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皮膚科(五)(1 / 3)

【方劑17】1草烏、白及、輕粉、兒茶各5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醋調。搽患處。

【適應證】牛皮癬。

【方劑18】烏梅、丹參、首烏各15克,士茯苓60克,白鮮皮10克,僵蠶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牛皮癬慢性期。

【方劑19】烏梅、紫草各15克,土茯苓60克,銀花30克,黃連、防風、僵蟲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牛皮癬急性期。

【方劑20】菊花、蟬蛻、防風、苦參、牛蒡子、桑葉、赤芍各10克,茯苓30克,白鮮皮20克。

【製用法】加水750毫升,文火煮至250毫升。分早晚2次服下,一般服30~50劑有效。

【適應證】牛皮癬。

【方劑21】丹參、蒼術、黃柏、防風各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2】生地30克,白鮮皮20克,赤芍、丹皮、苦參各10克,蟬蛻、防風各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銀屑病血熱風燥證。

【方劑23】生地20克,雙花、白鮮皮、威靈仙各15克,土茯苓24克,板藍根18克,山豆根12克,甘草、蚤休各9克,蟬蛻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銀屬病。

【方劑24】牛膝、當歸、赤芍、丹參、天冬、防風、白蒺藜、槐花備12克,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土茯苓各30克,龜版、烏梢蛇各10克,元參15克,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

1.解除思想顧慮,尋找並去除各種誘發因素,如避免精神創傷,防止鏈球菌感染或皮膚外傷等,忌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2.經常溫水洗澡,盡量去掉鱗屑,但不要用堿性大的肥皂。外塗藥物時,要用力揉搓,促進藥物的吸收,減輕瘙癢,並使皮屑幹燥,易於脫落。

3.飲食宜清淡並易於消化,可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的食物,如動物肝髒、奶類、胡蘿卜、莧菜、菠菜、薺菜等。多吃些新鮮水果,防止便秘,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芥末、花椒、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應當禁忌。

玫瑰糠疹(4方)

本病為一種原因不明的輕型炎性皮膚病,皮損為橢圓形斑,先有母斑,後有子斑,長軸與肋骨或皮紋平行,好發於軀幹及四肢近端。病人有輕重不等的癢感,病程4~8周或更久,可自行消退,消退後一般不留痕跡,不常複發。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血熱、血燥、閉塞腠理而致。

【方劑1】生地、生石膏各15克,丹皮12克,知母、玄951參、梔子、黃芩、牛蒡子、澤瀉各9克,蟬蛻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玫瑰糠疹。

【方劑2】白鮮皮、茵陳、杭菊花各15克,苦參、丹參、連翹各12克,丹皮、紫草、防風各9克,茅根30克,浮萍、甘草各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荊31生地黃、元參各20克,生石膏、茅根、金銀花各30克,自芍、荊芥、防風、牛蒡子、知母各15克,升麻10克,甘草6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每次12克,每日3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紫草3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

1.玫瑰糠疹可自愈,故精神上不必過於緊張,采用上述方法可減輕症狀。

2.局部不宜用強烈的刺激性藥物,可外用爐甘石酚洗劑或地塞米鬆霜。

日光性皮炎(4方)

日光性皮炎,係在強烈的日光照射後,於暴曬處發生紅斑、水腫甚至水皰的急性皮膚炎症。臨床表現因人而異。輕症可在1~2天漸漸消退,有脫屑或遺留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重症者可伴有全身不適、發熱、惡心、心動過速等,約經1周左右可恢複。

【方劑1】青黛15克,烏賊骨50克,煆石膏200克。

【製用法】共研末,食用油調。敷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日光性皮炎。

【方劑2】黃連、、知母、黃芩各15克,陳皮、甘草、玄參各10克,板藍根、連翹各20克,牛蒡子、薄荷、僵蠶各5克,石膏25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3~5天。

適應證1同上方。

【方劑3】苦參、白礬、自芷、甘草各9克,山楂18克,連翹、川軍、黃柏、薄荷各12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蒲公英10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

1.經常參加戶外勞動、作業和鍛煉,促使皮膚色素增加,提高對日光的耐受性。

2.對日光敏感的人,在強光下時間不可過久,外出時注意遮陽或塗防曬劑。

雞眼(18方)

雞眼,俗稱“腳釘”、“肉刺”,為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和摩擦,導致角質層圓錐形增生變厚的一種常見疾患。雞眼為一圓錐形角質栓,有角質中心核,尖端深入皮內,基底露於皮麵,呈圓形,狀如雞眼,故而得名。起病較緩,好發於足底和足趾等部位,走路時常發生疼痛。

【方劑1】金毛狗脊、木賊草、生香附各30克,地膚子60克。

【製用法】煎水。泡洗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雞眼。

【方劑2】蜂膠適量。

【製用法】先將患部用溫水洗淨,然後用小刀刮去患部表層的皮膚,再將蜂膠捏成餅狀敷於患部,最後用紗布固定,用此法輕者1次,重者2~3次可治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烏梅適量。

【製用法】將烏梅放入鹽水中浸泡24小時後去核,加醋適量,研磨成軟膏。敷於患處,外用膠布固定,數日可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蔥白適量。

【製用法】把蔥白貼在雞眼上用膠布固定,24小時雞眼,壓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第2天繼續用此法,反複多次雞眼可自行脫落。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5】鴉膽子適量。

【製用法】去殼取仁搗泥狀備用。上藥前溫水泡洗患足,去掉雞眼軟化組織,呈凹陷狀,填入藥泥,膠布貼敷,重者2次,輕者1次即可治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6】生半夏20克。

【製用法】研為細末,醋調。塗患處,每日1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7】萬年青葉適量。

【製用法】搗爛。貼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8】防己、薏苡仁、白術各30克,麻黃、炒杏仁各15克,甘草10克。

【製用法】水煎服。一般服藥3劑即能止痛,6~9劑雞955眼即脫落而痊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9】黃豆芽250克。

【製用法】每餐用黃豆芽佐膳,連吃5天不間斷,雞眼自然脫落。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0】一級茉莉花茶1~2克。

【製用法】放入口中嚼成糊狀。將其敷於雞眼處,再用橡皮膠布貼好,隔5天換1次,一般貼3~5次雞眼則會自行脫落。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1】蜈蚣1條。

【製用法】焙幹研末,香油調勻。塗患處,次晨去藥,患處變黑,一般7天即可脫落痊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2】風仙花適量。

【製用法】先將雞眼剪破,用花搽數次即可。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3】硫黃1.5克,蕎麥3克,蜈蚣1條,螃蟹1個。

【製用法】共搗成膏。敷患處,一夜可脫落。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4】鮮茄子適量。

【製用法】搗汁。塗搽患處,每日2~3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5】食鹽12克,烏梅60克,虎杖20克,食醋30毫升,溫開水100毫升。

【製用法】先將食鹽溶在溫開水中,放入烏侮、虎杖浸泡24小時,然後取虎杖及烏梅肉加醋搗成糊狀備用。患處用溫開水浸泡,用刀刮去表麵角質層,將藥敷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連用3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6】蕎麥3克,荸薺1個。

【製用法】共搗爛。照雞眼大小貼1晝夜即可。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7】鬆節油若幹。

【製用法】用布塗鬆節油貼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8】生薑、艾葉各適量。

【製用法】以生薑置患處,將艾葉置生薑上,用香火燒之,隔日雞眼自行脫落,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

1.去除致病因素,如足有畸形者應予以矯正。鞋的大小要合適,以減少局部的摩擦和壓迫。

2.經常用熱水洗腳,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環。

手足皸裂(16方)

本症多發生於寒冷季節,表現為手、足部皮膚上有單發或多發性的小裂口,且有少量鮮血滲出。中醫認為本症為肌膚驟受寒冷風燥,致血脈阻滯,膚失濡養,皮膚幹燥、粗糙而發病。好發於冬季,經過緩慢,春暖時可自愈。

【方劑1】冬青葉適量。

【製用法】研細末,分別同麻油、桐油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每日2次,一般1周即可愈合。

【適應證】手足皸裂。

【方劑2】雞蛋黃4個。

【製用法】熬煎成油。取油塗裂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白及粉適量,植物油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