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繪畫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現在文人畫的興起和成熟。
文人畫早在宋代就已經開始提倡,代表人物是蘇軾,但是直到元代,才真正成為一種畫風。元代開文人畫風氣之先的是趙孟。與書法一樣,元代的繪畫藝術也表現出一股複古之風。元初以趙孟、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複古,回歸唐和北宋的傳統,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因此開創了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文人畫風氣。趙孟之畫,都是墨韻高古,博采晉、唐、北宋諸家之長,以氣韻生動取勝,所繪《鵲華秋色圖》,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纖,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獷。高克恭的畫也是卷麵如雲煙流動,淡雅有致,富有詩意而生機盎然。
繼趙孟、高克恭之後,到元代中晚期,山水文人畫達到了鼎盛階段。此時以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等號稱“元四家”的著名畫家為主。他們弘揚文人畫風氣,以寄興托誌的寫意畫為旨,其畫或是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或是象征清高淡雅的文人精神的梅、菊、蘭、竹、鬆等,逐漸形成了文人山水畫的典範風格。
總體上來說,文人畫寓情於物,借物抒情,詩、書、畫三絕並茂,意趣悠遠、典雅含蓄;表現手法上多用水墨青黛,清新淡雅,整個畫卷有濃厚的書卷氣質。可以說,元代興起和繁盛的文人畫,使繪畫發展成為了文人寄托情趣的藝術。元代繪畫的代表作除趙孟的《鵲華秋色圖》之外,還有高克恭的《雲橫秀嶺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蒙的《秋山草堂圖》等。
富麗堂皇的永樂宮壁畫
除了表現文人氣質的文人畫之外,由於元代采取寬容的宗教政策,各種宗教共同發展,因此民間宗教畫也比較盛行。其中以山西芮城的永樂宮壁畫最為著名。
永樂宮是山西道教名觀,相傳為道教神仙呂洞賓的故宅,有“中國道教聖地”之稱。
在其主殿三清殿的四周和神龕內外都繪滿了壁畫,畫高4.26米,全長94.68米,名為《朝元圖》,好像一條巨大的浮雕帶,環繞著整個大殿。
《朝元圖》所描繪的是道教神仙朝覲元朝統治者的盛況。
在神仙行列中,有肅穆莊嚴的帝君,仙風飄逸的仙伯、真人、神王,有威武剽悍的元帥、力士,也有清秀美麗的金童玉女。他們有的對話,有的傾聽,有的顧盼,有的沉思,場麵宏偉,莊嚴真切,人物栩栩如生,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在繪畫技法上,《朝元圖》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線條簡練而嚴謹、流暢而剛勁,飄逸自然;又用重彩勾填,細部采用填金瀝粉加以突出。全圖紅綠相間,富麗高華,使得畫麵人物風神俊爽,情采奕奕,充滿仙氣。
除三清殿之外,在永樂宮純陽殿還有另一組大型壁畫《純陽帝君神遊顯化圖》,此圖以連環式組畫介紹了呂洞賓一生的活動,畫麵惟妙惟肖,非常精彩。此外還有重陽殿壁畫,主要描繪的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一生的活動。
永樂宮精彩的道教壁畫,擁有嚴謹的裝飾趣味和濃厚的仙道氣息,顯示出畫家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既是元代民間畫工高超技巧的象征,也是14世紀宗教繪畫發展到高水平的重要範例。
富有宗教色彩的雕塑
元代各種宗教的繁榮也使中國以宗教人物為主要內容的雕塑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元代雕塑在前朝成就的基礎上,以漢族文化為主體,同時吸收了其他各民族、各宗教派別雕塑的優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元代雕塑藝術的著名代表作品就是居庸關雲台浮雕。
居庸關的浮雕是元朝末年的作品,位於居庸關關城雲台(即過街塔)塔基中央券洞的拱頂、兩壁及外沿上。此雕塑作品內容是元朝藏傳佛教中的各種天神以及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動物、龍、雲等造型,還有用梵、漢、蒙、藏、回鶻、西夏6種文字刻成的《陀羅尼經咒》全文。整座浮雕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琢細膩,充分顯示了藏傳佛教的特色和元代雕塑藝術的水平。
精湛的雕塑作品離不開巧奪天工的匠人,元代也有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他就是劉元。
劉元是河北省寶坻人,早年曾在山東為道士,在道觀他接觸了雕刻技術,後來他又從尼泊爾來的雕塑家阿尼哥學習泥塑技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劉元吸收了阿尼哥擅長的佛像雕塑方麵的精華,同時又加上自己的木雕功底,創造性地形成了獨特的“劉元塑”。
劉元在技藝成熟的同時也逐漸為時人所知,他先後給元朝兩都的宮觀寺院塑了很多名像,其塑像“神思妙合,天下稱之”,令當時的所有能工巧匠、達官貴人、善男信女驚歎叫絕,時稱“天下無與比者”。
劉元一生創作了很多雕塑作品,但是由於風雨滄桑,時勢變換,流傳至今的藝術珍品已經很少。但是在他所開創的風格的影響下,由其他雕塑家創作的作品卻遍布北方各省,可以作為“劉元塑”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