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探微1(1 / 3)

曆史探微壹

馬背上的蒙古族

人們習慣上把陰山山脈以北、大興安嶺以西、阿爾泰山以東、與南西伯利亞相接的廣大地區,稱作蒙古高原(今分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在曆史上,蒙古高原很早便是北方諸遊牧民族活動的舞台。隋唐以來曾經活躍於這裏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和東胡兩大類。蒙古族的祖先室韋人是東胡的一支。在草原民族長期的相互角逐中,室韋和東胡其他部族與突厥諸部彼此間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乃至婚姻媾通、兼並融合,最終在13世紀的蒙古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蒙古族。長期的遊牧生活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這個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獨特的飲食居住文化

蒙古族是個遊牧民族,常年活動在蒙古草原上。他們在遼闊的草原上放牧,圈養大批牲畜,逐水草而居,馳騁草原南北,偶爾也狩獵采集,少數人也進行農業耕作。這樣,蒙古族人民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飲食居住文化。他們在馬背上生活,在蒙古包裏停留,成年趕著牛羊,喝馬奶、吃羊肉,在草原上漂泊。

由於蒙古人主要從事放牧,牛、羊、馬肉和牛、羊、馬奶等牧業產品構成了蒙古族傳統食物的主要內容。蒙古族的飲食大體可分成兩大類,即烏蘭依德根(肉食)和查幹依德根(奶食)。前者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肉幹、肉粉等;後者主要包括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幹、奶皮子等。值得注意的是,馬肉很少成為蒙古人的食物,這是因為馬不但是蒙古族生活資料的來源,而且還是他們放牧和作戰的重要工具,蒙古人平時很少殺馬作為食物,隻有在大型的宴會上,才偶爾會看到馬肉。由此可見,元代蒙古族的飲食內容是與他們的遊牧生活的需要緊密相連的。

蒙古族傳統烹調方式以燒烤為主,所需要的炊具非常簡單,製作也很方便,這與適合蒙古族的遊牧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蒙古族燒烤類食物很有特色。其中以鐵板燒最為有名,做法是以盔形鍋反扣於炭火上,將薄薄的肉片貼在鍋上烤。肉烤焦黃後,蘸上調好的佐料食用,味道很好,其中的鐵板羊肉最為著名。

乳食與肉食都是蒙古人所喜愛的食品。除了吃肉外,蒙古族人平時喝牛、羊、馬,甚至駱駝的奶。吃不完的奶食則分離成奶和油。奶經加工製成奶幹、奶豆腐、奶酪等幹製食品;油則熬成黃油,灌入用牛、羊的胃製成的皮囊中風幹。在蒙古族奶食中,有一種叫“忽迷思”的飲品,實質上是馬奶釀成的酒,特別受到蒙古人的喜愛,是蒙古族最為重要的酒類。蒙古人性格粗獷、豪放,喝酒都十分豪爽,連上層統治階級也不例外,都好這“杯中之物”,相傳大蒙古國的窩闊台汗、貴由汗等都是因酗酒致死。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最有特色的建築,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創造出來的一種可隨時搬遷活動的氈帳居住建築。它根據草原各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特點,經過蒙古族人的不斷發展,最終成為今天的形式。它能夠伴隨人們的遷徙而十分方便地搬遷,蒙古人都是帶著自己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四處漂泊的。

蒙古包一般可分為軍事和遊牧兩大類。用於軍事方麵的有車載帳幕及紮營露宿的大型帳幕;用於遊牧的蒙古包規模則較小。無論是軍事,還是遊牧用的蒙古包,結構基本是一樣的。主體構架由“陶敖”和“烏乃”組成;圍飾材料有門、圍氈、頂氈、蓋氈、係繩及地氈、地毯等。這種建築經過長期的實踐成為一種規範化的民族建築藝術。

蒙古包是人們長期遊牧生活的創造。古代匈奴、鮮卑等遊牧部落都是逐水放牧,住所都是隨時拆搭的帳幕,文獻稱之為“氈帳”、“帳幕”。

繼遼、金之後,蒙古族興起,這種建築被繼承下來。蒙古國曾用20頭牛挽車的大帳幕,直徑達30餘尺,可見其氈帳建築已基本定型。原來的“穹廬”、“氈帳”等後來發展成今天的“蒙古包”。

今天,人們到了草原,還能看到這種凝聚著蒙古族獨特文化特色的建築。一到節日,或者有客人來到,人們都在蒙古包裏唱歌、喝酒,展示蒙古人的熱情和好客。

燦爛的服飾文化

蒙古族人們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至今仍然光彩照人,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蒙古族獨特的服飾文化主要體現在人們的首飾、袍子、腰帶和靴子及其佩飾上。

像許多其他民族一樣,元代蒙古族服飾主要集中體現在蒙古族婦女的穿戴上,特別是節日的穿戴,比較全麵地反映了蒙古獨特的服飾文化。蒙古族女子用於頭上的裝飾品種類很多。有的婦女頭飾是在帽頂綴上瑪瑙或寶石,兩邊各垂一根飄帶,顯得端莊美麗。有的婦女頭飾是繡有花紋或龍鳳圖案的帽子,造型大方華麗。蒙古族婦女中有一種十分重要的頭飾“哈孛”,這種頭飾是用樹枝製成的圓形頭飾,有二三尺高,頂端呈方形,從底部至頂端逐漸加粗,頂端有一根用金、銀、寶石、孔羽裝飾的拱棒。一般來講,這種頭飾是已婚婦女配戴的,因此根據這種頭飾,人們很容易將已婚和未婚女子區別開來。

在服飾上,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歡長袍。這種長袍從上端到底部都是開口的,在胸部折疊起來,在左邊扣一粒扣子,右邊扣三粒扣子,左邊的口子一直開到腰部,這種袍服是蒙古人獨特的服飾。蒙古人冬天穿的毛皮服裝一般由兩件毛皮構成,一件是毛向裏,另一件是毛向外。而毛皮的材料通常有狼毛、狐狸毛、狗毛、羊毛等。有錢、有地位的人一般穿比較貴重的毛皮,而窮人卻隻能穿狗皮等一般的毛料。從服飾材料上,也可以分辨出蒙古族的富人與窮人。

蒙古人穿袍時必須紮腰帶,女子紮腰帶時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身軀的苗條;男子則相反,顯得比較威武。一般紮腰帶時都把下麵的袍子留得較短,便於騎射,這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終年馬上生活的需要。

蒙古族靴子分為布靴和皮靴兩種。皮靴用羊皮、馬皮或驢皮製成,縫製的線是用動物的毛製成的,這樣的靴子防寒保暖性能比較好。靴子式樣通常是靴尖稍上翹,靴幫裝飾圖案,靴內有襯皮或襯氈。

蒙古族獨特的服飾文化是適應於遊牧經濟所處的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蒙古草原氣候寒冷、風大,加之蒙古族以遊牧為主,在馬背上活動的時間較長,因此服飾大都強調防寒、便於騎馬。

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蒙古人的娛樂活動主要是從他們的遊牧和狩獵生活中產生的。因此其內容多與他們的經濟生活息息相關,在形式上也是極為豐富多彩的。摔跤、賽馬、射箭等娛樂活動,都深受蒙古人民的喜愛。

摔跤,又稱“角抵”或“廝搏”。當時參賽者身著“白布短衫,窄袖,而領及襟率用布七八層密縫之,使之堅韌不可碎”。有的摔跤服還用白氈帖花鑲邊精製而成,邊上鑲嵌一排閃閃發光的大銅帽釘,背部多用團紋圖案裝飾,像鎧甲一樣。摔跤褲是肥大的外罩帖花套褲,也有的帖花、套花相結合。草原上出名的摔跤手,被稱為“孛可”,意為大力士。《蒙古秘史》中記載了許多有關13世紀蒙古人的摔跤習俗。

成吉思汗時曾用摔跤方式消除異己力量。成吉思汗的從堂兄弟不裏孛闊是一位著名的摔跤手,他砍傷過成吉思汗的兄弟別勒古台的肩部,並曾唆使主兒乞人和成吉思汗的部下發生爭鬥。成吉思汗懷恨在心,有一天他以嬉戲的方式叫不裏孛闊和別勒古台相搏,不裏孛闊有“一國不及之力”,本可以輕而易舉地取勝,但是他畏懼成吉思汗在場,故意輸給了別勒古台,假裝被摔倒。成吉思汗向別勒古台做了一個暗號,別勒古台便扭斷了他的脖子。成吉思汗稱汗後,又用此計除掉了想搞分裂的巫師闊闊出,穩定了他的統治地位。窩闊台汗時,宮廷中經常舉行摔跤比賽,還設置了高額獎金。

元朝時也經常在大都和上都舉行摔跤比賽,為此還設置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可見蒙古族人對此項運動的重視程度。

賽馬也是13世紀蒙古族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參賽騎手一般多是少年兒童。兒童不分男女,都可以參加比賽,這大概是“馬背民族”的一個特殊習俗。賽馬有速度賽馬、走馬賽和馬術賽馬表演等。速度賽馬一般為直線跑,先達終點者為勝;走馬賽,比賽馬步伐的穩健和輕快,馬的前後蹄交錯前進,不能騰空狂奔。馬術,又稱“詐馬”,內容有馴馬、套馬等。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又為一項馬術運動—打馬球所吸引。打馬球,也叫“擊球”或“擊鞠”,盛於唐宋。球是用皮製成的,中間塞毛,打球者騎在馬上,用棒擊球。元代每逢端午、重陽等節日,必定要舉行大規模的馬球比賽。元代一位詩人張弘曾作《打球》詩生動地描繪了馬球比賽的壯觀場麵:“錦繡衣分上下朋,畫門雙柱聳亭亭,半空彩杖翻殘月,一點排球逆落星,翠柳小廳喧鼓吹,玉鞭驕馬戚雷霆。”由此可見馬球比賽在元時盛極一時的場麵。然而,隨著元朝的滅亡,蒙古族的馬球運動也銷聲匿跡了。

射箭在蒙古族中也甚為流行。不分男女,均可參加,主要有步射、遠射、騎射等比賽辦法。步射最為普及,射程有25步、50步、100步不等。比賽規則是3輪9箭,即每人每輪隻許射3箭,以中靶多寡決勝負。射程在100步以外,稱遠射。

騎射,即騎馬射箭,是臂力與馬技的綜合能力的比試。蒙古族從小孩到成人,從男人到婦女都嫻於騎射,連汗和那顏也以騎射為樂。而蒙古軍隊強大的戰鬥力與這是分不開的。

除了以上三項運動外,蒙古族還有許多娛樂活動,如髀石,成吉思汗幼年時曾與劄木合在斡難河冰上打髀石,還有如射柳、賽駱駝、布魯、棋類等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

曆史探微貳

輝煌戰績背後的謀略與戰術

著名的伊朗史學家誌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寫到:“說實話,倘若那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亞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計用策方麵當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城略地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回顧蒙古人的征服史,我們對此評價不會有絲毫的驚訝。因為蒙古軍隊人數實在是太少了。成吉思汗的軍隊僅有12.9萬人。到中原的蒙古軍隊,根據明末努爾哈赤給林丹汗的信,說大約是40萬人。相對人口眾多的中原來說,蒙古軍隊的數量不占優勢;就身體素質而言,蒙古軍隊明顯不如體格健壯的歐洲人,而蒙古人在12~13世紀的征戰中勢如破竹、不可阻遏,顯然,像誌費尼所說,蒙古軍隊的勝利是因為用兵謀略起了重大作用。

統戰政策—辯證的軍事哲學

統戰政策,是指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聯合自己可以團結到的力量去孤立和打擊自己的敵人,生動地體現了利用各方矛盾各個擊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這一戰略思想在蒙古人的征戰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鐵木真首次運用統戰政策的時間,是在蔑兒乞部落劫走他的妻子孛兒帖之後。麵對強大的蔑兒乞部落,鐵木真明白單憑一己之力貿然行動,不僅不能奪回妻子,反而可能送命。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改變了過去單槍匹馬恃勇的作風,利用蔑兒乞部曾俘虜過劄達蘭部貴族劄木合以及蔑兒乞部和克烈部首領王罕的矛盾,成功地組建了三方聯軍,擊敗了當時麵臨的最大敵人蔑兒乞部。

大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當上蒙古乞顏部首領後,劄木合出於嫉恨,率兵來犯。鐵木真又利用王罕與劄木合的矛盾,聯合王罕擊敗劄木合。後來鐵木真又趁金國征討塔塔兒部之機,聯合王罕幫助金兵消滅了塔塔兒部。待蒙古各部統一後,1203年,鐵木真乘王罕不備,奇襲王罕牙帳,消滅克烈部,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統戰政策在蒙古對西夏、金和南宋的戰爭中運用得最為出色。成吉思汗考慮到西夏東鄰金國,北接蒙古,如果金國和西夏結盟,蒙古將兩麵受敵。因此蒙古要想伐金,必首先離間夏、金的關係。成吉思汗便采用以打促聯的策略,先後3次揮師進攻西夏。在1209年的第三次進攻中,西夏向金求救遭拒絕,便與金絕交,采用了“附蒙侵金”的政策,正中成吉思汗之計。同時,成吉思汗還利用宋、金世仇,聯宋反金。最終窩闊台遵照成吉思汗遺囑,聯合南宋消滅了金國。

蒙古的統戰政策是在戰爭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反過來又為蒙古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統一蒙古各部落的過程中,鐵木真善於利用矛盾,靈活運用統戰政策,逐漸擺脫了對王罕的臣屬地位。隨著力量的強大,成吉思汗便以打擊和聯合並用的手段,對敵人的力量不隻是利用、借用,而更多地是將敵人的力量轉化為自己的力量,最終取得戰爭的全麵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