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用法】將二味放在一起攪勻。塗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甘草50克,75%酒精200毫升,甘油200毫克。
【製用法】將甘草浸泡於酒精內24小時後,取浸液去958甘草加甘油即成。用時應先將患處洗淨後再塗藥液。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5】當歸、紫草各60克,忍冬藤10克,麻油500克。
【製用法】將上藥浸泡麻油內24小時後,文火煎熬至枯焦,濾出藥渣,留油待涼。以棉簽蘸藥塗患處,每日數次,至愈為度。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6】頭發適量。
【製用法】炙灰研細,加蠟燭油或柏樹油調成糊狀。患每日1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7】地骨皮30克,明礬20克。
【製用法】煎水溫浴,每日1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8】蛇蛻適量。
【製用法】燒灰為末,加適量凡士林調為軟膏。將患處洗淨後,用上藥塗於患處,膠布包紮。若無炎症,不必每天換藥,一般7天左右可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9】輕粉8克,樟丹、辰砂各5克。
【製用法】共研末。先將麻油200克煎微滾,入黃蠟50959克,再煎,以無黃沫為度,離火後再將藥末投入,調勻成膏。外塗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0】五味子、冰片各12克,白及80克。
【製用法】將前三味研末拌勻,加入凡士林400克調勻成膏。塗患處,每3天換藥1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1】蒼術、白及、地骨皮各30克,紅花10克。水煎取液1500毫升。
【製用法】浸泡於藥液中,放盆中趁溫熱將患處每次15~20分鍾,每日1劑。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2】當歸、甘草各30克,白芷9克,輕粉、冰片各6克,薑黃、蜂蠟各90克。
【製用法】將當歸、甘草、白芷、薑黃浸泡在麻油內3天,然後在爐火上熬至枯黃,離火去渣,加入輕粉、冰片粉,最後加蜂蠟溶化,調攪成膏。塗敷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3】核桃仁30克,芝麻15克,蜂蜜20毫升。
【製用法】共研成膏狀,塗患處,每日1~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4】紅花、鬆香、黃蠟各5克,白及4克,凡士林100克。
【製用法】製成軟膏。日擦3次,1月為1個療程。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5】麥冬適量。
【製用法】生根搗爛,除去纖維。塗敷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6】鬆香、柏樹膠各等份。
【製用法】共研細末。用時將藥末均勻撒在膠布上,用文火烊化,緊貼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
1.冬季不要過多地使用堿性較強的肥皂,即使使用亦應徹底清洗幹淨,並塗搽一些保護皮膚的油脂。
2.積極尋找致病因素,注意加強保護措施。
魚鱗病(9方)
魚鱗病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角化病,皮膚粗糙、幹燥,有特征性的角質鱗屑。皮疹分布對稱,多見於四肢伸側,尤以肘部、膝部伸麵為甚。皮膚變厚,皮紋明顯,嚴重病例全身各處皆有較厚的鱗屑,如蜥蜴皮膚。夏季病情好轉,冬季症狀又加重。本病有遺傳現象。
【方劑1】當歸、赤白芍、川芎、生地黃、自蒺藜、荊芥穗、防風各30克,何首烏、黃芪、甘草各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魚鱗病。
【方劑2】天冬、生地、熟地、當歸各15克,黨參、黃芪、丹參、雞血藤各30克,麥冬、白芍、茯苓各12克,紅花、陳皮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生地、熟地各20克,天冬、麥冬、當歸、黃芩、天花粉各15克,黃芪30克,桃仁、紅花、五味子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桃仁、紅花、熟地、獨活、防風、防己各30克,粉丹皮、川芎、全當歸各45克,羌活、生地、白鮮皮各60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3~6克,每日2次。
【適應證】魚鱗病、牛皮癬、鵝掌風。
【方劑5】珍珠母、磁石、代赭石、生牡蠣各30克,板藍根15克,黃芩、皂角刺、銀花各12克,紅花6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0~20劑。
【適應證】魚鱗病。962
【方劑6】板藍根、薏苡仁、生牡蠣各30克,穿山甲、紅花各6克,銀花12克,赤芍、歸尾、皂角刺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7】板藍根、敗醬草、馬齒莧、大青葉各30克,紫草20克,紅花6克,赤芍、丹皮各12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8】歸尾、赤芍、皂角刺各10克,紅花6克,大青葉、板藍根、珍珠母各15克,薏苡仁、天冬各20克,磁石30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與此同時,局部可用木賊草、香附子、烏梅、白芥子各15克,薏苡仁20克,露蜂房10克,煎水500毫升,乘藥液熱時用毛巾濕敷3分鍾,待水溫後,用藥液外搽局部,搽至皮疹發紅、發熱為宜,每日1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9】首烏、桂枝、白芍、當歸、玉竹、胡麻仁各15克,甘草、生薑、大棗各5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月。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
1.勿多用肥皂或濃度較高的角質鬆解劑,若用應盡量用清水衝洗幹淨。
2.應減輕皮膚幹燥的症狀,使皮膚柔軟及減少鱗屑,除選擇上述諸方外,還可外用一些油脂性藥物,如15~20%尿素脂、0.1%維生素A酸軟膏。
皰疹樣皮炎(3方)
本病是一種慢性皮膚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發病有緩有急,最初之皮損可為紅斑、丘疹、風團及水皰,但以集簇性小水皰為主。水皰位於紅斑上或發於正常皮膚。皮損排列成環形或不規則形。皰壁緊張,稍厚,棘層鬆解征陰性。自覺瘙癢劇烈,常因搔抓使皮損濕疹化及苔蘚化。損害處常伴有色素沉著。皮損多在四肢伸側,口腔粘膜甚少累及。病程較長,常反複發作。
【方劑1】扁豆、芡實、茯苓、澤瀉、白鮮皮、地膚子各15克,山藥30克,生苡仁20克,苦參12克。
【製用法】水煎服。隨證加減。
【適應證】皰疹樣皮炎。
【方劑2】焦白術、生扁豆、茯苓、白鮮皮、蛇舌草各15克,防風、胡黃連、苦參片、黃芩各10克,山藥30克,地膚子12克,生甘草9克。
【製用法】水煎服。隨證加減。
【適應證】急性皰疹樣皮炎。
【方劑3】生地、熟地、當歸、肥玉竹、天花粉、蛇舌964草、自鮮皮、土茯苓各15克,丹參、鹿銜草各12克,蛇床子10克,生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隨證加減。
【適應證】慢性皰疹樣皮炎。
家庭調護
1.保持樂觀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加強營養,注意皮膚衛生,積極配合治療。
2.一般須忌食含穀膠的食物,如各種麥類。須禁忌含碘(或溴等)的藥物以及海帶.紫菜等含碘食物。
天皰瘡(4方)
天皰瘡是一種嚴重的大皰性皮膚病。目前認為它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血清中了球蛋白可升高,並含有抗表皮細胞間質的抗體。天皰瘡分四型,即尋常性、增殖性、落葉性、紅斑性。基本病理變化是表皮棘層細胞鬆解。四型中以尋常性天皰瘡較為常見,好發於全身皮膚及粘膜,開始在口腔粘膜或某處皮膚發生水皰,逐漸增多,遍及全身。皰壁鬆弛,水皰周圍多無紅暈,皰液初時澄清,以後混濁,或有血液。皰破後形成糜爛,並不斷向周圍擴大,但愈合緩慢,棘層鬆解征陽性。自覺局部有癢及痛感,並常有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
【方劑1】黃連10克,連翹、銀花各20克,黃芩、黃柏、澤瀉、花粉、赤芍、滑石、車前子各15克,甘草5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天。
【適應證】天皰瘡。
【方劑1】黃柏、黃芩各25克,大黃、雄黃各10克。
【製用法】共研末,香油調。敷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綠豆粉、天花粉各50克,甘草15克。
【製用法】每日2次。
【適應證】綠豆粉、天花粉各50克,甘草15克。共研末。每服15克,加蜂蜜及涼開水調食,同上方。
【方劑4】密陀僧適量。
【製用法】研末,香油調。敷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
1.注意皮膚清潔,防止繼發感染。對長期臥床病人,要幫助翻身,以防止褥瘡。
2.注意臥床休息,加強營養,保持樂觀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麻風(4方)
麻風是由麻風杆菌引起的慢性係統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淋巴結、骨骼和內髒,晚期常可造成畸形或殘廢。麻風分為結核樣型與瘤型兩型,和界線類與未定類兩類。以結核樣型為最多,瘤型次之,兩類少見。本病的特點是皮疹伴隨淺感覺障礙或閉汗、周圍神經粗大,皮膚和鼻粘膜查到麻風杆菌,病理組織檢查有麻風病理改變。
【方劑1】蟬蛻、大黃各10克,銀花、連翹、山甲、滑石、雲苓各12克,防風、術通、甘草各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麻風。
【方劑2】小金牛草30克,兩麵針根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