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皮膚科(三)(1 / 3)

膿皰瘡(26方)

本病又稱“傳染性膿痂疹”,是由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感染而引起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病。損害主要為淺在性膿皰及膿癡。有接觸傳染及自體接種特性。好發於顏麵、頸及四肢等暴露部位,夏秋季兒童多發。中醫稱“黃水瘡”,並認為係肺經有熱,脾經有濕,濕熱相搏,蘊蒸肌膚而發生本病。

【方劑1】豬膽1個,枯礬粉30克。

【製用法】將枯礬粉裝入豬膽內曬幹,研細備用。臨用時取此粉與蛋黃油調成糊狀塗抹患處,每日2--3次,一般3~5次即可治愈。

【適應證】膿皰瘡。

【方劑2】葡萄藤嫩枝(帶葉)2000克,枯礬末50克,冰片末10克。

【製用法】先將葡萄藤切碎,水煎2次後去渣,再將藥897汁濃縮為糊狀,待略NH#JJⅡA.枯礬末及冰片末,充分攪勻備用。使用時先用淡鹽水清洗膿液汙物,然後將藥外敷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陳年菱角殼適量。

【製用法】煆燒成炭,研為細末,麻油調勻。塗患處,每日2~3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4J雲南白藥適量。

【製用法】將患處用溫開水洗淨擦幹,挑破水皰,將雲南白藥粉塗撒於患處。用藥後很快停止流黃水,皰開始愈合結痂。重者每日早晚各用藥1次,2~3天即可痊愈。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5】苦杏仁適量。

【製用法】用火燒炭存性,研成細末,用香油熬開調成稀糊狀備用。用時先以淡鹽開水將汙痂洗淨,然後將藥外敷患處,每日1次,一般3~4次即痊愈。此法效果極好,但應禁忌搔抓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6J蒼術、黃柏各等份,枯礬少許。

【製用法】共為細末,香油調。敷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7】五倍子30克,爐甘石、五靈脂各15克。

【製用法】共研細粉,香油調勻。塗抹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8】氯黴素0.5克,冰片0.6克,氧化鋅粉5克,黃柏粉1.5克。

【製用法】將前二味研細後,加入後二味混勻,再加入蓖麻油5毫升攪拌均勻,裝瓶待用。用前先清洗患部,然後塗藥,一般每日1~2次即可。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9】青黛粉、黃柏粉各15克,滑石粉60克。

【製用法】撲撒患盟:。

【適應證】膿皰瘡反複發作。

【方劑10】地榆30克,硫黃15克,冰片3克。

【製用法】地榆炒炭與硫黃、冰片共研為末,用適量香油調成糊狀。用時先用生理鹽水洗淨瘡麵,再塗此藥包紮,每3天換藥1次。

【適應證】膿皰瘡。

【方劑11】地骨皮、香油各適量。

【製用法】炒黃研細末,香油調勻。外搽患處,每日2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2】鮮馬齒莧、鮮燈籠草各30克。

【製用法】洗淨搗爛。外敷患處,日3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3】花椒末、米醋各適量,白酒少許。

【製用法】攪勻後塗搽患兒發癢的瘡麵,每日3~5次,連續用3~5日。

【適應證】小兒黃水瘡。

【方劑14】黃柏、蘇葉、薄荷各100克,杏仁200克,乳香、沒藥各60克,蒼術、輕粉、紅粉備25克。

【製用法】共研末,用花椒油調。塗患處。

【適應證】膿皰瘡。

【方劑15】大黃、黃柏、雄黃、硫黃各15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麻油調。搽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6】鬆香、黃柏、黃連、枯礬、澱粉各3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清油調勻。搽患處。

【適應證】小兒黃水瘡。

【方劑17】大黃、黃芩、黃柏、銀花、連翹各10克,苦參、艾葉、蛇床子各15克,馬齒莧20克。

【製用法】煎液外洗患處,每日2次,每日1劑。

【適應證】黃水瘡。

【方劑181大黃、虎杖各15克。

【製用法】研為末,豬油調。塗患處,每日1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19】馬鞭草500克。

【製用法】用水煎液。塗搽患處,或用紗布浸液外敷患處,每日5~6次,一般3~5天即可。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0】輕粉1克,杏仁、銅綠、青黛備1.5克,石膏、龍骨、炒乳香、炒沒藥各3克。

【製用法】共為細末。滲液多者於撲,滲液少者用香油調搽。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1密陀僧7克,蚤休5克,大黃、青黛、煆石膏各3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用麻油或豆油調成糊狀。外塗患處,每日2~3次。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2】蒼術、黃柏各60克,銀花、連翹、花粉各9克,苦參、生地備15克,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23】赤芍、連翹、生地黃、苦參各12克,煆石膏、金銀花各30克,胡麻仁15克,木通、牛蒡子各6克,桔梗、胡黃連、白鮮皮、知母各9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飯後半小時服。

【適應證】黃水瘡,流膿腥味,經久不愈。

【方劑241土茯苓、銀花各25克,黃柏10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日。

【適應證】膿皰瘡。

【方劑25】銀花、六一散各15克,連翹12克,龍膽草、黃芩、澤瀉、木通、丹皮、大青葉、梔子備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膿皰瘡。

【方劑26】鉛粉、滑石、枯礬各10克。

【製用法】共研為細末,和勻。搽患處。

【適應證】黃水瘡。

家庭調護

1.注意皮膚衛生,保持局部幹燥,可用有收斂及抗菌作用的藥液洗淨,如1:8000高錳酸鉀液。對皮疹泛發、細菌致病性強、機體抵抗力低下的病兒,要給以豐富的營養與支持療法。

2.局部治療原則為殺菌、消炎、收斂、幹燥、除去痂皮、清理瘡麵、促進愈合。數目較多,則應抽去膿液,拭幹,局部用抗菌收斂作用較強的藥液濕敷(如0.1%雷佛奴爾液)。如滲液不多者,則可除去膿痂,局部厚塗抗菌收斂的糊膏,外撲滑石粉。

2毛囊炎(12方)

毛囊炎是一種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侵犯毛囊及皮脂腺所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症。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濕熱鬱久,外受風火所致。初起為粟粒大毛囊性炎性丘疹,逐漸形成膿皰。大多成批出現,互不融合。膿皰破裂或拔去毛發後,可排出少量膿血,愈後不留瘢痕。本病膿皰經約5~7日可吸收,但傾向複發,因而常綿延數周乃至數月之久。自覺瘙癢或灼痛。主要侵犯頭部,又稱發際瘡,此外亦見於四肢、腋部、陰部等處。

【方劑1】白僵蠶10克。

【製用法】研細末。溫開水送服,每次2克。

【適應證】發際瘡。

【方劑2】杏仁適量。

【製用法】研細,麻油少許調勻。外塗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3】赤小豆、青黛各30克,大黃15克。

【製用法】共為細末,蛋清調。搽患處。

【適應證】膿皰性毛囊炎。

【方劑4】蛇皮1張,全蠍2個,蜂房1個。

【製用法】共泡入食醋中,24小時後取汁。外用。

【適應證】單純性二毛囊炎。

【方劑5】五倍子末3克,冰片1.5克,雞蛋黃2個。

【製用法】將雞蛋煮熟取蛋黃,搗碎放入鐵勺內,先用文火炒至蛋黃變焦,然後用武火炒至出油,去渣取油,再把五倍子末、冰片研勻調入蛋黃油內,成粥狀備用。用前將患處洗淨,用上述製成的藥物外塗患處,每日1~2次,至愈為止。

【適應證】毛囊炎。

【方劑6】大黃、黃梔、薑黃、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陳皮、蒼術、厚樸、甘草粉各10克,花粉5克。

【製用法】共研細末,用醋熬成膏,適量調入藥粉成糊狀。先洗淨患處,擦幹再塗藥。

【適應證】多發性毛囊炎。

【方劑7】黃連麵30克,凡士林200克。

【製用法】混勻塗患處。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8】金銀花30克,連翹20克,蚤休15克,梔子10克,丹參12克,皂刺、葛根、防風各9克,生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9】黃芩、牛蒡子、龍膽草、連翹、六一散(包煎)、白芷、澤瀉、苦參、銀花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禿發性毛囊炎。

【方劑101銀花、大青葉、丹皮、赤芍各10克,土茯苓15克,黃連6克,生川軍、綠豆衣各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毛囊炎。

【方劑11】連翹、地丁、蒲公英各30克,當歸、丹參、皂刺各15克,丹皮、僵蠶各12克,薏苡仁、花粉、全瓜蔞各20克,貝母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毛囊炎反複發作。

【方劑12】黃柏15克,雄黃、蒼耳子各10克。

【製用法】煎液。熏洗患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適應證】毛囊炎。家庭調護參閱外科“癤癰”有關調護內容。頭癬(20方)頭癬,是侵犯頭部有發部位的皮膚黴菌病。一般分為黃癬、白癬和黑點癬三種,其中最重要的為黃癬,它能引起萎縮性疤痕和永久性禿發。黃癬的特點是,皮疹初起為毛孔周圍發紅、膿皰,後形成硫黃色碟形痂,痂中央有一、二根頭發穿過,稱為黃癬痂,病發外觀正常,無光澤或可折斷。白癬的特點是初起為丘疹、小水皰,後形成散在性灰白色鱗屑斑,中央大,呈衛星狀,到青春期後常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