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能夠在曆史上英名永存的人往往都有這樣一個特質,在真正取得成功之前,為人低調,無論心中有多麼宏偉的計劃,都不會大肆宣揚,而是默默積澱,等待厚積薄發的那一天。所以說,智者成功者善於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不飛則已,要飛就要一飛衝天。
春秋時期,諸國爭霸。楚國國君楚莊王,年少繼位,一直無所作為。當時國內局勢混亂,民心不穩,朝中很多人都伺機想要發動政變。楚莊王麵對內憂外患的局勢,不敢貿然行動。為了穩定朝中官員的心,楚莊王特意裝出一副庸君的樣子,表麵上對朝廷事務不理不睬,實際上卻是在等待一個時機。
賢臣伍舉看到楚莊王三年來一直碌碌無為,心內甚是擔憂。有一次,伍舉來到楚莊王麵前,提醒他說:“南方有一種鳥,三年來沒有展翅,甚至沒有鳴叫,一直棲息在樹上,沉默不語。請教王上,這是哪種鳥呢?”楚莊王知道伍舉指的是自己,回答說:“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世態民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你放心,一旦我開始采取行動,就一定會有舉世矚目的成績。”
大約半年之後,楚莊王離開聲色犬馬的生活,開始處理朝中事務。楚莊王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廢除不符合國情的政令,頒布新的政令改善民生。而後,他又開始網羅人才,任人唯賢。當時有一個叫孫叔敖的人,毛遂自薦治理淮河洪災,取得不錯的效果。楚莊王看出孫叔敖是難得一見的有謀之士,就招攬他來輔佐自己。果然,孫叔敖是個治國能人,他建言獻策,讓楚莊王教化民眾,寬刑養民。不久,楚國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繁榮,逐漸強盛起來。
楚莊王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後,意欲稱霸中原,與晉國抗衡。當時,春秋諸國中晉國的勢力最為強盛。楚莊王深知,想要跟晉國抗衡,必定要聯合其他國家將其牽製。審時度勢之後,楚莊王決定利用晉國和鄭國之間的矛盾來發展自己的勢力。
鄭國實力不強,靠依附大國尋求生存。原來,鄭國一直與晉國保持友好關係,而排斥楚國。隨著楚國的國力不斷強盛起來,鄭國也不得不考慮與楚國改善關係。這一舉動讓晉國大為光火,懷疑鄭國另有企圖。後來,晉國計劃與鄭國一起討伐齊國和宋國,卻半途而返。鄭國不滿晉國這一做法,認為晉國是受了齊國和宋國的賄賂,失信於人。因此,鄭國主動與楚國結盟。中原諸國見楚國勢力越發強盛,紛紛效仿鄭國,與楚國盟好。
隨著局勢的改變,楚莊王認為時機已到,就發兵攻打與晉國盟好的陳國和宋國。晉國見局勢不妙,馬上派兵聯合諸國解救陳宋兩國。不久後,鄭國在楚國的授意下攻打宋國。見宋國危在旦夕,晉國不得不派兵增援。晉國派出的大將趙盾攻打鄭國時,與楚國的大將鬥椒相遇。趙盾素來以驍勇善戰著稱,卻不敢與鬥椒正麵交鋒,避而退去。可見,楚國當時的實力已有相當的威懾作用。恰逢晉國發生內亂,昏庸的晉靈公被殺,晉成公即位。此時,晉國的實力已不複昨日。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出兵北伐,直逼周天子腳下。此時的周室王權已衰微,周定王見大軍壓境,忐忑不安,就派大臣王孫滿去一探究竟。楚莊王一見王孫滿,二話不說就問:“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鼎是王室的重要器物,也是當時王權的象征,楚莊王這麼一問,無疑就是對王權發起挑戰,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王孫滿明白楚莊王的用意,頗有深意地回答說:“在德不在鼎。”意思就是說,周王室的興衰取決於以德服人,而不在於鼎的大小和輕重。
楚莊王又說:“你隻要告知我鼎的大小和輕重,憑借楚國的實力,同樣能鑄成九鼎。”
“周王室雖已衰弱,但還是天命所歸,鼎的輕重,不能問。”見王孫滿不卑不亢,楚莊王隻有作罷。
楚莊王雖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卻也意識到取而代之的時機還未到,於是退兵回國。但是,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在當時,恐怕再也沒有第二個楚莊王能有這樣的氣勢直逼天子腳下,連晉國也不能。
《韓非子》評價說:“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像楚莊王這樣的人物,不因小事而加害於人,所以能贏得百姓的讚美,沒有事先顯露自己的才華,所以能成就大業。越是有大才能的人越晚嶄露頭角,越是有大成就的人能力越是無法估量。厚積薄發,楚莊王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