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 創造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境界(2 / 3)

1992年春,鄧小平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全麵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進一步闡述了他關於生產力問題的理論創見。首先,他強化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的思想,重申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提出“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是非功過的根本性標準。即是否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是否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生產力標準的提出,一則是使人們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如何這一最基本的衡量尺度;二則改變了過去那種片麵追求生產發展、忽視人民生活的傾向,把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我們工作的標準,實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與黨的群眾路線的統一;三則是大大地深化了全黨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問題的認識,為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為全黨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其次,鄧小平從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高度,闡述了生產力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往在論及社會形態問題時,雖然也強調要以相應的生產力為物質基礎,但他們主要是以生產關係的總和為基礎的社會關係為直接的判斷依據,而不是生產力。因此他們在講社會主義的特征時,多是從社會關係方麵進行概括,沒有把生產力提到社會特征地位。而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共同富裕是以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為前提的。這樣,就闡明了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把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最終的發展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

再者,鄧小平不僅看到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並且指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經濟上還有相聯係和為我所用的一麵。繼倡導實行以公有製為基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戰略之後,他在南方談話中針對當時有些人陷入姓“資”姓“社”的爭論,在涉及一些改革的具體政策與措施上產生的猶豫、觀望,坐失發展良機等情況,強調發展是硬道理,要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他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辦法。”從而奏響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號角,從理論和實踐上開辟了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的新天地。

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他立足於新世紀、新千年的時代發展趨勢,著眼於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在深入總結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曆史經驗和深入思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在“三個代表”的思想中,第一位的是要做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代表。江澤民在紀念建黨八十周年的講話中特別對此做了進一步的係統闡述。他一方麵根據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的“三要素”以新的時代內容;同時,又從黨的建設、人的全麵發展和理論創新的角度,論述了生產力問題。形成了一整套的新思想和新觀點。

第一,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問題。

首先,江澤民重申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是生產力三要素中的“第一要素”的思想。他指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我國工人階級,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我國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同工人階級緊密團結,是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不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而且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階層的實際狀況,澄清了社會上的一些糊塗認識,明確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在當前社會經濟成分日益多樣化情況下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是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這就從根本上堅持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基本性質,指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依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