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李世民:當機立斷,先發製人
成者王,敗者寇,這是戰場上規則。人人都認為成功就是大贏家,是令人振奮和激動的事情。但是,一將終成萬骨枯,戰場上的成功意味著要付出血的代價,甚至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帝王將相的成功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血淚史。唐太宗李世民在開創太平盛世之前,就經曆了這樣一段血淚史。
公元618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反抗隋朝的統治。《唐書》認為,李淵起兵,乃至最後取得勝利,都是李世民鞍前馬後為之謀劃的結果。起兵之前,李淵還曾答應李世民,起兵成功後要立李世民為太子。可是,李淵後來卻食言。
原來,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李淵把大兒子李建成立為太子。同為李淵的兒子,李建成雖然貴為太子,卻沒什麼戰功,而李世民戰功赫赫,深得百姓的擁戴。可以說,唐朝的江山是李世民打回來的。李建成作為王儲,見弟弟李世民威望一日勝過一日,怕他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聯合四弟李元吉,一心擠兌李世民。
有一次,李淵帶三個兒子到圍場狩獵。李建成不懷好意,特意把一匹不好馴服的胡馬給李世民騎。胡馬幾次跑著跑著就暴躁起來,幸好李世民及時躍身而起,才轉危為安。李世民對旁邊的人說:“他要用這匹胡馬來害我,殊不知生死有命,本王受命於天,命數未盡,任他如何陷害也無妨。”這話被傳到李建成耳裏,他唆使嬪妃向李淵告狀說:“秦王李世民不可一世,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任誰如何陷害也毫發無損。”
李淵當即大發雷霆,召來李世民,責備說:“你以為你受到百姓擁戴就是天命所歸,誰都奈何不了你?我早知道你覬覦我的皇位,卻沒想到你的心思這麼急迫!”李世民一聽,馬上摘下自己頭上的王冠,叩頭認錯,以表忠心。可是,李淵還是怒氣未消。就在這時,突然傳來突厥人進犯的消息,李淵深知戰場上的事情隻能依靠李世民,馬上改變了態度,幫李世民戴好王冠。由此可見,李淵對兒子李世民是又忌憚又倚仗。他既要在軍事上依靠李世民抵禦外敵,又擔心他有取而代之之心。李世民已經到了功高蓋主的地步,不僅是李建成,李淵也忌憚他。
另一方麵,李世民也深知自己的父親和兄弟的心思,明白自己不能束手待斃,隻是對方是自己的至親,非到萬不得已,他不能與他們廝殺。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次教唆李淵殺掉李世民,以穩固自己的帝位。李淵雖然有心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卻猶豫不決,默不作聲。直到公元626年,突厥來犯,李建成想要利用這次征伐突厥的時機徹底除掉李世民。
李建成說服李淵,下令讓李元吉取代李世民地位率軍征伐突厥。不久後,眼線偷偷來告知李世民太子的陰謀。李建成與李元吉密謀:“你現在擁有李世民最精銳的部隊,過幾天我和李世民去給你踐行,你趁機殺了他,然後上奏父皇說李世民暴病身亡。我再聯合朝中大臣,逼父皇就範。到時候大勢已然,誰敢不服?”
得知此事,李世民與幕僚商量對策。在眾人的極力勸說下,李世民遂當機立斷,並暗中策劃,準備先發製人。
六月初三這一天,李世民見時機已到,就密奏李淵,說太子有謀反之心。李世民假意哭訴:“兒臣自知沒有對不起大哥和四弟的地方,現在他們謀劃要取我的首級,逼父皇退位。兒臣得知此事,真是痛心不已。九泉之下,我也死不瞑目。”李世民此舉,不僅是要為後麵的兵變鋪墊,而且想利用李建成布防在李淵身邊的眼線,讓李建成得知此事,從而引誘李建成入宮。
果然,李建成得知自己的計謀被李世民告發,決定同李元吉一起入宮逼李淵表態,直接鏟除李世民。可是,李建成沒有料到,自己的重要親信早已被李世民策反,並已在玄武門等候他自投羅網。
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埋伏,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來到玄武門,察覺形勢不對,為時已晚。李世民一箭射殺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也在逃跑途中也被射殺。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自知無力回天,把軍政大權交給了李世民。一個多月後,李世民登基為帝。
不得不說,唐朝能迎來繁榮得益於李世民。如果李世民沒有審時度勢,而是為了顧全骨肉親情坐以待斃的話,唐朝也無法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