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心理活動的神經形態學基礎(3 / 3)

五、大腦皮層損傷的臨床表現

(一)額葉

運動皮層和運動前皮層的損傷引起對側身體的痙攣性癱瘓,而優勢半球的44區及其附近的4區的損傷則可產生運動性失語症。額葉前部損傷導致患者性格和行為改變,如任性、固執、不聽勸告、對人不敬、優柔寡斷,缺乏主動性和自主性等,臨床上稱為“額葉綜合征”。在不同的患者,其症狀具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取決於損傷部位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發病前的個性。額葉背外側部損傷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感情淡漠,缺乏主動性和認知功能障礙。額葉眶部損傷的患者傾向於產生情緒和感情方麵的改變,如衝動、行為不當等。

分析額葉的功能和評價其損傷後的症狀時,一個主要問題是許多不同的功能解剖係統在額葉都有代表區。前額皮層與中樞神經係統的其他部分有著廣泛的聯係。前額皮層的不同部分不僅與其他腦葉的聯合皮層有往返纖維聯係,與海馬結構、杏仁體以及丘腦前、內側核群也有往返的纖維聯係。因此,對於前額皮層功能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的結果比較難以解釋,也就難以對前額皮層的功能提出一個一致性的假設。然而如前所述,工作記憶是額葉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麵。如果這一功能因前額區的損傷而喪失,患者將難於為將來製定計劃或執行已製定的計劃。

(二)頂葉

頂葉前部的軀體感覺的投射區損傷主要引起對側身體的感覺辨別功能障礙,而對各種感覺性刺激的感受仍相對未受損害。頂葉後部與枕、顳葉相延續,包括頂上小葉區和頂下小葉(緣上回和角回)。該部在觸覺與視覺信息的整合上有特殊的重要性。此外,頂後皮層與運動前皮層以及額前皮層之間具有許多重要的聯絡纖維,而這些連接是感覺和視覺控製的運動的解剖學物質基礎。

頂後皮層損傷以複雜的感覺障礙為其特征,最明顯的症狀是對感覺刺激的對側性忽視和空間概念的混亂。例如一側頂後皮層損傷(度其是右側損傷)的患者不能意識到對側肢體的存在,在做某些動作時(如穿衣或修胡須)常忽略對側身體的存在,表現出對損傷部位對側空間的事件和對象全然不知的趨勢。雙側損傷則可導致空間意識和局部感覺的完全喪失,患者不能握住物體,不能畫出簡單的圖形,甚至不能描述從家裏去上班的路線。

優勢半球(通常為左側)的頂葉損傷可引起一係列特征性的症狀,稱為綜合征,其主要特征是患者不能識別和區分雙手不同手指(手指失知症),對身體的左、右兩側混淆不清,不能計算和寫字。

缺乏對感覺刺激意義的理解稱為失認。頂葉損傷時患者不能通過觸覺識別物體,稱為觸覺失認。它與立體感覺缺失症有所不同,後者是指不能通過觸覺識別物體的形狀。枕葉和顳葉損傷也可引起失認。如視覺聯合區損傷可引起視覺失認,患者不能通過視覺辨認親戚、朋友甚至自己的麵容,但能通過聽其聲音很容易地辨別這些麵容的主人。聽覺失認的損傷部位通常在聽覺聯合區(22區廣患者不能識別他所聽到的聲音。視、聽覺失認往往是雙側損傷的結果。

不能完成已學會的有目的的動作稱為失用。失用的特點是患者沒有運動和感覺方麵的缺陷,能以正常的幅度、力度和速度運動其肢體,但當要求其做某一特定的動作時,患者不能按要求完成這一動作。特別受影響的不是根據外界環境或內心欲望所引起的動作,而是被要求做的動作。雙側肢體失用的最常見原因是左側頂葉損傷,因為此損傷破壞了結合部與額葉運動前區之間的聯絡纖維。

(三)顳葉和枕葉

顳葉含有各種不同的功能解剖學係統。聽覺和嗅覺和皮層感覺區分別位於顳橫回和海馬旁回鉤。優勢半球頂枕顳葉結合部的顳上回後部和角回是中央語言帶的組成部分,對於理解口語性和書寫性語言具有重要意義。大部分的下皮層屬於紋狀外視覺區,該部位損傷可引起不同類型的視覺認識障礙。

與視網膜下半部相關的視輻射腹側纖維在投射至視皮層之前先繞道經過顳葉,顳葉損傷使之受損,引起雙眼對側視野的上半部缺失。

枕葉主要與視覺功能有關,其功能解剖學及其臨床意義在第13章詳細討論,此處不再重複。

(四)語言障礙

語言功能具有非常明顯的腦不對稱性,95%以上人群由左大腦半球支配。圍繞大腦外側分裂周圍的皮層區與語言功能密切相關。一般可將其分為兩大語言區:一個是言語表達區,主要與語言的口頭表達有關;另一個為言語接受區,包括顳上回後部和頂、枕、顳葉結合部,負責語言的聽力和閱讀理解。其中主要參與聽力理解,則主要參與閱讀理解。應注意的是上述語言功能區是一個大致的範圍。語言功能很可能涉及更廣泛的區域。

區損傷引起運動性失語。盡管與說話有關的肌肉並未癱瘓,發音功能正常,但患者說話非常困難,隻能說出單個的詞彙或詞組,並存在語法錯誤。運動性失語的患者由於左側中央前回受損,通常有右半身偏癱。

顳上回後部、角回和緣上回區損傷導致感覺性失語,患者不能理解別人說的話,不能閱讀(失讀)或不能寫作(失寫)。

語言功能非常複雜,臨床病理研究顯示,語言障礙幾乎沒有運動性的,也沒有感覺性的。例如,運動性失語患者在語法和語言理解方麵也有障礙。語言功能區的不同部位之間以及與腦的其他部位之間有密切的相互聯係,與丘腦和基底神經節之間的聯係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關於語言功能中的皮層-皮層下聯係尚知之不多。

現代神經解剖學證明:成年人的大腦受到損傷後,心理活動就會受到嚴重破壞。如果左半球主管言語的區域(顳葉的顳上回後部)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感覺失語症”,患者可以聽見聲音,但無法辨別聲音的含意,可以模仿別人的講話,但回答不出別人提出的問題。如果右半球主管音樂及非言語性音響信號的區域受損,患者就無法感受音樂信號,他可以感覺到聲音的高低強弱,卻分辨不出音色和音響序列的信息含意。

心理活動的最初和最終都是一種應激。刺激的形成源於客觀現實。如果沒有萬事萬物,也沒有生物自身,那麼就談不上心理了,也不會有心理的產生。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與事物的聯係加強了人對種種關係的認識,並以事物的某屬性豐富人的感覺、與各種心理反應感應。人性是“無”,無中生有,這才充實、豐富了我們的精神境界,才產生了意識和心理。雖然心理可以不直接依附具體事物,但心理的最初形成一定要有具體事物的參與。心理還必須以具體事物為參照係,時時調整。實驗證明,扭曲、變態心理的出現往往和與外界的某種聯係的割裂、受阻、被剝奪有關,增加和外界的聯係,拓展社會交往有利於健康、健全的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