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注意的神經生物學基礎(1 / 3)

第一節注意的定義與成分

一、注意的概述

注意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用詞彙之一,但卻很難注意一個精確的定義。在心理學的概念中,注意是和意識緊密相關的,但又不同於意識。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信息或對象的指向與集中的過程,也是大腦對相關的感覺刺激加工的資源進行適當分配的過程。在100多年前著名的心理學家雙;對注意有過這樣的論述:“每個人心裏都知道什麼是注意,這就是思維對同時出現的幾個物體、幾種信息,或者同時浮現在思維中的一連串思緒進行加工處理,使之成為清晰、生動的思維的心理過程”。

當一個人在學習或工作的時候,他們的心理活動或意識總會指向和集中在某一對象上。例如,聽課時,你正在認真地聽講,專心做筆記,盡管這時一隻小鳥落在了你身邊的窗台上,你可能並沒有覺察到。這時你的心理活動集中在老師講課的內容上,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同時,注意的對象又是在變化的,而且在大多數時候,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控製在幾個注意對象之間分配注意的資源。現在認為注意是包含著幾個子係統的內部加工過程,它是大腦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緯度中以幾個不同的方式,對刺激或信息進行關注(使其更為有效地進行加工信息的心理過程。

注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選擇性與集中性。注意的選擇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間,他的心理活動或意識選擇了某個對象或信息進行加工,而忽略了另一些對象或信息。注意的集中性,是指當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心理資源就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全神貫注處理該對象的信息。如果說注意的選擇性是指將心理活動的資源或意識事項朝向眾多對象或信息中的某一個,那麼,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在所選擇對象上的心理活動維持的強度或緊張度。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對信息進行選擇。周圍環境向大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刺激。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一些信息有的對人很重要,另外一些信息可能不那麼重要,有的甚至毫無意義,甚至會幹擾當前正在進行的活動。為了保證在有限資源下的正常工作,大腦就必須選擇重要的信息,排除無關刺激的幹擾,這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注意對信息的選擇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興趣、情感以及過去的知識經驗等。

注意作為心理活動的調節機製在近代心理學發展的初期就受到廣泛的重視。由於受到行為主義的“刺激和反應”實驗模式的排斥,注意幾乎被懷疑是否存在,注意的研究也一度幾乎銷聲匿跡。但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人們將注意看成為人腦對信息加工的重要機製,注意的研究受到廣泛的關注,並已經成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特征研究的同時,有關注意的神經機製的研究成為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熱點。

二、注意的實質與成分

(一)注意的實質和特征的早期研究提出注意可以分為6個方麵的特征:選擇性如對眾多信息進行選擇的過程。集中性即在信息加工的初期,排除無關的信息或刺激。搜尋是指在眾多刺激或信息中選擇某一部分的過程。

激活對一切可能出現的刺激進行加工的準備。定勢對特定刺激進行迅速加工並做出反應。警覺對危險或情況變化的敏銳感覺。

(二)注意的成分現在認為注意包括4個亞成分:注意定向對特定刺激的簡單地方向性定位的過程。選擇注意給予某個特定刺激優先獲得加工的注意過程。分散注意化記在同時出現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刺激中,分配注意力的過程。維持注意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裏,對某個刺激維持一定關注的努力。而文獻中提出的空間注意和時間注意則可以看成為上述亞成分的下一級子成分。美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他的同事,在大量認知心理學和生物學研究基礎之上提出了注意的網絡學說,他們認為在認知、神經網絡和神經遞質等水平上,注意可以分為3個成分或網絡,這3個成分和網絡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相對獨立的:這就是定向網絡、警覺(出明)以及執行控製網絡。

(三)注意產生的方式注意從其產生方式上說是一種對新奇事物或信息的定向反射。20世紀初,巴甫洛夫在其學生進行的實驗中發現,自己的意外出現常常導致實驗動物不能完成實驗。巴甫洛夫分折認為,他在場成為一種新異刺激,陌生人實驗動物對這種新異刺激產生了一種特殊反射,並抑製已經建立的條件反射。動物對於新奇刺激的出現的反應,總是力圖用各種相應的外部感官去把握和占有各種新的事物。巴甫洛夫把這種特殊的反射稱為定向反射。因此,所謂定向反射是指當新異刺激出現時,有機體將感官朝向刺激物,試圖探明它“是什麼”的反射。由於在定向反射中有機體將心理活動集中在新異刺激物上,同時離開了其他事物,因此被認為是注意產生的方式。定向反射是人和動物共有的。

在新異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中,有機體的生理活動發生下列變化:自主神經功能變化如瞳孔散大,皮膚導電增強,軀體血管收縮、頭部血管舒張,心率一般變慢。

腦功能變化如腦電圖出現去同步化快波,皮層興奮性提高。運動功能變化如頭頸肌和眼外肌收縮,使感覺器官朝向刺激源。上述生理反應不隨刺激性質和刺激量的差異而變化。但是,重複的刺激模式則引起定向反射的消退;相反,變換刺激模式將再次引起定向反射。

定向反射一開始帶有無條件反射性質,當環境中有新異刺激物出現時,有機體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它,這就是定向反射初期的具體表現。在這種無條件定向反射的基礎上,以後又進一步發展了條件性的定向反射,如人類有意識地觀察、探索活動等。這種條件性的定向反射主要受人們的需要、動機和活動目的所支配。

第二節注意的心理學模型

一、注意選擇的模型

(一)知覺選擇模型過濾器模型和衰減模型

在眾多的有關注意的心理學模型中,最有影響的是陽―時提出的過濾器模型。認為人的中樞神經係統的對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麵對大量的幾乎是無限的外界信息,神經係統必須對信息進行過濾和選擇。過濾器模型認為,為了保證中樞神經係統對信息加工的有效性,在刺激被識別之前,中樞神經係統會依據刺激的物理特征對感覺刺激進行選擇性過濾,過濾後的信息被送到單一的有限的通道進行進一步的加工,然後進行反應或記憶。而沒有被選擇的信息將不再被進一步的加工。

你正十分專注地與某一個人談話,而對其他人的說笑充耳不聞。在你不注意的他人的談話中突然有人提到了你的名字,你會迅速關注。顯然這些現象不能用過濾器模型解釋。對上述過濾器模型進行了修改,它仍然承認選擇性過濾器的存在,但對信息的過濾是選擇性的衰減,而不是“全或無”的過濾,同時將選擇後的單通道改為多通道模型。兩個模型均假設神經係統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信息必須經由過濾器選擇後,進一步加工。這種過濾器存在於初級和髙級加工之間。有人將兩者合並稱之為過濾器衰減模型,是注意的知覺選擇模型,實際上屬於注意的早期選擇模型。

(二)反應選擇模型以及後來認為所有輸人的信息在進人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進行自動識別加工和語義加工,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的裝置,因而對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由於這種選擇發生在自動識別之後,在做出反應之前,又稱為注意的反應選擇模型、後期選擇模型。後期選擇理論有時也叫完善加工理論、反應選擇理論或記憶選擇理論。

(三)多階段選擇理論過濾器理論、衰減理論及後期選擇理論都假設,注意的選擇過程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某個特定階段上,這意味著信息加工係統是非常刻板的。提出了一個較靈活的模型,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上都有可能發生。這就是多階段選擇理論。這一理論的兩個主要假設是:①在進行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②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於當前的任務要求。多階段選擇理論相對於以前的假設更有靈活性。

二、注意資源的分配模型

(一)能量分配模型幾乎所有的理論都認為中樞神經係統對信息加工的能力不是無限能量的。在有限能量的基礎上,

(二)提出了能量分配模型。他認為與其把注意看成一個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把注意看作一組對信息進行識別加工的認知資源或認知能力,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對刺激的識別需要占用認知資源,當刺激越複雜或加工任務越複雜占用的認知資源就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占用時,新的刺激將得不到進一步的加工,也即未被注意。該理論還假設,輸入刺激本身並不能自動地占用資源,而是在認知係統內有一個機製,負責資源的分配。這一機製是靈活的,可以受腦的控製,這樣腦可以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認為中樞神經係統的資源或能量和當時的喚醒狀態有關,而喚醒狀態又受到情緒、藥物等因素影響。同時主體對信息加工的意願、主動性以及對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估計也與注意的資源及其資源的分配有關。決定注意的關鍵是這種心理注意能量的分配機製,認為,個體的平時狀態是將能量分配給新奇刺激、突然運動的刺激以及語義上顯著激活的刺激(如自己的名字等),這反映了不隨意注意的作用。在特定的能量資源基礎之上,當前的意願以及對所要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估計,也影響了能量地分配方案,這就是心理加工受到自上而下的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