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韶峰的存在,終於有了讓他們大顯身手的機會。
高過載下,人的大腦充血或者供血減少,都會影響到反應的速度和意識的清晰程度。這就要求戰機的各個係統的操作程序盡量的簡化,減少因複雜操作帶來的失誤率提升。
孫韶峰的出現,讓他們看到戰機更多係統整合,增加戰機多用途應用的可能性。這對於航母上有限的空間和艦載機麵對的複雜戰場情況而言,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不過,對孫韶峰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
但誰讓他現在是小白鼠呢,不試他試誰。
除了設備技術人員,幾個與會的飛機設計師,也是摩拳擦掌兩眼放光。
飛行員更高的過載承受能力,意味著戰機氣動外形可以進一步優化設計。也許這樣的飛行員全國隻有一個,但是優化氣動外形得到的經驗,卻可以普及到所有戰機設計上。這些經驗完全可以應用到其他的戰機設計甚至是下一代戰機的設計中去。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的探索和挑戰極限的過程。每次的突破極限,人類社會都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
戰機的設計更是如此,如果都打安全牌,那麼哪裏來的發展和前進。
中國的戰機設計師們不是沒有能力創新,而是創新出來的東西無法進行驗證。
在科學中,理論很重要,但是實驗數據有時卻比理論更重要。
沒有實際數據的驗證,那些好看好聽的理論也隻能是空中樓閣。
這些設計師們,設計出了成品卻苦於沒人能完成實驗。
尤其是戰機的氣動布局和引擎推力都不熟悉的情況下,機動過載超過10G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戰機的外形和引擎是分開研製的,並且兩者依據的理論基礎也不甚相同,當兩者整合到一起後,需要大量的試飛來進行調整,以將核心和外形調整到一個平衡的位置上,才算完成戰機的設計階段。
例如美國的引擎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但第五代的引擎都沒有配套的飛機外形,就是因為到現在美國的設計人員都實驗不出能匹配第五代引擎的戰機外形。
現如今所有的外形設計,都隻是一種概念、甚至是理念,在實際操作上幾乎是寸步難行。美國各大飛行器製造商已經出具了大大小小零零總總幾百套的外形設計方案,卻沒有一個能與第五代引擎相匹配。
依照現有的第四代戰機的設計思路和外形條件,將第五代引擎強行整合的話,戰機的實際作戰能力也隻比四代機高出那麼一點,形成不了有效的戰鬥力代差。
而對於美軍而言,沒有代差,那麼這個項目就沒有發展的價值。如果五代機不能完爆四代機,那五代機就沒有服役的意義。
更何況,造價上也十分不經濟。
中國剛發展到第四代引擎係統,雖然不成熟,但是思路正確,並且進展迅速。而戰機外形,卻還是三代戰機的外形。設計人員們可以通過氣動理論和風洞模擬出需要的四代機外形,甚至可以借鑒F22,F35的外形進行設計,但戰機上天試飛,需要有飛行員,需要飛行員最直觀的感受來證明戰機設計的正確性並發現不足。
可四代機,沒人有經驗,沒人能試飛。
僅僅一道輕易突破10G過載的門檻,就攔下了全國99%的飛行員。
幸好,孫韶峰出現了。
設計師們已經開始幻想著將戰機外形進行何種的改進,以提高機動性,他們的腦洞,已經飛出了天際,飛向了宇宙......
嶽魯完全不知道,底下坐著的人們,已經有一大部分神遊天外,馬上就要衝出三界了(額.....三界?)。
不過他卻知道,接下來,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