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皮膚科(四)(2 / 3)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蟲咬皮炎。

【方劑5】百部根100克,檳榔10克。

【製用法】水煎取汁。加酒洗頭。

【適應證】頭虱。

【方劑6】花椒或苦楝樹皮適量。

【製用法】煎水洗頭。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7】雄黃10克,五靈脂12克。

【製用法】共研為細末。塗傷處,或用生薑汁調塗患處。

【適應證】蜈蚣咬傷、蠍螫及毒蜘蛛咬傷。

家庭調護參閱“疥瘡”有關調護內容。

神經性皮炎(21方)

本病又稱“慢性單純性苔癬”,俗稱“頑癬”,是一種慢性瘙癢性皮膚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可能與精神因素有關。皮疹常見於頸後與頸的兩側,四肢伸側、大腿內側等也可發病。以劇烈瘙癢和苔蘚化為主要特征,病程緩慢,容易複發。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風熱之邪,蘊阻肌膚,久而營血不足,血虛生風化燥,皮膚失養。

【方劑1】何首烏18克,當歸、荊芥各5克,胡麻、苦參、生地各15克,白芍12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0劑。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方劑2】生韭菜、大蒜各30克。

【製用法】共搗成糊狀,微熱。用力搽患處,每日2~3次,連用1周。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鮮絲瓜葉適量。

【製用法】洗淨搗爛。搽患處至皮膚發紅為度,隔天1次,7次為1療程。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荊芥、防風、生地、當歸、蟬蛻、蒼術、茯神、石膏、苦參、知母、牛蒡子各10克,木通、甘草各5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心煩失眠、夜間癢甚者,加煆龍骨或牡蠣30克;奇癢難忍者,加僵蠶或烏梢蛇10克;濕熱甚者加白鮮皮或龍膽草15克。同時取複方奎寧2~4毫升,加0.5%普魯卡因2~4毫升,注射用水2~4毫升,於患處皮下作局部封閉治療。5~7天封閉1次,3次為1療程,至愈為止。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5】生半夏、斑蝥、白狼毒各等份。

【製用法】共為細末,用適量的米醋調成糊狀。塗抹患處,每天可輕塗1次,塗抹後發皰即止,以防過度損傷。水皰應使用消毒針刺破,用幹淨棉球拭淨,勿撕掉皰皮,以防創麵感染,不必用敷料,以免影響幹燥結痂。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6】斑蝥1克,硫黃、雄黃、樟腦各10克,烏梅肉5克,地塞米鬆片1.5毫克,撲爾敏片40毫克,二甲基亞碸10毫升,凡士林適量。

【製用法】先將斑螯、烏梅肉、雄黃、硫黃、地塞米鬆、撲爾敏分別研末過100目篩,共置乳缽中充分研磨混合備用,然後將樟腦二甲基亞碸溶液(即將樟腦溶於二甲基亞碸)、凡士林依次加入乳缽中,共研均勻製成糊狀,分裝塑料盒中備用。規格10~20克1盒。治療方法是:患處常規消毒後,塗藥0.5~1毫米厚,塑料紙覆蓋,膠布固定。用藥10~24小時內如見患處疼痛、發紅起水皰,即應取掉塑料紙,擦淨藥糊,用消毒針頭排除皰中滲液,甲紫藥物消毒,暴露幹燥,自然結痂而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7】苦參50~70克,生地30克,蟬蛻、荊芥、桂枝、丹皮、當歸、川芎、甘草各10克,細辛5克,羌活、赤芍各15克,全蟲25克,蜈蚣6條。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8】苦參、首烏、當歸、白芍各15克,生地20克,玉竹、小胡麻、秦艽各9克,炙甘草3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血虛風燥證。

【方劑9】蒼耳子15~24克,防風9~12克,烏梢蛇、當歸、赤芍、白蒺藜各9~15克,丹皮9克,雞血藤15~30克,生地、地膚子、白鮮皮各18~30克,蟬衣6~8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方劑10】泡參、沙參、白芍、紅活麻各30克,白術、茯苓、生地、地骨皮各15克,陳皮、甘草各10克,當歸、丹皮、鉤藤(後下)各12克,黃苠18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方劑111青核桃皮250克,75%酒精500毫升。

【製用法】將青核桃皮浸泡於酒精內15~30天。用藥液擦患處,每日3~4次。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方劑12】杏仁15克。

【製用法】先用熱水把患處洗淨,將杏仁搗碎,與醋250克混合,然後加熱。趁熱用棉花洗搽患處,每日1次,連用2~3天,隔1~2日再用2~3日。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3】鴉膽子適量。

【製用法】去硬殼,取肉研爛,調酒擦。或用鴉膽子熬油,調黃柏末擦患處。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反複發作。

【方劑14】蝮蛇1條,香油500毫升。

【製用法】將活蝮蛇放到裝有香油的瓶內浸泡,封口埋在陰涼處60厘米深的地下,3個月後取出應用。外擦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經久難愈。

【方劑15】夜交藤30克,全蠍6克,當歸、皂刺、防風各10克,刺蒺藜、白鮮皮、苦參各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風濕蘊阻證。

【方劑16】斑蝥7個,白酒30克。

【製用法】將斑蝥用酒泡好。過二三日即可用此酒塗患處,數日後癬自落。

【適應證】神經性皮炎。

【方劑17】茄子適量。

【製用法】削成截麵,在患處摩擦,1周可見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8】艾葉、防風各60克,雄黃0.6克,花椒9克,苦參15克,百部1.5克。

【製用法】煎液洗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9】生地、絲瓜絡各12克,丹皮、金銀花、赤芍、地膚子、稀薟草、黃芩、苦參、當歸各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0】艾蒿、韭菜各200克,花椒100克。

【製用法】上藥加水煮沸。溫熱後洗患處,每日1~2次,3~5劑藥即可治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1】生地30克,當歸、赤芍、黃芩、苦參、蒼耳936子、自鮮皮、地膚子各9克,生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泛發性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

家庭調護

1.生活應規律化,需要主意勞逸結合,說服病人做到情緒穩定,消除精神緊張,特別是初起時,如能做到堅決不搔抓,避免局部熱水燙洗、飲酒:等刺激因素,有可能使本病不再發展或複發,甚至痊愈。

2.全身療法為內服溴劑、安定、賽庚啶和異丙嗪等安定鎮靜藥與抗組胺藥。抗組胺藥可與甲氰咪胍合用,但要注意其副作用,服藥期間要定期檢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等。

皮膚瘙癢症(30方)

皮膚瘙癢症是指隻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一種皮膚病。臨床上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癢症兩種。前者的發病原因較為複雜,可能與腸寄生蟲、皮膚本身變化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有關;後者常與局部摩擦刺激、痔瘺等有關。全身性瘙癢症主要表現為全身瘙癢,常為陣發性,夜間較重,初起無病損,由於經常搔抓,可出現廣泛的條狀或點狀抓痕、血痂、色素沉著或苔蘚化,淺表淋巴結可腫大。局限性瘙癢症最容易發生的部位是肛門、陰囊、女陰等,一般瘙癢僅限於這些部位及其周圍。中醫稱本病為“癢症”、“癢風”等,多由於肝腎不足,陰虛血少所致。

【方劑1】何首烏20克,桑椹子、熟地各15克,女貞子、天冬、麥冬、酸棗仁、防風、蒺藜各12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0劑。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方劑2】生石膏(先煎)、沙參各15克,炒知母、防風、荊芥、細辛、紅花各6克,麥冬、赤芍、炒丹皮、元參、紫草各10克,生地12克,六一散適量(包煎)。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氣血兩虛證。

【方劑3】黨參、黃芪、土炒白術、陳皮、防風、荊芥、砂仁(後下)、炒枳殼、玫瑰花、甘草各10克,茯苓皮15克,炒黃連1.5克,廣木香3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脾虛衛弱證。

【方劑4】生地黃、桷杞子、炒白術、當歸、雲苓、肉蓯蓉、炒杜仲、何首烏、山芋肉、鉤藤各10克,炒黃柏、炒知母各6克,山藥12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肝腎虧損證。

【方劑5】當歸、熟地、白鮮皮、白蒺藜各15克,赤芍、地膚子各12克,川芎8克,紅花5克,桃仁10克,首烏30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濕熱重者加大黃、雙花、土茯苓;寒重者加肉桂、附片;風盛者加938蜈蚣;陰虛者加元參、麥冬。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方劑6】五倍子、地膚子、蛇床子各20克。

【製用法】水煎成少半盆。肛門浸入其內,20~30分鍾即可,每日1次,可連用15~20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7】柏樹枝、柳樹枝各100克,蒼耳枝50克,花椒、白礬各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