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情緒的心理生理學(一)(1 / 3)

第一節情緒的概述

一、情緒的定義

要給情緒下一個十分確切的定義是相當困難的。從19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對情緒的實質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是,由於情緒和情感的極端複雜性,至今還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當前比較流行的一種看法是,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

是機體對身體內部或外部事件的生理的、行為的或者認知的短暫反應之總和,它又被稱為情感(必明)。情緒既可以受到遺傳物質的影響,也受到經驗和學習影響。

盡管不同的研究者對情緒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多數認為情緒是由機體的對內在或外部事件的3個反應成分組成,首先是認知反應成分,即主觀的有意識的獨特體驗;第2個是生理的反應成分,即生物體的生理喚醒;第3個是行為的反應,包括表情和逃跑等外部表現。

二、情緒的功能

情緒對於機體有著重要的生物進化的功能,它是動物種係得以繁殖和延續的重要條件。

(一)適應功能

有機體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有多種適應方式。情緒和情感是有機體適應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情緒可以加快在危險環境內部或者外部的自動反應,例如心律加快,呼吸深大,體內激素的釋放。也可以產生一係列的行為反應,以增加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如動物遇到危險時產生的呼救,就是動物求生的一種手段。因此,情緒是人類早期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

(二)動機功能

情緒、情感是動機的源泉之一,是動機係統的一個基本成分。它能夠激勵人,提高人的活動效率。適度的情緒興奮,可以使身心處於活動的最佳狀態,進而推動人們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研究表明,適度的緊張和焦慮能促使人積極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情緒對於生理內驅力也有放大的作用,成為驅使人們行為的強大動力。

(三)組織功能

情緒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有自己的發生機製和發生、發展過程,但情緒也可以影響其他的認知功能。認為情緒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組織作用。

這種作用表現為積極情緒的協調作用和消極情緒的破壞、瓦解作用。中等強度的愉快情緒,有利於提高認知活動的效果。而消極的情緒,如恐懼、痛苦等會對認識加工產生負麵的影響,消極情緒的激活水平越高,加工操作的效果越差。

情緒的組織功能還表現在人的行為上。研究表明樂觀的情緒狀態,使得人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麵,其行為也溫順而又開放。而消極的情緒狀態,使得人容易失望、悲觀,放棄自己的願望,有時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研究表明情緒直接影響記憶的編碼和提取。

(四)信號功能

情緒的重要功能是在人際間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表情(包括麵部表情和手勢等身體語言)是社會信息的重要載體。表情是思想的信號,在許多場合下,人們隻能通過表情來傳遞信息,如用微笑表示讚賞,用點頭表示默認等。表情也是言語交流的重要補充,如手勢、語調等能使言語信息表達得更加明確。從信息交流的發生上看,表情的交流比言語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語階段,嬰兒與成人相互交流的惟一手段就是情緒,情緒的適應功能也正是通過信號交流作用來實現的。

三、情緒的理論

在關於情緒的許多理論中,有的側重於周圍的生理變化在情緒形成中的作用,有的側重於情緒腦的內在過程,還有的試圖把這兩方麵的事件整合起來看。在本節中我們隻講3種著名的理論。

(一)詹姆斯-蘭格理論

認為,情緒是機體對外在刺激引起的自動的機體生理反應感知之後而產生的,是能被意識到的主觀體驗。強調外界刺激引起的周圍器官反應對大腦中樞的反饋作用,認為強烈生動的情緒與骨骼肌的活動以及自主神經係統的自動反應是密不可分的。在許多種語言中表達情緒的詞彙都抓住了這種關係,“氣得發抖”就是這一理論的高度概括,“氣”可以說是一種情緒,“發抖”則是軀體在這一時刻的生理的反應,兩者密切相關。

詹姆斯是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界的領導人物。開始是研究內髒反應與情感或情緒之間的關係。例如,愛、怒或怕,這樣一些情緒的心理反應如何?這些問題後來成了情緒的生理學和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他提出情緒是對特殊刺激引起的身體變化的知覺。這個概念可以具體地用怕的情緒來說明。例如,人在森林中遇見了一隻大熊,它就是對自己有威脅的特殊的刺激,人見了熊第一反應可能就是要逃跑,同時心律和呼吸加快,肌肉緊張,這一係列的自動的身體變化被知覺後,大腦解釋為相應的情緒,這就是恐懼情緒。也就是說,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感覺幾乎同時提出了這種理論,因此稱之為詹姆斯-蘭格理論。

詹姆斯蘭格理論對於開展情緒的研究工作起了推動作用,但是他們的理論本身並未能使人信服。例如,這一理論沒能解釋人們是如何對引起身體變化的刺激進行高級認知加工這一問題。

(二)卡農-巴德理論

認為皮層下結構在向自主神經係統傳達對外界刺激反應的指令的同時,將信息也傳達給大腦皮層,前者產生情緒的自動反應和喚醒,而後者則產生的情緒的有意識知覺。這一理論強調皮層下結構在情緒產生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例如認為丘腦、下丘腦以及邊緣係統是情緒的中樞。

理論身體的變化就是情緒的原因,那麼不同情緒應當有不同的內髒活動的變化。同樣,如果用實驗或其他方法(如服藥物)引起內髒的變化,也應當有情緒反應;相反的,如果除去內髒變化的感覺,就應當不再有情緒。但是發現很多的證據與其不符。首先,不同的情緒可以有同樣的內髒活動的變化,而同樣的內髒活動的變化也可能有不同的情緒。例如傷心和感激都能流淚,心跳加快可能是受驚,也可能是過分激動。再者,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顯然失去了內髒感覺,但他們並未喪失情緒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