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軍工生產普遍掌握在中央手中的中國軍工業,不用再為了生產個聚合物高塑卡槽而造條生產線,也沒有了和國有企業無休止的扯皮浪費時間。
訂好指標,招標。
達標的就開始洽談,不達標的哪涼快去哪玩。
不僅效率提升了,成本也降了下來。最重要的是,有一大家子的公司生產廠家開始靠著軍工生產盈利,促使這些廠家快速研發新技術,以贏得下一次的招標。
中國軍工企業開始變得壯大、強壯,生產的裝備水平也水漲船高。
可是,畢竟開放掙標的隻是三*級材料和部分二級材料,即使水平漲的再高,指標標準早就定在了那裏,該壞還是會壞的。
軍工產品的材料,即使是最低的第三*級別,也要求有著至少500小時的工作壽命和抵抗9G過載下1個小時的強度。
可以說軍工產品的做工和用料,根本不是平時市麵上那些產品所能比擬的,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想象到的。
但毀傷情況就是如此的真實而殘酷。
嶽魯收起了大屏幕上的毀傷詳細總表,換上了一副全方位3D立體戰機透視圖。他知道,軍官們不關心這種詳細的表格,這種表格是後勤需要的。
軍官們需要的是,戰機的在高過載後的反應,這影響著之後的訓練方向和戰機的改進方向,而這些數據,同樣是嶽魯所重視的。
3D立體透視圖,可以清晰的看清戰機各個表麵或內部的結構及設備部位,並且可以根據選擇,隻顯示希望看到的部分。
嶽魯首先講到的,就是那些有損毀情況產生的位置。
看到透視圖上秘密麻麻被標注出的紅點紅圈標注標線等等,軍官們一個頭兩個大,80%的損毀率,在軍事上來說就基本是全毀狀態。如果一支部隊有這樣的傷亡率,當時就會被撤銷番號。
不過嶽魯畢竟是專業的,損毀位置不方便統計,可完好位置統計起來卻很方便。他將所有的紅色標示全部去除,隻留下了較為完好的綠色部分,瞬間,大家都看懂了。
三*級部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幾乎都是硬質、固定部件。雖然留下的不多,同時三*級部件的重要性也沒有那麼高,但卻可以給以後的戰機部件設計和采購提供其他的思路。
接著,二級部件的毀傷情況和綜合狀態,也與三*級部件的情況類似,硬質部件甚至沒有任何問題,需要更換和維修的幾乎都是軟質部件。
同時,對比兩個級別的部件損壞的位置,也可以明顯地發現損壞部件最多的位置幾乎都集中在戰機的中部。
這與SU27係列戰機的質心位置和氣動布局較為重合。
這就意味著,機體的內的部件等級,將會有進一步的變化。
原先這一位置的三*級部件需要調整為二級,而二級部件則要加強到一級。以保證戰機的在極限過載下的正常工作。
除了部件材料級別的提升,增加更多的硬質或者固定部件設備,加強固定,也是需要注意的。
當然,現在這些都隻是一種改進的思路,畢竟像孫韶峰這樣的飛行員,全軍也隻有一個。
接下來的改進,隻特供孫韶峰一人的使用裝備即可,從他身上得出的實驗數據,將會為以後的戰機研究方向提供重要的支撐。
會議室裏的軍官們,都已經將他當成是實驗試點。
裝備上,戰機如何改進;空戰上,戰術如何製定;訓練上,技術如何提高,都將在他的孫韶峰的身上一一實驗。
下麵坐著的設備技術人員們,一個個的奮筆疾書,將自己的現在大腦中迸發出的奇思妙想都記在本子上,以便回去後進行驗證。
對於這些技術人員來說,自己開發出的技術沒人用的了,是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