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關部門的支持,是校辦工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多年來,市計委、經委、農辦、科委、商委、財政、稅務、工商、物資、勞動、人事等部門,都分別製訂寬鬆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有力地扶植了校辦工業的發展。
教育部門自身的努力,是校辦工業發展的真正動力。
培育人才的責任感、緊迫感和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客觀現實,迫使教育係統廣大幹部職工堅持走自力更生、發展校辦企業的正確道路,千方百計采取措施,進行自我改善。確定了“因地製宜、加速發展、深化改革、遵紀守法”發展校辦企業的十六字方針。堅持在校辦工業企業內部不斷深化改革,實行兩權分離、廠長負責製、承包經營責任製等,收到明顯經濟效益。強化了企業管理,加強了培訓工作。科學化、係統化、現代化管理意識不斷增強,職工隊伍政治、業務、文化、技術素質不斷提高。積極開展橫向經濟聯合,提高經濟效益。到1988年底,校辦工業與社會企業和鄉鎮企業橫向聯合的已達200多個。目前進行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的改革,也加速了校辦工業向前發展。
展望未來,我市普教事業為適應首都四化建設的需要,要進行深入的改革發展,校辦工業就要相應的有一個較大的發展。總的設想是,到1995年,辦校辦工業企業的學校將由目前的1600多個,發展到2000多個,總產值可達六億元左右,實現稅利可望達到一億五千萬元以上。行業結構、產品結構都將趨於合理調整,產品質量都將有所提髙,企業管理水平要扭轉粗放型而明顯提高,經濟效益,育人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將大幅度地提髙。
附:
我市中、小學勤工儉學發展迅速
全市創建勞動基地766個,參加勤工儉學的學生達34萬人,近十年補充教育經費一億二千多方元。
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對學生的勞動觀點教育和勞動技能訓練,培養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徑。到1988年我市開展勤工儉學的中、小學校已有1669所,其中有勞動基地766個(校),占45.6%,參加勤工儉學的學生在1986年已近34萬人,比1974年增加了7.7倍。有一些學校編寫了勞動教育的教材。
全市校辦企業初具規模,現有固定資產8700多萬充,比1982年增加近兩倍,目前可以生產十四類上千種的產品。1988年產值突破三億元,創純利八千多萬元,比1979年創純利增長近八倍。1988年補充教育經費3200多萬元,比1979年增長近13倍。在1979年以來的十年間,補充教育經費總額為一億二千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