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翦:靜觀其變,明察人心
中國曆史上名將輩出,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具有非凡軍事才能和膽識謀略的人比比皆是。在人才輩出的戰國時期,要想被統治者提拔任用,並非簡單之事,必須有靜觀其變的耐心。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與白起、秦牧、廉頗齊名。能從不計其數的人才中脫穎而出,王翦自有其過人之處。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將領,被秦始皇所重用。公元前224年,隨著秦國國力的強盛,秦王意欲消滅楚國,就召集一眾將領商討滅除大計。當時,秦王問將軍李信:“依你之計,消滅楚國需要多少兵力?”李信信心滿滿地說:“隻需二十萬。”
秦王用同樣的問題問王翦,王翦卻說:“我估算需要六十萬。”秦王搖搖頭說:“看來王將軍是老了,膽子變小了。”王翦回答說:“王上說得有理,老臣病了,請求回家鄉養病。”於是,秦王就派遣李信前去滅楚。
王翦沒有跟秦王做過多的爭辯,因為他深知此時的秦王已經被以往的勝利衝昏頭腦,低估了楚國的實力。無謂的爭辯隻會惹怒秦王,而且根據他對楚國的了解,此次李信的二十萬兵一定無功而返。所以,他解甲歸田,靜觀其變,耐心等候。
果然,就如王翦所料想的那樣。李信帶領的軍隊雖然起初取得了勝利,但是卻不敵鬥誌昂揚的楚軍。在楚國名將項燕的偷襲下,秦軍無力抵擋,戰敗而歸。
秦王得知消息,才知道自己用將不當,便親自去向王翦道歉,並希望他能帶兵滅楚。王翦假意推托不去,秦王好言相勸:“是寡人的錯,不相信將軍,寡人保證以後再也不質疑將軍了。你雖有病在身,難道忍心丟下寡人不管?”
王翦這才說:“既然大王一定要任用我,我隻有一句話,這次出兵,沒有六十萬人不行!”秦王喜出望外說:“聽憑將軍調度,寡人相信你!”
秦王給他踐行的時候,王翦故意表現得憂心忡忡,秦王問他為何。他說:“老臣怕自己將來立了功卻得不到應有的封賞,趁現在王上還信任,老臣鬥膽向王上要一些田地,將來好分給我的子孫。”秦王聽後哈哈大笑,準了他的要求。行軍其間,王翦還多次派遣使者回去向秦王討封良田。旁人不明所以,問他何故。
王翦這才說:“大王生性多疑,他寧願派遣二十萬人讓李信帶兵,也不願把六十萬兵力交給我。我第一次向他要六十萬兵早料到他不會給我,經過李信的事情,現在我跟他要兵,他才勉強答應。我這一次幾乎帶走了秦國的全部兵力,他表麵雖然說相信我,內心一定怕我另有歹意。我特意向他要大量的封賞,就是向他表明我別無二心,一定幫他把江山打回來,讓他心安。”
幾個月後,王翦占領了陳國以南的地方,他命令將士安營紮寨,休養生息。楚軍得知大軍壓境,馬上集中全國兵力來抵抗秦國。但是,無論楚國怎麼挑釁,王翦都下令不與之交戰。王翦不但不擔心被楚軍包圍,還每天跟士兵一起吃飯,安撫士兵多休息。秦國大臣們聽說,認為王翦是玩忽職守,紛紛上奏要求嚴懲王翦。秦王卻說:“王翦事先向我請賞,一定有十成的把握,不然他隻能提著腦袋來見我。現在他這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就如秦王所說,王翦表麵不關心戰事,其實暗中派人打探楚軍的軍情。他之所以長達一年之久都沒有出戰,就是要麻痹楚軍。楚軍兵力雖不如秦軍,士氣卻銳不可當,隻要他按兵不動,消耗時日,楚軍軍心一定動搖,成為一盤散沙,到時候殲滅楚軍就輕而易舉。果然,當從探子那裏得知楚軍軍營裏士兵們都玩投石的遊戲時,王翦立馬派兵出戰,殺楚軍一個措手不及。結果,楚軍大敗,主帥項燕被殺,秦軍勢如破竹,占領了楚國。
王翦以逸待勞消滅楚軍,得益於他的智勇雙全。他的智勇在於他懂得忍耐,審時度勢,並且明察人心。他先是對秦王好戰和多疑的心理進行分析,再利用秦王的性格特點一步步實現自己的軍事謀劃。試想,如果當初秦王相信李信時王翦沒有讓步,一味堅持隻有六十萬軍才能消滅楚軍,即便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但是這樣做隻會惹怒秦王,甚至可能換來身首異處的後果。聰明之人,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