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蘇軾:知難而退,移情山水(1 / 1)

七、蘇軾:知難而退,移情山水

中國文學史上的大文豪蘇軾曾評論漢代政治家賈誼說:“賈生誌大而量小,才有餘而積不足也。”在蘇軾看來,賈誼雖然有治國的才能和抱負,卻因為不懂得審時度勢而鬱鬱不得誌,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可見,蘇軾認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必定具有審時度勢的才能。

公元1056年,年僅21歲的蘇軾跟隨父親蘇洵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後大吃一驚,他很欣賞蘇軾的才華,並預言蘇軾以後必定“獨步天下”。因為歐陽修的支持,蘇軾一時名聲大噪,他的詩文傳遍京師,時人無不敬仰。

少年得誌的蘇軾躍躍欲試,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無奈恰逢母親病故,他回家守喪三年後重返京師參加科舉考試,不幸又逢父親蘇洵病逝,隻能再次回家守孝。三年又三年,當蘇軾再次返回朝廷效力時,朝廷的形勢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蘇軾的很多朋友,包括恩師歐陽修,都成為政治角逐的犧牲品,被迫離京。

一股革新之風正席卷整個朝廷,而主持變法的就是當朝宰相王安石。蘇軾不僅是文人,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審視王安石的變法,認為變法存在許多弊端。蘇軾沒有太多顧慮,一心不想做趨炎附勢的小人,於是上書大談王安石變法的弊端。這一舉動引來王安石的不滿和排擠。蘇軾暗自打算,如果留在朝廷,定然要與王安石周旋,這無異於引火自焚,到時候一定不能顧全自己,倘若離開京城,說不定還能有所作為,造福一方百姓。思前想後,蘇軾決定不逞匹夫之勇,知難而退,主動申請調離京城,到地方任職。

公元1071年至1079年之間,蘇軾先後擔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官職,所到之處無不體察民情,並作出卓有成效的治理。直到蘇軾43歲這一年,因為一篇《湖州謝表》被政敵詬病,並冠以“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莫須有”罪名。史稱“烏台詩案”。

霎時,蘇軾變成眾矢之的,一度入獄,被關押長達幾個月之久。在獄中,蘇軾以為自己命不久矣,就寫了兩首聲淚俱下的訣別詩讓人轉送給弟弟蘇轍。其中一首有雲:“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宋神宗看後不禁說:“這兩首詩確實是肺腑之言,才高八鬥的蘇軾也有自愚低頭的一天,罷了,將他貶職便了。”原來,少年得誌的蘇軾一向自視過人,傲氣十足,宋神宗將他下獄隻是想挫一挫他的銳氣。再者,王安石等人都為蘇軾求情,宋神宗也很欣賞其才華,所以最終沒有處決他。

烏台詩案因蘇軾被貶黃州而結束。在鬼門關走了一遭的蘇軾文風大轉,開始移情山水,在遊山玩水之間表達闊達豪邁的人生理想。文學界認為,蘇軾的一生以烏台詩案作為分水嶺,作品主題從早年的抒發政治豪情轉向對自然對人生的體悟,晚年文風更加練達。換個角度想,蘇軾放棄仕途導致他政治上的失意,也成就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蘇軾的傲氣不見得因為烏台詩案而損耗殆盡,隻是經曆了這一劫難後,蘇軾更明白了知難而退韜光養晦的道理。他少年風光,遭小人妒忌是在所難免的事。蘇軾這才明白,少發表政治看法,多寄情山水才能讓自己免於政敵的騷擾。他那句“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不見得是真話,大概隻是順勢而為,低頭保命的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