開科取天下士”,還能夠“手握乾坤殺伐權”,殺盡所痛恨、憎惡的人。

黃遵憲,啟蒙先驅感召後人

影響中國近代思想界的達爾文進化論和盧梭民約論,最早是由黃遵憲介紹到中國來的,中國士大夫最早是從黃遵憲撰寫的《日本國誌》了解到人權、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國誌》中的維新變法思想,使當時的康、梁乃至光緒帝皇帝都受到很大啟發,其“分官權於民”的思想明顯地啟發了一代偉人孫中山形成民權主義的思想。

黃遵憲像

公元1877年,黃遵憲開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動。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一個島國,自17世紀開始,遭到荷蘭殖民者的侵略,引起社會的變化,民族矛盾加深,其情形與當時的中國相似。公元1868年,日本發生了明治維新,通過一係列的改革,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逐漸強大起來。中國人迫切要求了解日本,想知道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究竟它是怎樣學習西方變法自強的。黃遵憲的心情也正是這樣。

黃遵憲在日本期間,開始接觸從西方傳播到日本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學說。他剛到日本時,聽到關於民主自由的說法是很驚訝的。當他讀了法國啟蒙運動先驅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後,思想有了明顯的轉變。根據在日本的親身體驗,他認識到民主政治比封建專製政治要好,而且認為民主政治代替封建專製政治是必然的趨勢。有一次他對何如漳說:“中國必變從西法。”

黃遵憲在日本不僅廣泛接觸各方麵的代表人物,觀察和了解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麵的情況,同時還努力學習日文。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精心收集了200多種參考文獻。直到公元1887年的夏天,這部名為《日本國誌》的書終於完成。黃遵憲希望借鑒日本的經驗,通過維新變法使中國繁榮富強起來。這部書的問世大大加深了中國人對日本國的認識,成為當時中國人了解和研究日本的必讀參考書。

公元1889年,黃遵憲隨同薛福成赴歐洲,他們從香港起程,經過了越南、新加坡、錫蘭(今斯裏蘭卡)入紅海,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再經過法國馬賽、巴黎,最後到達英國倫敦。一路上,黃遵憲被異國風土人情所吸引,更為亞洲弱小國家遭淪喪而感歎。過錫蘭時,黃遵憲一行上岸遊覽了有名的開米南廟,廟裏有一尊如來佛像,長二丈有餘。麵對著巨大的佛像,黃遵憲感慨地說:“雖有堅牢相,軟過兜羅綿(一種很軟的棉花)。”如來佛太軟弱了,為什麼沉沉地睡去,一睡就是3000年?黃遵憲悲憤地問道:“佛啊,麵對列強入侵,你‘如何斂手退,一任敵橫縱,竟使清淨土,概變腥膻戎’?”希望你像《佛經》上說的那樣舒開五指,放出五頭雄獅,讓百獸之王去趕走敵人!在英國期間,黃遵憲接觸了英國政界上層人物,仔細考察了英國君主立憲的政治製度。他非常推崇這種製度,後來維新變法期間,黃遵憲在湖南協助陳寶箴實行這種以英國為模式的地方自治製度。

袁崇煥,威震遼東

袁崇煥(1584—1630),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明朝著名軍事將領。他戎馬一生,為守衛明朝東北邊疆、抵禦清軍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

袁崇煥自幼好讀兵書,學習用兵救國之術。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煥被薦為兵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剛到任,便深夜單騎出關了解地形,回來後便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袁崇煥在遼東築寧遠城,使明的邊防從寧遠向前推進了200裏,並采取以遼養遼政策,鼓勵當地百姓重建家園。

不久袁崇煥升為右參政。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後金國主努爾哈赤率八旗健卒13萬前來圍攻寧遠。袁崇煥刺血為書,誓師全軍,表示誓與寧遠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軍隊士氣高漲。袁崇煥令城外守軍全部撤進寧遠城,堅壁清野,又親自殺牛宰馬慰勞將士。他還將全部庫存的白銀置於城上,傳令有能打退敵兵、不避艱險者,當即賞銀一錠。如臨陣退縮,立斬於軍前。為了增強火力,袁崇煥令人將城中存有的仿西洋“紅夷大炮”架上城頭,一切準備就緒,嚴陣以待。二十四日,後金軍兵臨寧遠城下,開始攻城。隻見八旗兵丁四處散開,滿山遍野而來。袁崇煥一聲令下,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死傷慘重,隻好退軍。

次日,後金軍重振士氣,再次來攻,他們把裹著生牛皮的戰車推到城牆根,準備鑿城穿穴,袁崇煥立即親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強火力猛攻敵陣。後金軍總帥努爾哈赤在營前指揮作戰,忽被飛來的炮石擊中,受傷墜馬,血流不止。後金軍見主帥受傷,匆匆收兵退去。在歸途中,努爾哈赤病情加重,死於軍中。寧遠一戰是努爾哈赤自25歲征戰以來唯一的一次敗績。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被升為遼東巡撫。為了休整軍隊,他一麵派人假意與後金和談,一麵加緊整飭軍隊,修築錦州、中左、大淩諸要塞,以防後金的突然襲擊。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皇太極果然率軍來攻錦州,將錦州團團圍住。錦州守軍一麵堅持抵抗,一麵飛報袁崇煥請援。袁崇煥識破皇太極圍錦州的目的是欲誘自己出戰,以便借襲寧遠。他認為:“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係。”於是堅守寧遠不動,而派精騎4000繞到清軍後麵猛攻,致使清軍兩麵受敵。皇太極攻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進攻寧遠。此時寧遠守軍已準備就緒,清軍久攻不下,損傷慘重,最後隻好退兵。皇太極終於還是像他父親一樣,敗在袁崇煥的手下,無功而歸。

可悲的是,威震遼東、敵人想攻也攻不破的袁崇煥,最後是被明朝“自家人”殺了。當然,明朝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鄧世昌,義不獨生

鄧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公元1867年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公元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公元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途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公元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公元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公元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之上,大東溝海麵,北洋艦隊與日本的聯合艦隊發生了遭遇戰,史稱“甲午海戰”。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艦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誌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隨身愛犬銜住他的衣服,不讓主人沉入海中。鄧世昌看到全艦官兵250人同時墜海(後隻7人生還),誓不一人獨存,便把狗按入水中。自己也沉入海中。狗見主人溺水,不忍心讓主人漂流海上,便拖著主人奮力向岸邊遊去。它終於把主人拖上了岸。鄧世昌蘇醒過來後發現自己躺在海灘上,愛犬依然守在身邊。他回想起發生的一切,“義不獨生”,重又投入海中,愛犬見主人複投大海,也投入大海。

彭玉麟,督師五層樓

五層樓又名鎮海樓,雄踞於廣州的越秀山上。五層樓氣度恢弘,莊嚴穩重,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是明代廣州城垣北麵的製高點,登樓遠望,全城景物,盡收眼底。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指揮部就設在五層樓上。

彭玉麟參加曾國藩所部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創辦了湘軍水師,被授以水師提督。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朝廷提拔他為兵部尚書。此時,正逢法越交戰,法國人的胃口不止於侵吞越南,而是垂涎中國,揚言要派遣大隊兵船到廣東發釁。朝廷命彭玉麟迅速前往廣東部署防衛事宜。與此同時,密令雲貴、廣西派出精兵協同劉永福作戰。

彭玉麟趕到廣東,以廣州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部署幾路防禦:抽調一路兵力,加強海南島守衛;派出一路大軍,駐紮在與越南交界的廣西欽州一帶,防止內奸與外敵勾結;還有一路駐虎門外沙角、大角安營,安設炮台,成立水師營,與上、下橫檔及威遠炮台守軍成掎角之勢。沿海地帶,各地組建鄉團、漁團,分兵守土,互為聲援。

正當彭玉麟精心紡織反侵略的天羅地網時,李鴻章一味主張未可“輕言戰事”,朝廷中與法軍和議之聲甚囂塵上。彭玉麟上疏列舉了不可議和的5條理由和可戰的5條理由,積極主張同覬覦中國的侵略者進行較量,尤其是對民眾的力量予以高度的評價。可是,腐敗麻木的清廷對他充滿激情的呼籲置若罔聞,這位馳騁疆場多年的老將軍憂心忡忡。他在五層樓上憑欄遠望,喟然長歎。站在一旁的幕僚李棣華深深領會將軍的感慨,揮筆寫就了一副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