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他們的辦法主要是宏觀看成果,微觀看素質。具體途徑有六。一是通過信訪口。在來信來訪中,有一些就是懷才受壓,大誌不得申。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山東褚勞動模範、以發明創造為國家贏得金牌的自學成才粘接專家羅來康就是一例。沒有信訪,他恐怕至今不會脫穎而出。所以,隻要核實情況,能夠慧眼識才,是不難通過這一渠道發現拔尖人才的。二是通過下訪,變坐等上訪為走出去明察暗訪。主持上海工作時期的“平民書記”吳邦國,在經常性的下訪中,不僅解決了職工困難,而且發現了一些人才。正是許許多多的層層幹部,通過這種形式的下訪,才發現了一大批膽識過人的知識分子、有超凡管理才能的企業家。三是聽取彙報。從中也會發現一些能人。四是看成果,看業務成績、崗位貢獻,特別是經濟效益。隻要做出了巨大貢獻,真是他本人取得的真成果,那無疑就是拔尖人才。五是通過他人薦舉。魏人曹操覽過曹植的《薦管寧表》,派程喜考察,果然發現管寧是個優秀人才。我們共產黨人當然更不應該丟棄這一渠道。六是提倡自薦。薦而不理,不對;薦則信之,亦不對。要伴之以考察,方可信之,任之。毛遂之所以自薦得用,也是平原君趙勝平時就了解他的為人,這時悟到他非等閑之輩才用的。
對於發現了的拔尖人才,我們則更應該注意考核,爾後再選拔、重用之。問題是既要在他生活的環境中先進、中間、後進三部分人中點人,這方麵,企業家劉相榮的有關經驗可資借鑒;又應全麵地、科學地下結論,不以偏見看人,不揪住一點不計其餘,不用老眼光、舊觀念看新形勢下的人才。還要不拘年齡,甘羅十二歲也可拜相;不拘小節,上朝愛打噸兒的呂端,大事不糊塗照樣是真才。同時,鑒於舊觀念還很盛的現狀,領導者要敢於在下定決心後當機立斷,有獨擔責任、力排眾議、硬行定牌之風。而且要敢於將拔尖人才苗子任為一手,使其在獨擋一麵的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他不幸中箭落馬,要查原因,斷是非,該扶的一定要舍私力保。還應運用職權,造成盡量大的保護拔尖人才的氛圍。
應該說,’發現、選拔固屬重要,但更緊要的卻是如何大批培養、千方百計造就足夠量的拔尖人才。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該引進西方文明,改良我們的土壤。我們不必對西方諱莫如深,孫中山不就廣泛借鑒過西方革命經驗嗎?馬克思主義不就是從西方引進的嗎?東方——社會主義,西方——資本主義的分法壓根兒就不科學、不準確。因為是“西方”的,我們就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拒之門外幾十年的悲劇,不能重演了。正確的態度是,參照西方經驗,徹底搞好我們的經濟、政治體製改革,根除封建主義,特別是中庸之道,掃清“能人相輕”的資產階級惡習,造成寬容的環境,給人以獨立、自由,使拔尖人才既有脫穎而出之機,又有大展宏圖的用武之地。必須指出的是,我們所說的個人獨立、自由的精神實質,既不同於自行其是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也不能和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同日而語,而是反對封建主義對民主、自由的摧殘、壓製,是科學、民主、自由和合理的懷疑精神,是對鼓勵個人發揮創造才能,促進社會繁榮、進步的提倡。這是必須實現的觀念轉換,這是改良我們社會土壤的關鍵。
其次,要切實抓好在職考核和離任審計。在職考核經常化、製度化是促進一般人才成長為拔尖人才的好措施。這就是建立專業技術職務聘任製、健全人才考核晉升製。通過專業技術崗位責任製的人才檔案,定期考核他們,及時晉升、重用拔尖人才的苗子,促其盡快成長為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優秀人才。離任審計,確證為優秀者,也正是拔尖人才,也要予以提拔、重用。
再次是建立培養拔尖人才的學校。既可以是專業化的常規學校,也可以是培訓班那樣的臨時學校,還可以辦業餘學校。但是,不管哪一類,都應將人才裝訂成冊,逐步建立、健全拔尖人才的一、二、三梯隊。
最後是取消人才的單位部門所有製,確立人才流動製。允許自由流動,既可避免人才浪費,又可把那些受歧視、壓製、排斥、打擊,甚至迫害的優秀人才解放出來。由於中國的人才苗子大多不怕吃苦,不貪圖享樂,所以完全不必擔心流動製一施行,人才會都流到大城市去,一些單位會走得精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隻要提供用武之地,何愁沒有能人來?國初,公民有遷徙自由,可人們該住本地還是住本地,哪怕是窮山溝,沒有全湧到北京、上海、杭州去;近年來,上海等大城市許多工程師自願去效區,邊遠地區,都證明祀人優天大可不必。退一步說,真的是一些單位人才走光了,倒正好給那些嫉賢妒能、濫用人才的領導敲敲警鍾,促其猛醒。我們就是要在思想上提倡人才競爭,觀念上鼓勵人才競爭,政策上保護人才競爭,使人人都有成才的機會,給拔尖人才提供和創造得以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的條件和環境。實行人才流動製,不僅可以逼使各地區、各單位競相珍惜人才,而且會自然而然地牢固形成人才拔尖的競爭機製。如是,不但可以造就大批優秀人才,而且可以促進更新層次上人才分布的盡快實現。當然,必須強調,人才流動的合理性應指人才潛在創造力的充分發揮,即最大限度的社會利用率,而不在於各地區、各單位在數量上的平均使用。
同時還要注意,象我們千方百計根除幹部終身製那樣,萬萬不可再搞拔尖人才終身製。須知,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知識頻繁更新的飛躍形勢,今天的拔尖人才,明日會因種種原因變成一般化了。這時,繼續把他們視為拔尖者,不僅阻礙事業進步,還會堵塞後起之秀盡快嶄露頭角,將事倍而功半。
總之,我們就是要大力選拔、全力以赴地造就越多越好的拔尖人才。毛澤東同誌在論述戰爭勝負時深刻地指出過:“軍事家活動的舞台建築在客觀物質條件的上麵,然而軍事家憑著這個舞台,卻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如果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民能夠在黨的領導下,真正能以雷霆萬鈞的開拓精神,滅此朝食的英雄氣概,隻爭朝夕地徹底變革掉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特別是意識形態、管理體製諸方麵那些不利於振興中華偉大事業的弊害,為拔尖人才的誕生和正常發育、成長創造出最佳環境,我們的層層組織人事部門都能以大業為重,在落實政策工作完成後,迅速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合理使用人才、精心選拔人才、大力造就人才上來;如果我們所有的有識之士都能不再在那裏觀望、等待、抱怨,而是人人搶馬,個個爭先,誓作變革現實、攻拿尖端、癡心致力於民富國強的拔尖人才,我們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還能不無往而不勝嗎?還愁導演不出響震世界的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嗎?須知這是四化大業的需要,振興中華的渴求,黨和人民的囑托,偉大時代的呼喚啊!
198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