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經費承包——事業單位發展的一條必要途徑(1 / 2)

在城市經濟體製改革中,如何搞活事業,多出效益、出人才、出經驗,是當前改革事業單位體製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也是擺脫事業單位資金貧乏,引入競爭機製,促進事業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首先要打破“大鍋飯”,克服兩眼向上看的舊觀念,才能搞好事業。為此,我們積極探索發展搞活事業的途徑。從去年初起,我們分別同區計量所、廣播站等幾家有收入的事業單位簽訂了“三定一獎”的經費承包合同。合同中明確規定了收入、支出、財政補貼及超收分成獎勵等指標,一定三年不變。經費的承包,轉變了分配觀念,調動了單位職工積極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一、實行經費承包,使事業單位努力挖潛創收,開辟財源。

過去事業單位在資金分配上一直由國家定額補助,由於有財政做後盾,事業單位在創收上沒什麼壓力,而收入多少與單位及個人無直接利益關係。從而嚴重挫傷了事業單位挖潛創收的積極性。我們局與有關單位放寬政策,擴大自主權,實行經費承包後,各單位積極擴大服務,引入了競爭機製,促進了事業蓬勃發展。

區計量所擁有職工52人,1987年1至10月份收入22.8萬元。承包後的1988年1至10月份收入達29.6萬元,淨增6.8萬元。過去,這個所由於設備力量不足,隻能開展幾個服務項目,使本區業務大量外流。承包後,他們從長遠目標考慮,先後購進先進設備,增添了心電圖鑒定儀,活塞壓力機、等待幹涉器、直角檢查儀等。由於.擴大了服務項目,采用了先進的檢測手段,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目前,該所已有19項強檢項目在北京市各區縣中名列前茅。

職工的積極性得到了發揮。以前是各科室坐在家裏等活幹,現在是主動下去攬活幹。力學室的同誌在主動上門服務中,由於收費合理和優質服務,贏得了廣大用戶的信賴,業務量直線上升。僅1988年上半年就檢測儀器19600多台,超過1987年全年檢測的1600台,1988年全年共創收35.9萬完,比1987年增加7.9萬元居北京市各區縣同行業之首。上交區財政5.58萬元,打破了事業單位從未上交過財政收入的局麵。去年下旬北京電台作了專門采訪。並在早新聞進行了頭條報導。今年5月14日北京日報也在頭版進行了報導,題目為《他們自覺過緊日子》。

區文化館承包後,也從各組入手,大膽改革,訂出切實可行的收入與獎金掛鉤的承包合同,各組分配收入指標。指標明確後,群策群力幹勁倍增;過去一天演四場電影的,現在增加到六、七場;負責台球、錄像、電子遊藝的同誌,以前下了班就回家,現在每天都加班到夜裏。他們還增設了小賣部、洗印部等。年底總收入竟達到了42萬元,大大超過了1987年曆史最高水平。對完成收入指標的組積極兌現,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他們認為獎金不應封頂,合同是有嚴肅性的,應該履行合同。於是根據收入的實情,獎金按合同規定的比例及時兌現給大家。有的人一個月能拿二三百元的獎金,有的人隻拿到二三十元,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原則。隨著收入的增加,使文化事業得以很好地發展,財力物力更加充足了。

經費承包,促進了事業單位的自我發展能力,樹立了商品經濟意識,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區廣播站承包後,首先精簡了機構,成立了勞動服務公司,開展修理天線、五金交電、家用電器和音像製品等與廣播業務有關的經營項目。電視記者站積極開展有償服務,為一些單位拍攝資料片進行宣傳。1988年廣播收入達到3.65萬元,比1987年淨增165萬元。區體委從內部機構改革入手,將原有的科室、體校、遊泳館、體育場等改編成開發服務中心和運動訓練中心。開發服務中心主要從事服務經營,將遊泳館在不影響訓練的情況下,對外開放,增加收入。車隊也將車輛對外服務,增設了一個小賣部。招待所也騰出庫房增加床位,努力挖潛創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體委1988年收入20.15萬元,比1987年增加6.48萬元。訓練中心測重於努力提高社會效益,發展體育事業,增添了射擊、柔道等新項目。並對教練員實行聘任製。

在1988年舉行的全國農運會比賽中,我區有四人參賽,全部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在市青運會上,我區共獲金牌27枚,銀牌26枚,銅牌35枚,獲團體總分第六名的好成績。(在承包以前我區還未進入前八名)在“蓓蕾杯”、“六一杯”、“希望杯”足球比賽中。我區代表隊全部取得了第一名。經費承包搞活事業,也為振興我區體育事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