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羨慕一個偉人,並不是因為這個人被那些缺乏判斷力、經常受到迷惑的大眾視為偉人,而是因為這個人確實就是一個偉人。
虛假的名聲也有變了味的時候。盡管為了自身的利益,這些人自己欺騙自己,但處於自己並不適應的高度,他們會感到陣陣的暈眩,或者他們會覺得自己不過就是一個贗品而已。
徒有虛名的人,就好比偽造遺囑騙取了財產的人。
徒有虛名的人害怕最終被人剝落麵具並遭受罪有應得的羞辱,尤其在有識之士的額頭,他們就已經讀到了將來後世的判決。
最真實的名聲,亦即流傳身後的名聲,並不為這名聲的主人知曉,但人們仍然會認為他是一個幸運的人。他的幸運就在於他具有借以獲取名聲的非凡素質,同時,也在於他能有機會發展和發揮了這些素質,並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行事,從事他滿懷喜悅地投身其中的事情,因為隻有這樣產生出來的作品才能獲取後世的名聲。
流芳後世的名聲的價值在於這一名聲的實至名歸,這才是這種名聲的唯一報酬。
對於那些深思的人來說,同時代喧嘩的讚美聲價值很低,因為他們聽到的不過是為數不多幾個聲音在引起回響罷了。
人們如果讓與己相同或者相關學問領域的人得到名聲,那說到底就等於剝奪了自己在這方麵的名聲。
讚揚別人隻能以自己的名聲為代價。
造作源於匱乏帶來的恐懼
造作的行為總會引起別人的鄙視。首先是因為它造假和欺騙,這樣,它就是懦弱的行徑,因為欺騙源自恐懼。其次,造作是我們對自己的某種自我譴責和貶低,因為我們試圖顯示出一副我們認為比自己更好、但我們其實又不是的樣子。
精心打扮,假裝具有某種素質,其實就是承認自己並不具備這樣的素質。
不管一個人是冒充擁有勇氣、機智、學問、智慧,抑或吹牛以顯得情場得意、有錢、有地位或任何其他,我們都可以從這種假冒行為得出結論:這個人正是在這一方麵有所欠缺,因為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麵的素質和長處,那我們並不會想到故意去顯示、炫耀它——想到我們的這一份擁有,我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謙虛是另一種虛偽
我們到處都可看到人們做出給人看的一副忠厚、老實的樣子,這些表麵工夫都極力做得讓人無可懷疑,但隻要別人稍稍表現出懷疑自己的忠厚、老實,就會刺激起這些人的極大反感,並隨時觸發他們的雷霆之怒。
也隻有不諳世事、頭腦簡單的人才會立即把表麵上的忠厚、老實當真視為發自溫柔的道德情感或者良心。
一個英國人曾經幽默、正確地指出:“‘優點、功績’(merits)和‘謙虛’(modesty)除了兩詞開頭的字母以外就沒有任何相同之處了。”
我總懷疑那些謙虛的名人這樣謙虛或許是真有其苦衷呢。
那些熱切、堅決要求別人表現謙虛的人的確就是草包無賴,亦即自身沒有價值、不曾做出任何貢獻但又眼紅別人成就的人。他們是大自然的批量製造品,也是芸芸眾生中的平凡一員。
對於平庸的人來說,謙虛隻是誠實而已。但對於具有非凡能力的人而言,謙虛卻是一種虛偽。
生活簡單,幸福增進
所有局限和節製都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幸福。
我們的視線、活動和接觸的範圍圈子越狹窄,我們就越幸福。範圍圈子越大,我們感受的焦慮或者擔憂就越多。因為隨著這一範圍圈子的擴大,我們的願望、恐懼、擔憂也就相應增加。
部分由於這一規律的原因,我們後半生比起前半生更加淒涼痛苦。因為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關係和目標的範圍總是不斷伸展。在兒童期,我們的視野隻局限於周圍的環境和狹窄的關係。到了青年期,視野明顯擴大了。進入成人期以後,我們的整個生命軌跡,甚至最遙遠的聯係、別的國家和民族都被納入我們的視線之內。在老年期,人們的目光所及包括了後代一輩。
所有局限製約——甚至精神方麵的——都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幸福。原因就在於意欲受到的刺激越少,我們的痛苦也就越少。
盡可能的外在限製更能增進人們的幸福,這些限製甚至是幸福所必不可少的。關於這一點可以從這一個例子看得出來:田園詩歌——這些唯一注重描繪人的幸福的詩歌——主要地和一成不變地表現那些在狹窄的環境過著簡樸生活的人們。
我們在觀看那些所謂的風俗畫時會感到某種愉悅之情,其原因也在於此。
輝煌、熱鬧的喜慶場麵大都隻有空洞的內核,某種不和諧總會出現,因為這些喜慶氣氛實在與我們那貧乏和苦難的生活格格不入。
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
我們生活的關係應該盡可能簡單,甚至單調的生活,隻要這不至於產生無聊,都會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幸福。因為這樣,我們就更少地感覺到生活,並因此更少地感覺到生活的重負,而重負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這樣,生活流淌著,就像一條波瀾不驚、漩渦不起的小溪。
我們應該給我們的願望規定一個限度,節製我們的欲望,控製我們的憤怒,時刻牢記著這一事實:在這世上有著許多令人羨慕的東西,但我們隻能得到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許許多多的禍患卻必然地降臨在我們的頭上。
我以前也有與你一樣的想法
要讓自己容忍別人與己相反的觀點和耐心對待別人對自己看法提出的異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許就是記住這一點:我們自己何嚐不是對於同一審視對象經常性地連續變換截然相反的看法?
我們不也是甚至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拋棄某一看法,然後又重拾這一看法,最後又接受了與此相反的觀點嗎?這一對象在不同光線的映照下顯現出不同的樣子,我們據此而相應改變自己的觀點。
同樣,在我們發表與別人看法相抵觸的意見時,沒有比這一說法更能爭取別人好感的了,“我以前也持有與你一樣的想法,但現在……”,等等。
智慧得益於反省
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並且能從生活經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我們就必須勤於反省,經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有過的感覺和體驗。此外,還要把我們以前對事情的判斷和現在的看法,以前訂下的計劃及追求和最終得到的結果及滿足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