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理論的發展曆程——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之三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曆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長時期以來為解放和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進行了矢誌不移的奮鬥和努力。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問題,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創造了生產力理論的新境界。按照江澤民“要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思想,回顧和總結建國以來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係變革的過程,對於我們深入地學習黨的領袖人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對於我們深入領會和貫徹江澤民“三個代表”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教育作用。
一
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她與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有著天然的聯係,正如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所指出,她是適應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將最終決定社會總體麵貌和曆史發展的原理,對於自身所具備的先進性及其肩負的曆史使命,早就有著深刻的認識。她從創立之日起就忠實地堅持和貫徹了“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一思想的精神實質,努力保持和發揚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先進性。這主要表現在她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正確地分析中國社會在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係,根據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確定黨在不同階段的中心任務。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黨根據當時中國的情況,把推翻帝、官、封的反動統治,從舊的生產關係下解放生產力,作為第一位的任務。新中國的建立,不僅徹底清除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使中華民族一掃百年恥辱,更主要的是通過砸碎舊的上層建築,通過徹底地變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係,空前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此後,黨所麵臨主要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同時也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適時適度地調整生產關係,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這雙重任務,時而同步,時而交替。在三年恢複時期,中國共產黨一方麵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即進一步破除舊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解放生產力;另一方麵,帶領全國人民穩定物價,大力恢複和發展經濟。在此基礎上,黨開始領導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努力實現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提出的“使中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成為先進的工業國”的奮鬥目標。到1956年底,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五”計劃。到1957年,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388億元,其中工業784億元,農業是604億元,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了農業,初步實現了工業化。盡管當時工業化的水平,特別是技術含量還很低,但畢竟是一件了不起的標誌性事件。在實施“一五”計劃的同時,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把列寧關於過渡時期的理論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適時地製定並開始實施過渡時期總路線,領導全國人民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成功地進行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破天荒地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製度。社會主義改造,是對生產關係的又一次根本性的變革,為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在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之初,毛澤東就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麵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他具體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的各種矛盾,提出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思想。毛澤東進一步分析了這種基本矛盾的性質,他指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但是,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麵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發展的這種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以外,還有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他認為,其中相適應的是主要方麵,不適應的是次要方麵。因此,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這種對抗性和全體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就決定了這種矛盾可以而且應當是在共產黨領導下調節解決。毛澤東的這一重要思想,是蘇聯十月革命後四十年,都一直回避而無從解決的問題。這一重要理論觀點的提出,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解決這一矛盾的基本途徑,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之後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解決好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此認識基礎上,毛澤東率先提出要探索一條不同於蘇聯的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二
由於受缺少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曆史局限,毛澤東對社會主義製度下如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問題的探索後來逐漸出現偏差。他認為社會主義改造已經解決了生產關係的問題,但是單有經濟戰線上、在生產資料所有製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夠的,並且是不鞏固的。還必須進行政治戰線上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基於這種考慮,他提出要繼續革命,後來又提出要“抓革命,促生產”。試圖通過階級鬥爭和政治革命,來解決舊製度、舊思想和舊作風殘餘的影響,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結果,不僅淡化和偏離了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中心任務,而且還造成在很長時間裏全國經濟發展的相對緩慢,經濟成分和經濟結構單一,管理體製和經濟運行機製僵化,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在生產力問題上的主要貢獻:一是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撥亂反正,從思想上重新恢複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麵的曆史經驗,他指出,建國以來在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係問題上所犯錯誤的主要經驗教訓是對外封閉,對內以階級鬥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製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三中全會以來取得成功的主要經驗,就是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麵的改革。從而確立了“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利還是有害,應該成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標準”的重要思想。二是提出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命題。⑴他認為,“社會主義製度並不等於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⑵,“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⑶這就改變了過去那種社會主義革命以後,就隻有發展生產力的任務,而不存在解放生產力問題的觀念。三是充分論證和肯定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發展的關係。在生產力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和毛澤東比較側重於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反作用的做法有所不同,鄧小平更重視的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尤其注重生產力發展的生長點和突破口。他在新時期提出並闡述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組成。其中,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按照一般的理解,科學技術是生產手段,應歸為生產工具,屬於勞動資料範疇。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似乎有悖於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事實上,生產力三要素本身的內涵是發展的。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年更看重生產力三要素中的物質性因素的話,那麼,隨著現代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管理和科學技術等精神性因素在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鄧小平抓住這一時代發展的變化和特征,具體地分析了精神性因素在三要素中的作用。他明確指出:“曆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曆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我們常說,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裏講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