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 創造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境界(3 / 3)

其次,江澤民進一步強調了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並指明科學技術還“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在這個問題上,他不僅提出運用科學技術“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這一奮鬥目標,還具體指出了實現這種跨越的方法和途徑,即:要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要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以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要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

再者,江澤民反對那種脫離開生產關係片麵談生產力發展的觀點,他在堅持“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的同時,也充分肯定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對發展生產力的反作用,主張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不斷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打開更廣闊的通途。”針對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實際,他強調要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指引下,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和基本政治製度。對於仍然存在的不適應先進生產力和時代發展要求的一些落後的生產方式,既不能脫離實際地簡單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於現狀、保護落後的態度,而要立足實際,創造條件加以改造、改進和提高,通過長期努力,逐步使它們向先進適用的生產方式轉變。江澤民的這一論斷,旨在防止那種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左”的錯誤和固步自封、抱殘守缺的右的錯誤。所謂代表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然是指代表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就是必須適應生產力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客觀要求。

第二,江澤民把黨的先進性同社會主義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結合起來,把黨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結合起來,把黨的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結合起來。他在“七一”講話中強調,“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江澤民要求全黨同誌,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經常加以檢查和總結,看看是不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符合的就實事求是地糾正。這樣,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指明了努力方向。

第三,江澤民係統地闡述了人的全麵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認為,人類社會的生產有兩種。一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二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這兩種生產都是決定性因素。江澤民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是建設人類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的思想,指出,“人越全麵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麵發展。”他認為,這是“兩個互為前提和基礎的”、“永無止境的曆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人的全麵發展,包括改善勞動條件和提高生活水平,也包括人的身體素質、文化科技水平、思想意識的提高和性格、愛好的取舍等,其最終目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要達到的人的徹底解放。江澤民通過揭示人的全麵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從而將我們當前的各項工作同實現共產主義的宏偉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指明了推動生產力發展實現遠大理想的現實之路。

第四,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還提出了一個事關生產力理論創新的重大命題,那就是勞動和勞動價值論問題。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麵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江澤民雖然沒有進一步對這個問題做詳細的結論性闡述,但是問題提出的本身,特別是強調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特別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區別,就給人以重要的啟示,實際是為我們指出了當前和今後生產力理論研究的重點與方向。相信,隻要我們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就一定會在這個問題上取得實事求是的重要創新與突破。那將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還勢必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

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對生產力理論的闡述,雖然著重是從黨的建設的角度提出的,但卻非常係統和全麵。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對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永遠保持其先進性的根本要求,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是對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重大發展,也反映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和新要求,創造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境界。這一思想同江澤民關於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作為一個整體,從根本上回答了麵向新世紀,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以及如何繼續發揮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的重大曆史課題。對於指導我們不斷爭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事業的新勝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頁。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頁。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頁。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