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勇於探索,在“以文養文”的道路上前進(1 / 2)

北京市海澱劇院1983年建成開業以後,海澱區財政局就對該院實行了“定收入,定支出,定上交,財政專項返還,支持事業發展”的經濟承包責任製,即:明確了海澱劇院是自收自支單位,財政不撥給經費;劇院每年定額上繳區財政8萬元,區財政作為專項安排,返還給該院,支持該院發展事業。由於實行經濟承包責任製極大地調動了該院全體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六年來的實踐證明:海澱劇院無論是在社會效益方麵還是在經濟效益方麵,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受到了國內外文藝團體和廣大觀眾的熱情讚譽。總結他們成功的經驗,主要有這樣幾點:

一、實行優化組合、“倉層承包”使劇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他們的具體作法是,由劇院經理招聘組長,由各組組長招聘組員,實行勞動優化組合。凡未被招聘的人員,允許自謀出路、在工資和獎金分配上,徹底打破“大鍋飯”把工資、獎金、津貼捆在一起,根據個人完成承包任務的情況計算個人所得。

實行承包後,職工普遍反映:任務明確了,壓力大了/分配比以前更合理了。例如:率先實行承包的“場務組”,主動要求由原來的11人減為9人,但工作量並沒有減少,而服務工作和衛生工作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機務組”承包後,改為計件工資製,每放映好一場電影取得一場“放映報酬”。由於按放映質量考核,按放映場次計酬,從而保證了電影放映的工作質量。

“票務組”實行“聯係售票額計算個人所得”,由於多售票多得獎、少售票少得獎,所以,票務組采取“送票上門”等措施。在當前劇院普遍存在“上座率不高”的情況下,海澱劇院的上座率平均達到70以上,保證了全院收入不下降。

對鍋爐房等後勤部門也實行了“定任務、定人員、,定分配”的三定管理,隻有按時按質完成了任務,才能得到“承包收入”。

海澱劇院實行承包責任製以後,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1987年,在全市演出場所評比中,獲得北京市“文明服務”的金杯,創造了第一流的服務水平。二、向“多功能”轉化給劇院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海澱劇院從建院起,就堅定不移地走“以文養文”的道路,他們充分利用地處中關村“高智力密集地區”的優勢,采取自辦、聯營、租賃等多種方式,開設,了小賣部、錄相、台球、美發咖啡廳、音樂茶座和遊藝廳。隨著“以文養文”項目的展開,該院不但自己解決了全院60名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各項經費,還做到了業務開支不用國家撥款,成為“純粹”的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這在全市同行中也非常少見。

在開展“以文養文”,向“多功能”轉化的過程中,海澱劇院始終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堅持以“本業”為主,以“滿足人民口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