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皮膚科(五)(3 / 3)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川芎、當歸、威靈仙、蒼耳子、小胡麻、天麻、麻黃各30克,全蠍、大風子各20克,白花蛇舌草40克,稀薟草60克。

【製用法】共研末,製水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服70粒。

【適應證】麻風初起。

【方劑4】苦參32克,蛇床子、地膚子、黃柏各15克,白芷、銀花各10克,狼毒6克。

【製用法】水煎外洗患處。

【適應證】麻風。

家庭調護

1.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治療時間很長,病人往往對治療失去信心,醫生及家屬應熱情關心和鼓勵病人堅持治療,爭取早日恢複健康。

2.麵神經癱瘓者日眼閉合不全,外出時應戴有色風鏡,入睡時患側塗眼藥膏和戴眼罩,以保護角膜及預防結膜炎。肢端麻木者要注意保暖,避免燙傷、凍傷或壓傷,如有皮膚水皰、血皰或破損,要及時處理,防止感染或形成潰瘍。有手足畸形者,勸告多作自動或被動運動,防止關節強直和肌肉萎縮。

梅毒(8方)

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引起的性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傳染病。分獲得性梅毒和胎傳梅毒兩類。早期主要侵犯皮膚和粘膜,晚期除皮膚粘膜外還易侵犯心血管和神經係統。獲得性梅毒可分為三期,一、二期梅毒又稱早期梅毒,三期梅毒則為晚期梅毒。一期梅毒在生殖器部位出現硬下疳,局部和全身淋巴結腫大;二期梅毒除引起皮膚病損(如斑疹、鱗屑性丘疹、梅毒樣白斑等)外,還可引起多器官損害,如骨膜炎、視網膜炎、腦膜炎;三期梅毒發生於感染後2~4年,主要表現為結節性梅毒疹、梅毒瘤、口腔及鼻粘膜破壞、骨梅毒、梅毒性心髒病及脊髓癆等。

【方劑1】土茯苓60~240克。蒼耳子、白鮮皮各15克,甘草3~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梅毒。

【方劑2】當歸、銀花、生甘草各30克,白芍、防風、968烏梢蛇、蟬蛻各20克,花粉、白鮮皮、大胡麻各15克,蒺藜、土茯苓各12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金銀花、皂角刺、蟬蛻、僵蠶各12克,杏仁(去皮、尖)7粒,土茯苓300克。

【製用法】水煎。代茶飲。隔1~2日再服1劑,需服7劑。

【適應證】梅毒早期。

【方劑4】透骨草、生芝麻、羌活、獨活、小黑豆、紫葡萄、槐子、白糖、六安茶、核桃肉各4.5克,生薑3片,紅棗3枚。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梅毒。

【方劑5】土茯苓45克,白鮮皮、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威靈仙、牛膝各15克,銀花藤、黃芩各12克,菊花18克,杜仲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梅毒性心髒病。

【方劑6】熟地、山茱萸各12克,茯苓、麥冬、石斛各9克,熟附子、菖蒲、遠誌各6克,蓯蓉、肉桂、五味子各3克。

【方劑7】水煎服。

【適應證】脊髓癆。

【方劑7】土茯苓180克,金銀花60克,甘草3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梅毒。

【方劑8】蜂房、血竭花各9克,槐花12克,輕粉6克,全蟲3克,、薑蟲4克,大蜈蚣1條。

【製用法】共研為末,取太棗120克,煮熟去皮核,與藥共為丸,6克重。每日早晨服。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

1.梅毒多由不潔性交傳染引起,為杜絕此病,應潔身自好,講究衛生。

2.一旦染及此病,應積極到醫院治療,拖延治療則會害人、害己、害家庭。

尋常性痤瘡(29方)

尋常性痤瘡,簡稱“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與激素分泌不平衡等有關。痤瘡好發於麵部,嚴重者頸部、肩部、胸背上部也可發生。初起損害多為非炎症性粉刺,可分開放性(黑頭粉刺)和閉鎖性(白頭粉刺)兩類。前著為Eh角蛋白和類脂質形成的毛囊性栓子,其表麵呈黑色或褐色,擠壓可見有黑頭的黃白色脂栓排出,後者為灰白色小丘疹,不易看到開口,可演變為炎性丘疹、膿皰,破潰或吸收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凹陷性瘢痕。中醫稱本病為“肺風粉刺”、“麵痘”、“粉刺”等,認為係肺經鬱熱、肝胃不和所致。

【方劑1】杏仁適量。

【製用法】去皮搗碎,拌少量蛋清。每晚睡前塗患處,早晨洗淨,一般1周見效。

【適應證】痤瘡。

【方劑2】生大黃、硫黃各30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用溫開水調。敷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黃柏、枇杷葉、黃連、桑白皮各10克,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痤瘡肺經鬱熱證。

【方劑4】銀花、連翹、菊花、板藍根、茵陳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痤瘡。

【方劑5】海藻、海帶、桃仁各9克,薏苡仁30克。

【製用法】將前三味水煎取汁,再同薏苡仁煮粥。服食,每日1劑。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6】生地18克,元參、澤瀉、丹皮、丹參、連翹各12克,麥冬、銀花、槐花各15克,黃連、竹葉各10克,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痤瘡陰虛血熱證。

【方劑7】膝各4.5克。

【方劑8】荊芥、防風、黃芩、白芷、桔梗、浮萍、牡丹皮、皂角刺各10克,生何首烏、苦參、土茯苓各20克,牛膝15克。

【製用法】水煎服。有膿皰或囊腫者加金銀花20克,連翹15克;有瘢痕者加丹參30克。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9】生地、生山楂、虎杖各15克,元參、川石斛、寒水石、桑白皮各12克,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各30克,黃芩9克,生甘草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痤瘡、脂溢性皮炎。

【方劑10】丹皮、生地、黃芩、菊花各15克,生石膏30克,桑葉、甘草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便秘者加大黃10克;皮疹色紅者加紫草30克;有結節囊腫者加皂角刺10克,莪術10克;有繼發感染者加板藍根30克,忍冬藤30克。

【適應證】麵部痤瘡。

【方劑11】枇杷葉、焦梔子、連翹、赤芍、桑自皮、淩霄花各9克,黃芩、丹參、紅花各6克,生地、雙花、冬瓜仁、冬瓜花各12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痤瘡初起。

【方劑12】薑半夏、連翹、丹參、茯苓各12克,陳皮、大貝母各9克,桃仁、甘草各6克,生苡仁、生牡蠣各30克,酒大黃4.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痤瘡重症。

【方劑13】梔子、連翹、川芎、黃芩、白芷、薄荷(後下)、桔梗備10克,當歸、荊芥、防風各12克,黃連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痤瘡。

【方劑14】馬齒莧、魚腥草各30克,冬瓜6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膿皰性痤瘡。

【方劑15】枇杷葉、生地;元參、白鮮皮各12克,黃連、黃芩各10克,牡丹皮、桑白皮各15克,花粉、赤芍、葛根各9克,紅花、甘草各6克,薄荷3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青年人痤瘡。

【方劑16】木賊15克,連翹、蒲公英各3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痤瘡。

【方劑17】刺蝟脂肪15克。

【製用法】入鍋,文火熬油,涼後微凝為淺黃色,敷在患處,每晚1次。

【適應證】痤瘡肺胃壅熱證。

【方劑18】膝各4.5克。

【製用法】

【適應證】石膏10克,熟地、杭菊花各9克,知母、牛水煎服。痤瘡。

【方劑19】黃柏30克,乳香9克。974

【製用法】共研為末,槐花煎水調。敷患處。

【適應證】壞死性痤瘡。

【方劑20】菊花、桑葉、丹皮各15克,連翹、蒲公英、地丁各20克,白茅根、銀花各25克,石膏40克,防風、荊芥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1】防風、樟腦各6克,冰片、水銀各1.5克,大風子、胡桃仁各9克。

【製用法】搗爛敷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2】丹參、白花蛇舌草各20克,紫草10克,大黃9克,神曲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3】炮甲珠、雙花各15克,花粉、浙貝母、當歸、防風、赤芍各12克,乳香、沒藥、陳皮、甘草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4】寸冬、生地各15~20克,元參10~15克,白花蛇舌草20~30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藥渣可煎液外洗患部。氣虛者加黨參、黃芪;血虛加當歸、阿膠;皮損伴感染加蒲公英;月經不調者加桃仁、紅花、丹參、益母草、赤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5】生地、茯苓皮、薏苡仁各12克,石決明(先煎)30克,川連3克,丹皮、赤芍、黃柏、苦參、知母、澤瀉、地膚子、僵蠶、幹蟾皮各9克,甘草4.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6】硫黃、川軍各等份。

【製用法】共研細末,冷開水調。敷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