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癬(12方)
花斑癬,俗稱“汗斑”,是很淺表的皮膚真菌病。多發生於成人軀幹,尤以胸部及背部更為多見。皮疹形態為針頭大圓形斑,有時在毛孔周圍呈毛囊性斑或丘疹,以後擴大融合成大片,色灰白、淡褐或黑褐,表麵有細小糠秕樣鱗屑。
【方劑1】白附子、硫黃各50克。
【製用法】上藥研粉,以生薑汁調糊。茄蒂蘸擦,每日數次。
【適應證】花斑癬。
【方劑2】密陀僧適量。
【製用法】研為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1~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紫背浮萍3克,枯礬1.5克。
【製用法】研末,用野大黃根搗汁調。搽3~4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斑螫3個,硫黃、密陀僧、海螵蛸各9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用米醋少許調成糊狀,或用凡士林調成膏狀。塗搽患處,每日1~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5】紫皮蒜2枚。
【製用法】將蒜搗泥搽之。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6】五倍子、白及各50克。
【製用法】共研為細末,取食醋500克調和後,文火煎熬成糊狀,冷卻後即可使用。每日睡前塗搽患處,次晨即應清洗幹淨,連用3~5日即可見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7】丁香、雄黃、百部各10克,50%酒精300毫升。
【製用法】上藥在酒精中浸泡1周後,過濾去渣。用藥液外搽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8】雄黃、枯礬、密佗僧各15克,冰片3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醋調。搽患處,每日3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9】硼砂適量。
【製用法】連用7日。
【適應證】研為末。用黃瓜蒂蘸藥搽患處,每日2次,同上方。
【方劑10】鮮大藻3個。
【製用法】洗淨切碎後水煎去渣。趁熱擦洗患處,每日9242次,數天後汗斑可退。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1】生南星、生半夏各6克,生草烏5克,大狼毒10克。
【製用法】共研末,用醋調。抹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2】甘草30克。
【製用法】將甘草浸泡在95%酒精100毫升內,約24~36小時,然後過濾去渣.濾液與等量甘油混勻。用時倒入雙手心少許,互相摩擦,1日3次。
【適應證】同上方。
家庭調護參閱“手足癬”的有關家庭調護內容。
疥瘡(22方)
疥瘡是接觸感染疥蟲引起的一種皮膚病。人與人直接接觸感染是主要方式,同時也可以間接接觸感染。較薄而柔嫩的皮膚,如指的兩側、腕的屈側、腋前、乳房下方等是疥瘡的好發部位,常可泛發全身。皮膚損害是散發的丘疹及水皰,一般不侵襲成人的麵部。疥蟲鑽入角質層而形成灰白色、淺黑色或正常皮色的、彎曲的細線狀隧道,長約2~3毫米,甚至15毫米,末端常有淡紅、鮮紅或正常皮色的小丘疹或水皰。可因搔抓而引起皮膚的繼發感染。
【方劑1】硫黃、白礬、白芷、吳茱萸、川椒各等份。
【製用法】共研為細末,加茶油適量同煎。待冷卻後塗患處。
【適應證】疥瘡。
【方劑2】硫黃60克,明礬120克,雄黃18克。
【製用法】共研末,用生豬油調。用布包擦。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滅滴靈8克,苯海拉明200毫克,冰片3克。
【製用法】共研末,以藥物牙膏適量調勻。外搽。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牛蒡子各30克。
【製用法】煎水洗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5】枯礬60克,大風子30克,煆石膏、輕粉、土槿皮各15克。
【製用法】共研為細末。洗澡後幹搽患處。
【適應證】疥瘡流水不愈。
【方劑6】蜀椒、白礬、百部、蛇床、地膚、雄黃、苦參各15克,輕粉、硫黃各10克,白酒50克。
【製用法】用前七味藥煎水趁熱熏洗全身,每日1次,熏洗後即用輕粉和硫黃研末置白酒內浸泡,塗擦癢痛處,連用3天。
【適應證】疥瘡。
【方劑7】鮮魚膽1個,炙木鱉子、大黃各30克。
【製用法】後二味研末,用魚膽調成糊狀。外塗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8】赤芍、連翹各12克,紫草10克,野菊花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9】當歸、生地、黃芩、赤芍各12克,苦參、炒蒼術、蟬蛻、炒牛蒡子、木通各10克,煆石膏15克,生苡仁、銀花各30克,生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疥瘡經久不愈,反複發作。
【方劑10】水銀10克,硫黃40克,大風子、木鱉子、五倍子、滿天星各15克。
【製用法】先將硫黃、水銀拌研細粉,餘藥共研細末,加凡士林3克,攪拌成油膏狀,裝瓶備用。先用千裏光250克,滿天星200克,熬水洗澡,再擦藥膏,每日2次,每天換洗內衣內褲,曬被褥。
【適應證】疥瘡。
【方劑11】藜蘆、大風子、蛇床子、硫黃各20~30克,927川椒8~10克。
【製用法】每劑加水約4000毫升,煎2次,至藥液3000毫升左右,以桶盛之。先用清水、肥皂洗澡,後用藥液稍用力擦洗患處,以致將皮疹擦破,每次約洗20分鍾,每天1次,一般連洗2~4日即可見效。愈後及時洗換衣服、被褥、床單,並予煮沸滅蟲。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2】蒼術、金銀花、荊芥、防風、苦參、蟬蛻、蛇床子、白鮮皮、當歸、川椒、黃芩、黃芪各30克。
【製用法】煎液。外洗,每日1劑,每次10分鍾。
【適應證】疥瘡、腳氣。
【方劑13】夏枯草、黃芩、丹皮、川楝子、川牛膝、廣地龍、地鱉蟲各10克,柴胡、佩蘭各6克,茜草15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另外用10%芒硝液濕敷皮損處,每日2次。急性期可加連翹、公英、黃柏;血虛者可加當歸、川芎;陰虛者可加元參。
【適應證】疥瘡。
【方劑14】黃9克,輕粉、蛇床子、苦參、蕪荑各30克,枯礬36克,硫樟腦各6克,大風子、川椒、雄黃各15克。
【製用法】共為細末,生豬油調。外搽,每日1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5】荊芥、防風、當歸、生地、蒼術、蟬蛻、大胡麻、牛蒡子、石膏、知母各6克,甘草、木通各3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疥瘡全身瘙癢,風水溫毒。
【方劑16】雄黃25克,枯礬、海藻、百部、檳榔、菖蒲各30克。
【製用法】水煎。洗浴,每日1劑。
【適應證】疥瘡。
【方劑17】野菊花、苦參、生甘草各30克,蒼耳子、百部、蒼術各20克,大風子、花椒、荊芥、地膚子各15克,鶴虱、黃柏各10克。
【製用法】共煮沸10分鍾,去渣取湯半盆。熏洗,早晚各1次,每日1劑,每次須更換內衣,一般用藥5~10劑。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8】百草霜適量。
【製用法】研末。擦於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9】蒼耳子15克,海桐皮18克,樟木30克。
【製用法】煎液。熏洗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0】藤黃3克,雞蛋清1個,香油60克。
【製用法】將雞蛋清調勻,和藤黃、入香油熬黑塗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1】薄荷、百合各20克。
【製用法】水煎外洗,然後以白果搗爛外敷。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2】鬆香60克,真蛤粉15克,青黛7.5克。
【製用法】研為末,用燭油調搽。
【適應證】小兒疥瘡。
家庭調護
1.治療前先用熱水和肥皂洗澡,揩幹後用紗布蘸藥膏稍用力塗擦頸部以下的全部皮膚。擦藥後不洗澡,換上幹淨衣褲和被褥。
2.病人用過的內衣、被單等,要煮沸消毒或開水燙泡,不宜煮沸的衣物,洗滌後在陽光下暴曬數天。同時要求病人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再傳染。
3.可多吃清熱解毒利濕之品,如馬齒莧、蒲公英、海帶、紫菜、薏苡仁、黑豆、綠豆等。應禁忌魚、蝦之類及辛辣刺激食物。
蟲咬皮炎(7方)
蟲咬皮炎常由某些昆蟲如臭蟲、跳蚤、蚊、蜂、蜈蚣、隱翅蟲等叮咬所致。皮疹多見於暴露部位,可為小出血點、丘疹、風團等。常可在皮疹中央見蟲咬痕跡,有不同程度的癢或痛感。
【方劑1】金銀花、蒲公英各30克,甘草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蟲咬皮炎。
【方劑2】苦參、地膚子、蒲公英、甘草各30克,連翹、野菊花、紫背天葵、蛇床子、白鮮皮各15克。
【製用法】煎液。外洗患處。
【適應證】隱翅蟲皮炎。
【方劑3】芙蓉葉、野菊花葉各60克。
【製用法】搗碎,用麻油調。敷患處。
【適應證】蜂叮,蚊、虱咬傷。
【方劑4】連翹、蒲公英各12克,半枝蓮、馬齒莧各15克,丹皮、野菊花、牛蒡子、生甘草、梔子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