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茅棚或王宮,人生歸根到底都一樣(1 / 3)

第八章 茅棚或王宮,人生歸根到底都一樣

童年的每一天都那麼冗長

在童年期,我們更多是處於認知,而不是意欲的狀態。正是基於這一事實,在生命這最初四分之一時間裏,我們能夠享有喜悅之情。

在童年時,新奇感把一切事物都納入我們的意識。因此,每一天都是冗長的。我們在外出旅行的時候,也遭遇相同的情況:在旅行中度過的一個月似乎比在家的四個月還要長。

少兒時候度過的一個小時也比老人度過的一天要長。

在童年時期,生活是那樣新奇、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生活所給予我們的印象並沒有因為多次的重複而變得模糊不清。

小孩每時每刻都需要消遣以打發時光,不管那是遊戲抑或工作。一旦缺少了消遣,令人害怕的無聊就會抓住他們。

甚至青年人也仍然無法擺脫無聊的困擾,數小時無事可幹就會使他們感到恐慌。

到了成年階段,無聊不斷減少。而到了老年,時間總是太過短暫,日子飛逝如箭。時間加速流逝,無聊也就大都隨之消失。

在我們的童年活動當中,我們在並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況下,總是默默地忙於從我們所見的單個場景和單個事件中,了解生活自身的本質,把握生活形態的基本典型。

我們在童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對事物的接觸和經驗構成了以後所有認識和經驗的固定典型和類別。

在童年時期我們就已經打下深刻的或者膚淺的世界觀的堅實基礎。我們的世界觀在以後的時間裏會得到拓展和完善,但在本質上卻是不會改變的了。

由於這樣一種純粹客觀的,因此也是詩意的視角觀點……所以,在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認知活動遠勝於意欲活動。因此,許多兒童的眼神是直觀和認真的。

這就是為什麼童年的時光是那樣的愉悅,我們對童年的回憶總免不了伴隨著眷戀之情。

在童年的時候,生活呈現的樣子就像是從遠處看到的舞台布景;到了老年期,我們則走到了最近的距離看同樣的布景裝飾。

從年輕的角度看視生活,生活就是漫長無盡的將來;從老年的角度觀察,生活則是一段極其短暫的過去。

在人生的開端,生活所呈現的樣子,類似於我們把觀看歌劇的望遠鏡倒轉過來張望;在人生的末尾,我們則以慣常的方式用這望遠鏡視物。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憧憬著即將展開的生活,就像在劇院裏等候大幕拉開的小孩,他們高興和迫切地期待著即將上演的好戲。

青年總是忍受著渴望的折磨

在我們的青年時代,時間的步子慢悠得多,因此,在我們生命中的這最初四分之一時間裏我們不僅感到極其快樂,而且這段時間也是最悠長的。

就像在一年中的春天,日子是令人難受的冗長,在生命的春天,日子同樣煩悶漫長。但在這兩者中的秋天,日子卻是短暫的,不過更加明朗、更加缺少變化。

我們就有了對現實生活的渴望,我們急切期盼著做事和受苦,這就把我們拉進了喧嚷、騷動的人生。

在這青年時期,困擾我們、造成我們不幸福的是我們對於幸福的追求。

我們堅持認為,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尋覓到幸福。我們的希望由此持續不斷地落空,而我們的不滿情緒也就由此產生。

在青年期,我們夢想得到的模糊不清的幸福,在我們麵前隨心所欲地變換著種種魔幻般的圖像,而我們則徒勞無功地追逐這些圖像的原型。

因此,在青春歲月,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狀況,我們都會對其感到不滿,那是因為我們剛剛才開始認識到人生的空虛與可憐——在此之前,我們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樣子。

但我們卻把無處不在的人生的空虛與可憐歸咎於我們的環境、狀況。

在青年時期,如果人們能夠及時得到教誨,從而根除這一個錯誤見解,即認為:我們可以在這世界盡情收獲,那麼,人們就能獲益良多。

我們處於旭日初升的青春年華,詩歌、小說所描繪的影像,在我們的眼前閃爍。我們備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象成為現實,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

年輕人期望他們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說。他們的失望也就由此而來。

在我年輕的時候,當房門響起敲門聲時,我會很高興,因為我想:“幸福就要來了。”但在往後的歲月,在相同的情形下,我的反應卻變成了類似於害怕:“不幸終於到了。”

對於少兒和青年人來說,他們頭腦中的奇特的想象、古怪的念頭和流傳的先入為主的觀點,共同拚湊成一幅歪曲和偽裝成真實世界的幻象。

人生經驗的首要任務,就是擺脫那些在我們青春期紮根於頭腦的幻想和虛假概念。

如果一個年輕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長與人應接、打交道,因此,在進入社會人際關係時,能夠駕輕就熟。那麼,從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慮,這可是一個糟糕的跡象,它預示這個人屬於平庸之輩。

但如果在類似的人際關係中,一個年輕人表現出詫異、驚疑、笨拙、顛倒的舉止和行為,那反而預示著他具備更高貴的素質。

我們在青年時代感受到喜悅之情並擁有生活的勇氣,部分的原因是我們正在走著上坡的路,因而並沒有看見死亡——因為死亡處在山的另一邊山腳下。

當走過了(人生的)山頂,我們才跟死亡真正地打了照麵。而在此之前,我們隻是從他人的口中了解到死亡這件事。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活力已經開始衰退,這樣,我們的生活勇氣也就一並減弱了。

(到了中年)抑鬱、嚴肅的表情擠走了青春年少時目空一切的神態,並烙在了我們的臉上。

隻要我們還年輕,那麼,不管人們對我們說些什麼,我們還是把生活視為長無盡頭而因此揮霍時間。

為什麼在青年時代,我們在展望生活的時候,發現生活是那樣的漫無際涯?那是因為青年人需要地方去放置他們的無邊的期望。

另外,青年人根據自己度過的為數不多的年歲來算量將來。這些過去了的日子總是充滿回憶,並因此顯得漫長。

青年時期是人們精神思想的孕育期,是精神開始萌芽的春季。在此時期,人們隻能對深刻的真實有所直觀,但卻無法對其做出解釋。

青年人把這世界視為一幅圖畫,因此,他們關心的事情就是在這世上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如何顯示和突出自己,而他們對這世界的內在感覺則是次要的事情。

我們精神力最強旺、最集中的時期,毫無疑問是在青年期。這個時期最遲能夠延至一個人的35歲。

在青年時代,我們的認識總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一個人隻有活到了老年,才能對生活獲得一個完整、連貫的表象認識,因為到了老年以後,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體和生活的自然進程。

人們在青春年少時認為:這個世界充滿著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樂,人們隻是苦於找不到門路獲得這些幸福、快樂而已。

較之於老年階段,人們在青年時代有更多的設想,因此人們知道得不多,但卻能夠把有限的所知放大。但在老年階段,人們具備更多的洞察力、判斷力和對事物根本性的認識。

正當青年人想當然地認為世界上到處都有奇妙美好的事物——隻要他能夠摸準了門路、方向——的時候,老年人卻堅信傳道書所說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這句話。

青年人同樣受到這世界的繽紛色彩及豐富形狀的誘惑,他的想象力誇大了這一世界所能給予他的東西。

大體而言,年輕人都具有某些憂鬱、淒婉的特征,而老年人卻帶著某種喜悅——其中根本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青年人受著性欲這一魔鬼的控製——不,應該是奴役才對。

性欲這個魔鬼吝惜著不肯輕易放鬆他們哪怕是一個小時的自由。幾乎所有降臨在人們頭上的,或者威脅著人們的不幸和災禍都是由這一魔鬼直接或者間接地帶來。

人到老年,內在擁有更加重要

人到老年——一個人的內在擁有,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到了老年,享受感官樂趣的能力已大為減弱,虛榮和自大就與貪婪一道瓜分了統治的地盤。

老年期無性欲的狀態為一個人達致某種自足無求打下了基礎,而自足無求會逐漸吸掉人對於社會交往的渴望。

到了老年期,無數以前還是雲山霧罩的東西,現在都被我們看得清晰明白。事情有了個水落石出的結果,我們感覺擁有了某種徹底的優勢。

每一個人享受老年好處的程度,由這個人的思想智力所決定。

雖然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享受到老年期的好處,但隻有精神卓越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時光。

隻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質太過平庸的人才會到了老年仍然像在青年時期那樣對世俗人群樂此不疲。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麼,人的後半生的特征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