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論文(2 / 3)

銀行存款多。‘獨生子女戶去年末銀行存款人均2424元,比多子女戶多1560元,高出180.56%;獨生子女戶去年家存現金人均166元,高出59.9%0

住房條件好。1991年末獨生子女戶戶均居住麵積30.6平方米,高出38.5%;戶均擁有房屋價值,獨生子女戶18901)元,高出%.6%。

隻生一孩好,結果一目了然。後來人當心悅誠服效法之。

(與於誌漢合作。連載於1992年《金牛山科技報》3-5期)

拔尖人才選拔、培養之我見

方方麵麵的拔尖人才是振興中華的社會英雄,是四化偉業的棟梁,是各行各業的主心骨,是黨和人民的驕子。我們國家要盡快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除了其它因素外,非有千千萬萬馳騁於各個領域的拔尖人才不可。可以說沒有足夠量的拔尖人才,就不會有四化的成功,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富裕。顯然,這是辦好我們事業的一個戰略性問題。那麼,我們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呢?有!否則不會有今日之中國,今天的成就。遠的說,陳勝、洪秀全、孫中山是;近點說,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是;眼下說,有作為的層層領導人是,企業家曹繼光是,養雞專家梁麗穎是,數學家陳景潤是,老山英雄是……然而,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數量之少委實可憐。單就科技人才一項看,據鄧小平同誌的統計,我國一九七八年僅有二十多萬,而蘇聯卻是九十萬,美國竟達一百二十萬!今天,雖然彼此都有所發展,我們卻仍然少得不成比例。因此,如何選拔、造就足夠事業需要的拔尖人才,實在是我們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土壤·自輕·掣肘

我們的拔尖人才何以如此之少?原因種種。

首先是土質不佳。坦率講,由於長期封閉的自然經濟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體製的束縛,人們養成了依靠行政命令,四平八穩、按部就班、照章辦事的習慣;由於孔子哲學消極部分,特別是中庸之道的思想製約,又養成了溫順、聽話、服從、狹隘、自私、封閉、保守、安於現狀的素質。撮其要,我們實實在在是缺乏拔尖人才誕生和正常發育的社會土壤。

後來習慣於集體觀念,個人便隻有消極領受任務、努力奉獻社會、自然承受施舍的份兒,但同時卻隻能坐井觀天,妄自尊大,不知山外有山。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以服從為天職,且病態地生出排外觀念。在這樣的氛圍中,誰發揮了獨到見解,顯示出自信心,形成了拔尖效果,就被斥之為驕傲自滿、目無領導。隻有那些本領低微,卻善於吹拉彈唱的庸才,方有平步青雲之幸。就是說,群眾不能高於領導,下級不能強過上級,後來者不可居上,否則就被視為反常,甚至大逆不道。

由此還派生出“能人相輕”的惡習,喜歡窩裏鬥,互相嫉妒,互相低毀,互相封鎖,互相拆台,缺乏相互切磋、團結合作、共同向上的精神、風尚。難怪一些美國人說,如果找一個人辦事,中國人是最好的人選;三個人共事,則應找日本人。

此外,我們的政治活動、社會活動過多,迫使人們往往要拿出50%的時間去應付,這就耽誤了讀書、研究的寶貴光陰。明明是人才苗子,為了躲避“白專”嫌疑,卻隻好隨波逐流,任人擺布,何以成才?又何談本可達到的發明創造水平?於是,尖銳的棱角磨禿了,敏捷的思維鈍化了,優秀的智能退化了,人才變成了無所作為的謙謙君子。致使庸人弄權術飛黃騰達,能人上不去任人冷待,一些本該發展為拔尖人才的苗子,便被這種體製堂而皇之地扼殺在搖籃裏了。

還有“任人唯黨”,這是我們自己的新型舊觀念,是不成文的提拔、重用人才的依據。就是說,你有天大能耐,卻沒有黨票,那就對不起了,請靠邊站。這就排斥了許多具有真才實學的拔尖人才。

更應強調的是,人才的單位部門所有製也埋沒了大批優秀人才。一些單位對能人或不識,或不重用,但卻絕不放行。何以不識?一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二是千裏馬不習慣於拉輕車。何以不重用?一怕駕馭不了,二怕強過自己。何以不放?一怕口子一放人才走光,二怕人家出去後大有作為。

其次是人們本身的自輕自賤。受中庸之道的思想束縛,我們缺乏西方的“四自三公”國民素質。他們的四自是自重、自立、自主、自律。自重就是強調個人尊嚴,靠自己的行為去保證;自立是自立能力,小孩不靠大人,妻子不靠丈夫,下級不靠上級;自主是自己的事情,靠自己決策,不容他人幹涉;自律不僅體現為個人的自我約束,而且體現在小團體的嚴明紀律上。“三公”是公民感、公職觀、公德心。公民感即公民意識,那就是公民既為社會主人,又是社會公仆,誰也不是“臣民”、“子民”;公職觀就是服務觀念,美國的辦公室設置條件分三個等級,最豪華的是大公司、大財團,教育、科研機構的也比較現代化,最簡陋的才是為公眾服務的政府機構,因為後者經費來自納稅人,所以必須從儉;公德心是大家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既維護個人利益,也不侵犯他人利益。這一切都是就國民大體而言,至於流氓、盜竊、搶劫、殺人等犯罪行為何國沒有?哪國不治?由於缺乏上述這些素質,敢與強人爭高低的人,在我國十二億人口中,的確太少了。

再就是掣肘。你想有所作為,出類拔萃,客觀方麵卻予掣肘。“中國難出人才”,海外人士作為口頭禪倒也罷了,遺憾的是通過光的折射,國內許多人也止於同感,而不求改變現狀。行動上,既不屑於大量培養拔尖人才,又不放手使用已經發現的優秀人才。一怕他們脫離黨的領導;二怕他們為所欲為,無法無天;三怕他們勝不了大任,捅漏子。一旦他們出點問題,便不惜落井下石,斥他們“中箭”,看他們“落馬”而不扶。再則,人怕出名豬怕壯。拔尖人才做出貢獻,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後,得到的往往不是尊敬、鼓勵、鞭策,而是白眼、諷刺、冷遇,顯微鏡、放大鏡一齊照射過來,找尋缺點,好象誰拔尖誰就活該倒黴似的。但隻要大家都坐吃等死、碌碌無為,那相互間的感情卻融洽極了。嫉妒強者、同情弱者,何以達此無以複加的地步?如此掣肘,我們的拔尖人才豈不要少而更少?

發現·選拔·造就

事業需要人才,特別是拔尖人才,現有的又少得可憐,這就要求我們抓緊時間,加快進度,大力發現、大膽選拔、大量造就。

拔尖人才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他們具有健康的體魄,百折不撓的毅力,超乎常人的智識,腳踏實地、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的進取精神,獨擋一麵、誓奪全勝的無比膽略,勝不驕、敗不餒的高尚品格,而且大多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