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佛教的真理(1 / 1)

四十一、佛教的真理

真理,是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詞彙。從詞義上解釋,真理就是永恒不變的道理,無論周圍條件如何改變,真理是永遠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理就是正義。對老子來說,真理是“道可道,非常道”,對孔子來說,真理就是倫理;對佛教來說,具有以下幾種真理:

般若是真理。佛教所說的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但是,般若又不同於一般的智慧,而是修佛之人明心見性時的一種接近於佛陀的狀態。修行之人進入般若的時候,內心如明鏡,能照見大千世界的任何一點塵埃,對萬事萬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簡單理解,就好像一個記憶超群的人,他的智慧表現在看書時一目十行,而當他進入般若的狀態時,他隻需要用眼睛瞄一眼,就能馬上記住這一頁乃至整本書的所有文字。

《心經》有雲:“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說,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狀態的時候,得知萬物皆是一場虛空,所以菩薩能超脫一切苦難,度化眾人脫離苦難。

苦聚是真理。佛教認為,苦聚是人生的常態。眾生皆苦,沒有人能免除“五蘊”所帶來的痛苦。“蘊”,就是集聚,“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的聚集,是物質現象、人的情緒想法、行為認識的總集。而“五蘊”就是苦聚的根源。人之所以感覺痛苦,就是放不下物質欲望、情緒想法和行為認識引起的。眾生如果能放棄這些東西,就能成佛,可是眾生無法參透,割舍不下這些,所以才會受輪回之苦。所以佛說,苦聚就是人生的真相,人生本就由苦難構成。

佛教認為,五蘊皆空,我們看到的事物的形態和表現,那隻是一個虛妄的存在,隻是麻痹眾人禍害眾生的始作俑者。物質肉身隻是一時的存在,終將消失,隻有精神世界才是永恒的存在。所以,佛教提倡心之外沒有其他,肉體的我其實不是真正的我。“諸法無我”,人世間是沒有“我”的存在。

這就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大智度論》對三法印進一步作了解釋。佛陀說:“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意思是說,隻要能得到佛法印,世間就沒有什麼事情能阻礙他的了。

有人問佛陀,什麼是佛法印。佛陀解釋說:“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這就是佛教的基礎,三法印。

無我、無常、涅槃也是真理。佛告訴我們,世事無常,痛苦是一時的,快樂也是一時的,能關照無常,才能在得失之間找到平衡。佛還告訴我們,緣起緣滅,放下我執,滿足自我地占有其他事物,終究會被其他事物毀滅。佛再告訴我們,死亡並不代表痛苦的結束,輪回之苦才是永生永世的痛苦,所以,盡力達到涅槃時的寂靜,心態平和,波瀾不驚,才能真正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