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鞅之治,投其所好(1 / 1)

三、商鞅之治,投其所好

曆史上的中國,無論麵臨哪一次社會性的政治改革,都會迎來一次血雨腥風。改革的成功與否不僅離不開改革者的指揮和意誌,更需要改革者能夠認清形勢,審時度勢,作出一係列符合實情的改革籌備,如此一來,才能取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的一次重要改革,改革的主導者就是商鞅。

在這個硝煙彌漫的戰國時期,國家之間戰火不斷。當時秦國位於偏僻之境,土地貧瘠,自然資源匱乏。因此,它隻是一個不受別國重視的落後的小國家。商鞅本是衛國人,他希望能找到伯樂讓他施展才能。他聽說秦國國君秦孝公求才若渴,就隻身前往秦國。來到秦國後,商鞅沒有馬上求見秦孝公,而是細心體察民情,深入了解秦國的國情。在商鞅看來,秦國雖然落後,卻會有富強的一天。這時,商鞅心中慢慢形成了一張宏偉藍圖,但是,他沒有過早地暴露自己的想法,而是耐心等候。

上大夫景監,曾多次救秦孝公於危難,是秦孝公的寵臣。商鞅深知秦孝公對景監信任有加,就拜托景監為自己引薦。果然,秦孝公馬上宣商鞅覲見。第一次見秦孝公,商鞅侃侃而談帝者之道,可秦孝公並不感興趣,聽到一半就打起瞌睡。事後,秦孝公很生氣地責怪景監說:“你引薦的這個人,是個狂妄之徒,不是有用之才。”

這句話傳到商鞅耳裏,商鞅並不以為意,而是再一次通過景監拜見秦孝公。這一次,商鞅侃侃而談王者之道,秦孝公依舊不感興趣,又讓景監傳話,不任用商鞅。通過這兩次的談話,商鞅大概摸清了秦孝公的心思,要求第三次覲見。

這一次,商鞅轉而大談霸道之術,秦孝公不但不分神,還聽得津津有味。秦孝公對商鞅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好轉,對景監說:“商鞅這個人不錯,可以跟他一起商討國家大事。”但是,秦孝公並沒有任用商鞅的意思。後來,商鞅再次大談治國之策,秦孝公聽後很高興,把他留下來聊了幾天幾夜還意猶未盡。

參與整件事的景監看到秦孝公對商鞅前後態度轉變如此之大,就來問商鞅緣由。商鞅這才解釋說:“我跟秦孝公談論帝王之道時他不以為然,一來表明他有爭霸天下的雄心,二來他不願意用過多的時間等待。霸道之術雖然過於蠻橫,卻是成效最快的,這才是秦孝公心裏所想。我這是投其所好,所以他很受用。”

後來,秦孝公聽取商鞅的計策,想要在秦國實行變法,卻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麵對眾臣的針鋒相對,商鞅無所畏懼,堅定地認為自己的變法才是讓秦國崛起最有效的方法。商鞅說:“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五霸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製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在商鞅看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遵循不同的禮法而使國家長治久安,春秋五霸的霸業都依靠不同的方法而有所成就。從古至今的王者能做別人想不到的事情,幹別人不敢幹的事情。有創世立新的想法才能成就一番偉業。如果秦國還是拘於舊禮,不圖改變的話,隻能被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所淹沒。不改變,即自斃。所以,秦國的變法不僅要實行,而且迫在眉睫。

最終,商鞅勝利了。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頒布《墾草令》,秦國迎來了改革的風潮。商鞅不僅在國內實行變法,還在軍隊中實行獎罰製度,開創秦人的尚武之風。就這樣,本來柔柔弱弱的秦國在商鞅的治理下變得剛整有序,軍事實力也大大增強。秦國後來能實現統一的霸業,商鞅可謂功不可沒。

可悲的是,一生為秦國鞠躬盡瘁的商鞅,最後落得遭人陷害死無全屍的下場。不得不說,商鞅具有偉人的眼光和魄力,卻沒有偉人的自察之明,實屬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