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1 / 3)

史考

孔孟顏曾世係考

“孔孟顏曾是一家”源於儒家學派這四姓之間誌同道合,相互師事的密切關係,然而同輩共範一字(含偏旁,下同)並不始於儒家學說創始階段。以孔氏為例,甚至孔子以下四十四世皆不範字。八世謙、紛,同胞關係難辨;二十世完、攢,兄弟命名無律等足資佐證。十二世延年之“延”亦非範字,否則,重現於四十五世何以解釋?同樣,魚、竹之類亦非範旁,否則,二世有鯉、八世有附、二十六世有鮮,六世有箕、三十九世有策,十八世有損、二十四世有撫、四十世有振,何以圓其說?

當初,由於孔子及其連續十輩的後代皆以單字命名,儒家諸姓弟子便競相效法,並譏雙字名不古不雅,不合禮法。天下百姓響應,遂使單字名泛濫開來,以至從王莽到三國整整二百五十年間,神州大地上居然找不到一個雙字名漢族人。雙字名複現後,北宋時雖有孔子四十五世自發範字之嚐試,下一輩卻又各行其是了。直待孔子四十六世長孫孔聖佑被北宋皇帝封為“衍聖公”,他才意識到規範家譜的必要性,遂令孔氏諸支從他下輩起依次通範若字、端字、玉旁、手旁,正式開了漢民族同輩範字之先河。孟柯、顏回、曾參在曲阜的後代率先響應,經衍聖公批準,皆隨孔氏通範相應同字、同旁。四姓一家就此定型。

孔子四十九世長孫、第四代衍聖公孔價南遷後,由於宋、金對峙,南北溝通不上,南宗範了手旁後再無遵循,便在北宗續範元、之二字的同時,自範文、萬二字。到五十三世,南、北宗才曲折溝通成功,同範水旁。身處南宋末期的孔子五十三世長孫、第八代衍聖公孔沫,基於去不了金人治下的曲阜朝聖的家仇國恨,令各地孔氏續範思、克二字,以示收複失地的迫切願望。

朱元璋登基,感於孔氏“思克”之忠義,欽賜“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十字供續之。嗣由衍聖公主持,經曲阜四姓代表合議,又續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字。後來,乾隆又頒續了“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字。最後,北洋政府又批續“建道敦安定憊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二十字。如是,自孔子五十四世起便隻範字,不範偏旁了。而且直到一百零五世皆有字可範了。眼下,走在最前邊的嫡係隻範到“欽”字,相當於孔子八十一世。

四姓名人中,以孔子作為一世算起,“複聖”顏回、“宗聖”曾參(《大學》作者)為二世,“述聖”孔了及(子思,《中庸》作者)為三世(嫡長孫),“亞聖”孟柯為五世,被陳勝封為義軍“博士”的孔紛為八世(嫡次孫),被唐高祖封為“褒聖侯”的孔德倫為三十三世(長孫),孔氏南宗始祖孔珍為四十九世,明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為六十四世,清代音韻學家孔廣森為七十世,現代教育家孟憲承為七十二世,孔祥熙為七十五世,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孔令朋為七十六世,不久前謝世的孔德成(達生)先生為七十七世(長孫,之所以不稱嫡長孫,蓋因八世嫡長絕嗣,其為八世、二十世、四十六世、四十七世、四十八世、五十三世、六十四世、七十二世長孫八絕八易而承統者也)。

綜上所述,四姓一家雖源遠流長,以同輩範字為標誌的正式形成卻始於孔子四十七世,奠基人為孔子四十六世長孫、首任衍聖公孔聖佑。

四姓一家全部範字(含偏旁)如次:

聖若端玉手

元之水思克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軟安定

悉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其中後八句四十字恰為一首完整的五言古風,便於記憶、傳誦。

安市城大戰考

遼寧大石橋市湯池鎮,兩千年前位於大遼水(今遼河)河口,西漢建築了安市城。唐太宗第一次東征時,著名的安市城大戰就發生在這裏。

唐貞觀19年(公元645年)4月,太宗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督勁卒4萬、戰船500艘,自山東萊州泛海至遼東;命李7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張士貴為副領將軍,率步騎6萬,從遼西走廊渡遼水東進。兩軍合流,在陸續攻取新城(撫順)、遼東(遼陽)、白岩(遼陽附近)後,直逼安市城。

高麗北部酋長高延壽、高惠貞率高麗津未蠍巧萬兵馬來救安市城。雙方於6月22日在城下激戰。太宗親自督陣,薛仁貴衝鋒陷陣,所向無敵。高麗軍隊大敗,被斬首兩萬餘級。高延壽率殘兵3600()人投降。唐軍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1萬領、其它器物無數。

然而安市城守將楊萬春整頓兵馬,繼續堅守,城內軍民一致抵抗。唐軍圍城88天沒有攻下。天氣漸冷,草枯水凍,糧草將盡,實在難以久留,太宗遂於9月18日下令退兵。

複活節島最早的居民來自中國

最近出版的日本(爭鳴》雜誌文稱,鬆本秀雄教授等人通過對血液抗體基因的研究得出結論:智利複活節島上的最早居民來自中國大陸南部,並認為,那些謎一般的巨石像有可能是中國人建造的。

複活節島是南太平洋上離大陸最遠的海上孤島。它距智利本土3800公裏,離最近的英屬皮特凱恩島也有2000公裏遠。

鬆本教授把蒙古係人種劃分為南方型、北方型兩類,並推測出蒙古型在中國南部群體中占95%,在東南亞至南太平洋的廣闊區域,一般占7()一80%.以此,鬆本認為,東南亞和南太平洋人群是從中國南部遷移去的。

鬆本教授分析了南太平洋的新西蘭庫克群島上293名非混血土著居民的血液,發現南方蒙古基因占67%。而對南美另11個地區土著居民的調查結果,南方蒙古型基因最高僅占3%。這就表明,庫克群島、複活節島的民族血緣是來自中國大陸南部。換言之,南太平洋複活節島的最早居民是中國人。

(與李景科合作。刊於1989年2月17日《科技日報》)

葉鰭魚類活化石再現

1988年11月7日出版於日本東京的第8卷第12期《牛頓》雜誌,介紹了科學家們再次在南非科摩羅伊斯蘭教聯邦共和國海域發現6500萬年前絕滅的葉鰭魚類的活化石——西拉堪斯魚6條,進一步為進化論學說提供了活生生的證據。

學過最普通生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今天在陸地上活動的兩棲類、四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最早都是從原始的葉鰭魚類進化來的。進化之後,鰭內有肢節的葉鰭魚類便被認為絕跡了。

然而1938年12月22日,科學家們卻在南非海域發現了葉鰭魚類空棘魚種的西拉堪斯魚。這成了當時轟動世界的新聞。但嗣後50年來再無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