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多功能”轉化,不是“以副擠主”,不能“棄文經商”,而是要以文養文。海澱劇院堅持把主要精力,財力和人力都投入到文藝演出和電影放映上去。六年來,海澱劇院全年安排的總場次,從1983年的1061增加到1989年的2357場;觀眾人次從88萬人次,增加到230萬人次;劇院收入也增加到101萬元。文化部有關領導曾說過:海澱劇院是全市演出最為活躍的劇院之一。
二、向“多功能”轉化也要堅持以“文化娛樂項目”為中心。
海澱劇院地處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隻要出租.些房屋給“新產業公司”就會收益很大。但是,他們提出了“向多功能轉化一定要堅持以文化娛樂項目為中心”,要逐步把劇院改造成“多功能”的文娛場所,而不是轉化為什麼“電子場所”、“商業場所”。該院婉言謝絕了許多“公司”優惠的租賃要求,而是騰出房屋開辦了“錄像廳”、“遊藝室”、“台球房”等文化娛樂項目,並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果。
形式多樣、聯營、租賃、自營一起上。
向多功能轉化,搞多種經營,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問題,如果光靠財政支持,等上級撥款,難度就會大一些。隻有靠自己籌集,千方百計地采取多種形式籌款辦事。例如他們和台球廠聯營辦“台球房”,台球廠負責解決台球設備;他們租賃給個體戶一間屋&美發廳,又用收取的租金自己擴建錄像廳等等,這樣,該院靈活地采取聯營,租賃等多種形式,基本上自己解決了多種經營的資金問題。
海澱劇院向“多功能”的發展給該院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僅從1989年統計,“多功能”月毛利收入4.8萬元,超過了主業電影和戲劇演出的收入,照此發展,海澱劇院的經濟效益將會有更大的提髙。
三、創造“第一流”的服務水平,努力創造現有設施,讓觀眾滿意。
劇院要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重要的一條是為社會提供各種優質服務。海澱劇院抓優質服務工作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是抓人的因素,努力提高服務質量;二是抓物的因素,努力創造良好的劇院環境。
六年來,海澱劇院除每年接待大量的國內演出任務外,還接待了美、英、法、德、日、意和瑞士等20多個國家的近60多場外事演出;另外,該院每年還安排映出近2000場電影及200多場各種規模的會議,既滿足了中關村地區廣大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要,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果。
如今的海澱劇院,已成為北京市西北郊“科技文教旅遊風景區”的一個重要劇場之一。該院的全體職工並沒有滿足現有的成績,在“以文養文”的道路上,還要進一步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