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各種可變外衣下,隱藏著同一個人(2 / 3)

在這個世界上,卑劣和惡毒普遍占據著統治的地位,而愚蠢的嗓門叫喊得至為響亮,他們的話語也更有分量。

永遠不能從良好的智力推斷出良好的意欲

不可能有一套倫理學可以改變和改進意欲本身。這是因為所有的教誨都隻能對認知產生作用,而認知卻永遠無法決定意欲本身,亦即無法決定意欲活動的基本特征。

認知隻能決定意欲在不同的情形下的不同發揮方式而已。

糾正了的認識,如果能夠更加精確地向意欲顯示並幫助意欲更加正確地判斷哪些目標是合乎意欲的願望,並且是在意欲能及的範圍之內——那在這種情形下,認識才可以修正意欲的行為。

在認知的幫助下,意欲更加準確地量度自己與事物的關係,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意欲的是什麼,因而在選擇目標時,更少地受製於錯誤。

對於意欲活動本身,對於意欲活動的主要傾向或者基本準則,智力卻是無能為力的。

相信認知的確從根本上決定了意欲,就跟相信一個人晚上提著的燈籠就是這個人步子的原動力一般無異。

一個人在經曆了事情或者受到了別人的勸告以後,會看出自己性格的某一根本缺陷,並為之痛惜。他會真心實意地打定主意去改進自己,消除這一性格弱點。盡管如此,這一性格弱點仍然一有機會就充分展示出來。接下來就是重新的悔疚,重新的痛下決心洗心革麵,和再一次的重蹈覆轍。

智力隻是一種理論性的能力:它勾畫和羅列出為人稱道的,因而是值得追求的人生道路。

意欲則是既成現實、不可更改的某樣東西,它不顧智力勾畫出的藍圖,仍然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然後,我們看到智力在意欲後麵跟著,嘴裏在毫無用處地抱怨著意欲的本性。

認知時而是意欲行為的旁觀者,對於意欲的行為給予一些無關痛癢的讚揚或責備;時而認知又受到外在的影響,因為獲得經驗教訓以後,認知又改變原有的並製定新的規章準則。

意欲(性格)素質和智力素質是互不相幹的。

我們永遠不可以從一副良好的智力推斷出良好(善良)的意欲,也不可以從後者推斷出前者,或從低劣的智力推斷出卑劣的意欲等。

每個不帶偏見的人都應該把意欲與智力兩類素質彼此完全分開,而識別其各自的存在則隻能在生活實踐中進行。

至為狹隘的頭腦智力可以與偉大的博愛之心共存。

卓越的思想素質隻能獲得別人的讚歎,而不是愛戴,後者是留給優秀的道德品質、性格素質的。

我們可以告訴利己主義者:如果他們放棄小小的好處,就可以換來更大的利益。我們也可以讓惡毒者清楚知道:給別人造成痛苦的話,那將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痛苦。但要勸說別人放棄利己之心或者害人之心,我們卻是無能為力的,正如我們改變不了貓捉老鼠的天性一樣。

良好的品性比智力更重要

所有真正的道德品質,無論好壞,都是內在天生的。

一樣良好的品性就可以蓋過並抹去智力上的嚴重不足。在了解一個人具有某種優秀品質以後,我們會耐心遷就這個人智力上的不足,和歲數大了以後所表現出來的愚鈍和孩子氣。

一副明顯高貴的品性,哪怕完全缺乏智力優點及智力修養,仍然呈現出無所欠缺的樣子。

相比之下,就算是至為偉大的思想頭腦,一旦蒙上了嚴重道德缺陷的汙點,看上去就始終配受責備。

正如火炬和火堆在太陽底下會顯得蒼白和毫不起眼,同樣,優秀的智力,甚至思想的天才,還有漂亮的外貌,都會在與善良心靈的比較中黯然失色。

一個人所顯現出來的高度善良,能夠完全彌補智力素質的欠缺。我們甚至會為自己感到羞愧:因為我們竟然為這個善良的人欠缺智力素質而惋惜。

甚至最有限的智力和出奇醜陋的相貌,隻要它們與非同一般的善良為伴,那這些就仿佛得到了美化,就像圍了一圈屬於更高一級美麗的光環,因為現在一種發自他們內在的智慧說話了,在它麵前,所有其他的智慧都得閉嘴、沉默。

這是因為心的善良是一種超驗的素質,它屬於某種擴展至此生之外的事物秩序、法則,其他方麵的完美是不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的。

當善良的品性達到很高的程度,那它就把心擴大了,從而包含了整個世界。這樣,一切事物都盡在他的心中,因為善良的人把所有的生命視為自己本性的同一體。

當我們要對某一行為做出道德上的評判時,我們首先就要確切了解這一行為後麵的動因。但在了解了這行為的動因以後,我們對此行為的讚賞或者批評就再不會與這一動因有關,而轉而針對受到這一動因驅使的這個人的性格。

一個人盡管對自己道德方麵的缺陷有著最清晰的認識,甚至為此感到厭惡,甚至誠意地下定決心改進自己,但卻仍然無法如願。

總的來說,改進和改良的範圍隻局限在認知方麵。性格是不會改變的,動因以必然性發揮作用,但這些動因卻必須先通過認知這一關,因為認知是動因的媒介。而認知是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擴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不斷得到矯正。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試圖通過言詞和說教來消除一個人的性格缺陷,並從而改變這個人的性格,改變這個人的內在道德,就完全等同於試圖通過外部的作用,把鉛變化成金子,或者試圖通過精心栽培,讓橡樹結出杏子。

一個人的性格並不是巧妙、精心培養以後的結果,也不是偶然所處的環境的產物,而是大自然本身的作品。

個體的性格在孩提時就露出苗頭。在這時候,在這小孩所做的小事情上麵就已顯現出將來他在大事情方麵的表現。

所以,盡管兩個小孩在極為相似的環境下長大並受到了相同的教育,但這兩個人卻顯現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一個人的美德與劣性,其種子深藏在這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格裏麵,深藏在這個人的這一真正內核。

期望一個人在同樣的處境下,一會兒做出這樣的行為,另一會兒又做出另外完全不一樣的行為,就猶如人們期望同一株果樹,在今年夏天長出櫻桃,在明年夏天則長出梨子。

從我們所做,我們才知道我們所是。

人們所做出的公正行為與真正的內心誠實,兩者間的關係就猶如人們所表現出來的禮貌與真正對鄰人的愛之間的關係。

一個人道德上的善或惡,首先是從這個人對待他人的根本態度和心情反映出來,也就是說,這種態度、心情要麼帶有嫉妒,要麼帶有同情的特質。

出於純真目的的每一善良行為都宣告了做出這一行為的人是與這一現象世界互相抵觸的。

在這一現象世界裏,他人與自己是完全分離的,但做出善行的人卻把他人和自己視為一體。

並不發自私心的每一善良行為都是神秘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要勉為其難地對此做出解釋,人們就隻有找出種種的借口。

嫉妒建起的高牆會被同情心完全推倒

真正的道德原動力就是同情。

對眾生懷著無限的同情,是做出合乎道德的良好行為的一個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證。

不幸是同情的條件,而同情則是仁愛的源泉。

總而言之,要消除我們對他人的仇恨心態,沒有什麼方法比采用某一會引起自己同情他人的審視角度,更加容易達到目的。

惟一適合抑製我們的憎恨或者鄙視情緒的是憐憫,而不是我們口口聲聲尋求的“尊嚴”和“價值”。

每個人在其自身都帶有嫉妒和同情這兩種彼此對立相反的特質,因為這兩種特質產生於一個人對自己的狀況與他人狀況所不可避免做出的比較。

嫉妒也就是在人、我之間築起一堵厚牆,但對於懷有同情心的人來說,這堵牆壁則是脆弱和透明的。事實上,這堵牆有時候會被同情心完全推倒。

勇氣使我們能夠承受各種犧牲和實現自我征服。勇氣因此就起碼與美德有了一定的關聯。

正如他存在於自己的肉身一樣,他也同樣存在於萬事萬物,他肉身的死亡因而對他本人並沒有構成傷害——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確信,產生出英勇的氣概。

除了從這一高度理解勇氣以外,的確不可能還有其他方法能夠解釋清楚為何懦弱看上去就是招人鄙視,而個人勇氣給人的印象就是高貴和壯烈。

如果從一個低級的角度考察,那就無法解釋清楚為何一個有限的個體——他本身就是一切事物,並且的確就是其自身之外的世界存在的根本條件——不應該把其他的一切屈從於保存其自身存在的目的。

一個全然形而下,因而是純粹依據經驗的解釋並不足以解釋勇氣何以成為美德,因為這樣一種解釋隻能立足於勇氣的有利和用處方麵。

懦弱似乎與高貴的性格並不相稱,因為懦弱暴露出了人過度關注其自身。

金錢,吝嗇之人抽象中的自我

金錢作為這一世上所有好處的抽象代表,現在就成了吝嗇之人那已經遲鈍、呆滯的胃口咬住不放的枯槁根塊——這已成了他們抽象中的自我。

這種金錢欲望就像其對象物一樣具有某種象征性,並且也是無法消除的。這是對世俗樂趣執著的眷戀,它頑固、偏執,就好像要延續至此身之後;它是經升華以後換上了精神形式的肉欲;它是彙聚所有無法饜足的欲望的抽象焦點。

吝嗇節儉所據以出發的正確原則就是:所有快感逸樂所發揮的作用都隻是否定的,由這種快感組成的幸福因而隻是幻象而已,而苦痛卻是肯定和實在的。

慳吝之人舍棄了快感享受,目的就是更能穩妥地躲避苦痛。據此,“堅忍和舍棄”就成為了吝嗇之人的座右銘。

既然慳吝之人知道發生不幸的可能性難以窮盡,通往危險的道路又數不勝數,那他們就動用一切手段,盡可能地在自己的周圍內外築起三層堅固的城堡以抵禦不測與不幸。誰又能說防備的功夫會做得太過?

隻有懂得命運如何出爾反爾捉弄我們的人才會最終達成自己的目的。哪怕防備功夫是做得太過了,那這一差錯也隻給自己本人帶來害處,而不會讓別人受累。

揮霍付出了將來囊空如洗的淒涼代價

雖然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不少吝嗇之人歸根到底隻是直接嗜愛金錢本身,那不少揮霍成性的人也的確同樣隻是為了揮霍而胡亂大肆揮霍。

滿足人的需求本來隻是比滿足動物的需求稍為困難一點,但為了加強其欲望獲得滿足時的快感,人卻是有目的地增加自己的需求。奢侈、排場、煙酒、鴉片、珍饈百味以及其他與這些相關之物就是由此而來。

奢侈、揮霍源自一種動物性的認識局限——對於隻局限於認識現時此刻的人來說,那隻在頭腦中存在的將來概念是不會產生任何效果的——並且,奢侈、揮霍是建立在人的這一錯覺之上:感官樂趣真有其肯定和實在的價值。

為了那些空洞、匆匆即逝並且經常隻是想象出來的快樂,揮霍之人付出了將來入不敷出、囊空如洗的淒涼代價。

這樣的揮霍行為或許隻是為了喂養那空洞、愚蠢的沾沾自喜和得意傲慢,以及博取看熱鬧的路人對其豪華排場的驚歎和羨慕。

奢侈揮霍不但導致貧困,而且還由貧困導致犯罪。

傷害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無能

每一個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人,內心自然都會燃起報複的熾熱渴望。

人們所作出那許許多多的犧牲,目的隻是為了享受報複所帶來的樂趣,而所有這些報複行動都無補於已經遭受的損害。

我們由於天災、偶然或者命運的原因所遭受的痛苦……並不像別人任意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那樣讓人難以忍受,因為我們承認大自然和偶然就是這一世界本來的統治者,並且,我們看到自己經由這兩種原因所遭受的損害他人也都會同樣遭受。

別人任意給我們造成的痛苦除了本身的傷害和損失以外,還有著某樣相當奇特和苦澀的東西,也就是說,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別人的優勢——不管那是通過武力抑或狡猾——和相比之下自己的無能。

如果可能的話,造成了的傷害、損失可以設法彌補,但那額外的苦澀,亦即這一想法:“我必須忍受你的這些!”卻經常給我們帶來比原來的損害更多的痛苦,而要中和這種痛苦也就隻能運用報複的手段。

通過損害那損害了我們的人——不管運用武力抑或狡猾——我們也就顯示了自己的優勢並由此一舉抹去了他所顯現的優勢。這為我們帶來了我們熱切渴望得到的一種情緒上的滿足。

一個人越高傲,或者虛榮心越強,那麼,他就越加熱切地渴望複仇。

正如每一個願望在實現了以後才讓我們發現這願望或多或少隻是一種假象,複仇以後的感覺也同樣如此。在許多情況下,期望從複仇中獲得的快感由於同情的作用而變了味道。

並且,我們做出的報複行為會在以後的時間撕扯我們的心,我們的良心也備受折磨,因為促使報複的動機已經不再發揮作用,剩下與我們麵對的隻是表明我們狠毒的證據。

所有人的行為都出自利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