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兩定一獎”經費包幹,促進了我市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2 / 3)

在預算外資金管理方麵,過去局裏建立了一些管理製度,規定了預算外資金的範圍,預算外純收入的核算原則,預算外資金的使用範圍及對預算外資金管理的要求等。但個別學校在預算外資金管理方麵並沒有按局裏的要求去做。例如:某學院將工廠收入、勞務收入、兼酬金交公部分、谘詢服務收入等不是按項目分類,而是統統放入其他收入,這就給財務分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使分析的結果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總之,通過財政改革、經費包幹一年來的實樣,給高校帶來了可喜的變化。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當前國家財政困難、教育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實行經費包幹的確是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好方法。雖然這項工作才剛剛開始,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定能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鞏固。

附:

北京工業大學執行“兩走一獎”經費包幹合同成效顯著

1988年北京市?教局代表市屬高校與北京市財政局簽訂了“兩定一獎”的經費包幹合同:合同中規定:一定財政局撥教育經費數;二定各高校開展有償服務創預算外資金補充教育經費數;對超額完成創收計劃指標、超補教育經費的學校,在原免收四個半月獎金稅的基礎上,再給以免收三個月獎金稅的獎勵。北京工業大學執行“兩定一獎”經費包幹合同的實踐說明,這一經費包幹辦法,不僅使局校二級提前明確了三年內教育經費的撥款情況,而且明確了創收補充教育經費的具體任務,有助於鼓勵各高校發揮各自優勢,主動、積極地通過增收節支途徑,探索理財新路。

北京工業大學校領導對執行“兩定一獎”經費包幹合同很重視,多次組織校、處、係領導討論有關政策,研究落實學校增收節支的具體措施。通過討論,各級領導統一了思想認識:

第一、由於國家財力有限,近期內財政對教育的投資不可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兩定一獎”經費包幹辦法使各校能對三年內經費情況早有預測,有利提前安排經費,並保證經費的相對穩定。學校應按兩局經費包幹合同的規定,製定本校預算包幹的具體辦法。

第二、高校開展有組織有領導的創收活動,既是救急方針,又是長期方針。它的主要意義不僅是改善各校的辦學條件和教職工生活條件,更是為了主動適應競爭機製,改變單一辦學模式,滿足社會對人才的不同層次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辦學的社會效益。

第三、高校應把提高教學質量工作放在首位。財務管理在資金分配比重上,在製定分配獎勵政策上,應突出體現滿足教學需求,為教學、科研服務的重點,應體現照顧、調動教學第一線教職工積極性的政策。

第四、理財的核心是向管理要效益。管理不單純是財務部門的事,而是全校上上下下、方方麵麵的事。增收,要開辟新的財源,提高學校自身財力的承受能力。節支,要使各級明確經費管理權限,層層把關。學校預算外收入基金應嚴格控製自籌基建項目開支。學校不僅要保證完成創收抵頂預算任務,還要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充分享用有關獎勵的優惠政策。

由於領導重視,認識統一,保證了“兩定一獎”經費包幹合同的順利執行。

經過一年的努力,北京工業大學執行“兩定一獎”經費包幹合同取得了可喜成果。

學校完成了1988年分配673名畢業生,招收1466名新生的事業計劃。除此以外,還招收了委培生、自費生、夜大生247名,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辦學格局。

1988年學校全年教育事業費達1697.93萬元(含專款),與1987年撥款總額1491.26萬元相比較,增長13.86%,高於財政局與?教局確定的平均每年遞增8%的比例。

1988年學校預算外收入699.49萬元,其中校辦廠上交利潤550萬元,委托代培結算97.73萬元,獨立核算單位上交費用29.84萬元,校自籌基金占財政撥款額的41.19,占預算內外資金總額的29.2%。

1988年度學校財務實際支出總額為2624.53萬元。其中用於人員方麵的經費是756.7萬元,占總支出數的28.84%。公用部分經費支出為1867.83萬元,占總支出數的71.16%。在資金運用的分布終例上,結構比較合理。

學校接受預算外補充教育經費的指標為264萬元,占?教局係統二十幾所高校超收抵頂教育經費全年計劃指標590萬元的44.8%,占年末各高校實際超收抵頂教育經費指標933萬元的28.3%。

學校享受了相應的獎勵政策。1988年人均獎勵水平由原來每月38元,提高為68元,增長了41%,全年獎勵基金水平達到人均7個月平均工資水平(711.58元/人年)。

1988年學校創收資金用於獎勵的開支為202.5萬元,占校管基金支出總額的28.79%,用於改善辦學條件的建設資金為71.2%。

為了切實執行“兩定一獎”經費包幹合同,北京工業大學采取了一係列增收節支的具體措施

深化改革,鞏固創收基地

電子廠是北京工業大學創收的主要基地。1982年至1987年累計上交學校利潤達2700萬元。近年來由於社會集團購買力的壓縮,由於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電子廠產品的供產銷環節都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學校及工廠兩級領導“居危思變”,提出了要探索創辦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校辦廠的奮鬥目標。對工廠的經營方式、人事製度、分配辦法,大膽試行改革措施。

在確定了電子廠的新技術開發方向後,提出了生產經營應以銷定產,形成小批量多品種的風格。在人事製度上則推行全員合同聘任製,擇優汰劣。並從本校應屆畢業生中選聘了一批新生力量。在分配上實行工資總額包幹,改國家標準工資加月獎方法為廠定結構工資製,注重考核技能和效益。在所有製方式中引入了“股份製”,明確學校、廠集體、職工個人股份比例為75:20:5,職工在自願條件下有限額地購買股份,使廣大職工與工廠同生存共命運,增長了工廠自身的穩定能力,增強了廣大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實施這一辦法後,職工集資50萬元資金,補充了工廠的流動資金,年終按股份紅利,廣大職工普遍受益。正是由於采取了一係列深化改革措施,1988年電子廠在相當困難的條件下仍實現產值2211.4萬元,上交學校利潤550萬元,為學校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