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律學高僧:弘一(1 / 1)

四十、律學高僧:弘一

李叔同,是中國近代有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身兼數“家”的李叔同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身份——出家人。

李叔同出生在晚清的官宦之家,年輕時曾留學日本,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1918年8月,接近不惑之年的李叔同懷著“肩荷南山(律宗)家業,作將盡綿力,誓舍此身而啟道之”的宏願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號弘一。因為李叔同已經是文藝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這樣的舉動無疑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不明白,事業如日中天的李叔同為何要出家?對此李叔同的答複是:“出家乃大丈夫之道,豈世人可知?”也許,佛教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與李叔同的藝術性格剛好契合,使他找到了人生的歸宿。

李叔同出家之後,對佛法也頗有自己的見解。他針對當代學佛之人的最疑惑的十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其一,佛法不是迷信,佛法不是怪力亂神,而是一種信仰的力量;其二,佛法不是宗教,它與宗教不同;其三,佛法不是哲學,哲學是哲學家對宇宙奧妙的猜想,而佛法有真真切切的真理存在,不是對宇宙奧妙的假設性探索;其四,佛法不是反科學,法佛不是玄妙的道理,而是對眼前經驗的判斷所得到的結論;其五,佛法不是厭世,修佛之人雖然多是隱居,但不是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有普度眾生的積極態度;其六,佛法不是不利於國家的興盛,古代的佛教徒阿育王帶領國家走向興旺,這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七,佛法不是不能談婚論嫁,佛家弟子依舊可以婚娶,繁衍子孫;其八,佛法不是不支持慈善事業;其九,修行佛法不是為了利益的考慮,而是為了眾生的幸福考慮;其十,佛法說四大皆空並非是滅世之舉,佛法所說的空無一物是為了讓世人清心寡欲,不要為物質世界迷失心性。不得不說,這些觀點在近現代的佛教中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有人評價說:“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大師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備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律宗作為漢傳佛教八大宗之一,曾一度銷聲匿跡,直到弘一法師的倡導,才重新得到普羅大眾的重視。弘一法師出家後一直專心研究佛教典籍,單單一本《四分律》,就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研讀。他對信仰的虔誠和治學的嚴謹可見一斑。

弘一法師不僅公開宣講律學,自己對戒律也是嚴守無誤。據弘一法師身邊人說起,弘一法師每次坐藤椅都會先用力地搖一搖,目的是把藤椅上的小蟲子搖落,以免小生命受到傷害。據說,弘一法師將死之時,還千叮嚀萬囑咐弟子要在龕腳上放上四碗水,好讓爬到自己屍身的螞蟻逃過一劫,別被火燒死。通過這些小細節,我們可以看出,弘一法師慈悲為懷的心境是貫穿於他生活的每一個動作的。

這樣的出家人,可親可敬。可想而知,弘一法師被奉為“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不僅因為他在佛學上的成就,還因為他人格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