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 章璀璨奪目的元代文化(2 / 3)

雜劇在金末元初出現之後,到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創作和演出方麵進入了創作人才輩出、作品爭奇鬥豔、各放光彩的鼎盛時期。

在其繁榮過程中,湧現出了眾多的優秀作家和經典作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王實甫和白樸、馬致遠等。總體上來看,元曲的創作高峰在前期;從武宗時期(1308~1311)到元末的一段時間,元雜劇的創作中心也南移到杭州,雖然也有創作,但其繁盛景象已大不如前了。

元雜劇的著名代表作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馬致遠的《漢宮秋》等等。

南戲

南戲是指宋元時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因為它最早起源於浙江溫州一帶,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宋代就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南戲表演,一般認為“南戲”確立了我國戲劇的獨特藝術形式,所以中國戲曲的曆史一般是從南戲產生算起。它的曲調由宋詞、唱賺和民間小曲綜合發展形成,在表演藝術上以民間歌舞戲為基礎。其角色也有“生”、“旦”、“外”、“貼”、“醜”、“淨”、“末”之分。與雜劇不同的是南戲的各個角色都可以使用唱腔,還可以合唱,唱腔音調和節奏也較舒緩婉轉,具有濃厚的南方氣息。

南戲在體製上比較自由靈活,雖然劇本篇幅一般比較長,但是一本戲的演唱可長可短,一場為一出,有的劇本有50出,有的隻有20多出,而且在演唱上沒有嚴格的宮調要求。在每出開場之前,都用七言詩或曲的形式介紹劇情大意,然後用“副末開場”引出正戲,每出戲都用七言詩作結束,成為下場詩。

南戲最初產生於民間,作者也是窮困潦倒而流落民間的下層知識分子,一般稱為書會才人。為了滿足南方城市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需要,南戲的戲劇內容比較富有現實性和人民性,多是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故事,表達他們的愛恨情仇。

元代的南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特點,因而更加成熟,並在元代中後期達到繁盛。元末明初出現的著名南戲有《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和《殺狗記》,被稱為“四大傳奇”,此外還有著名的《琵琶記》,它們代表了元代南戲的最高藝術成就。明代前期,南戲逐漸向傳奇演進。

獨具時代特色的書法與繪畫

元代雖然在文化政策上比較開放,但是由於社會等級製度和民族壓迫,漢族知識分子社會地位低下,處在一個尷尬而壓抑的狀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價值觀念被顛覆了,因而更多的知識分子寄情書畫。

在書法上,以趙孟為首的書法大師舉起了“複古”旗幟,一改宋代書風;而在繪畫上,則掀起了文人畫的高潮。從統治者階層來看,安定的社會也激起了他們舞文弄墨的雅興,文宗圖帖睦爾還建立了專門的書畫鑒藏機構—奎章閣,請書畫名人為他鑒定書畫。這一切都表明,元代依然是一個書畫藝術上不甘寂寞的時代。

複古風下的書法藝術

南宋書法,依然延續著北宋以來那種熱衷於表現書法家自己的胸中意氣,而忽視技法的“尚意”書風。到元代,一代大書畫家趙孟提出了宗唐、宗晉的“複古”呼聲,在他的提倡和努力下,元代書法一改兩宋書風,取得了新的成就。

趙孟(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湖州人。他不僅書法藝術精湛,也是著名的畫家、文學家。他最先將“詩、書、畫”合為一體,被認為是中國文藝史上少有的全才。其書法以工整、溫和、典雅為主要特色,在楷書和行書上有突出的成就。

與宋代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趙孟則刻意追求書法的字體、字態。宋代的書法家蘇軾認為“我書意造本無法”,而趙孟則堅持“用筆千古不易”。他對書法藝術初興之際的魏晉書法推崇備至,在他的努力下,創立了與唐代的歐體、顏體、柳體並稱的四體楷書之一—趙體。趙孟的書法嚴格宗從魏晉二王,因而對王派書法的精妙之處有獨到的領悟,他自己的書法也表現出一種“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貌。趙體繼唐代楷書之後,成為元代以後曆代書法愛好者臨摹的主要書體。

在元朝書壇享有盛名的還有鮮於樞,雖然成就不及趙孟,但也有自己獨到之處。鮮於樞(1257~1302),字伯機,號困學民、直案老人,河北漁陽人(今天津薊縣)。他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行草,其書法強調骨力,因而勁健灑脫、熱情飽滿,與趙孟有“南趙北鮮”之稱。

元代著名的書法家除了上述兩位之外,還有康裏夔夔、鄧文原、柯九思、虞集等。元代書法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趙孟的楷書《帝師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仇鍔碑》,小楷《汲黯傳》,以及行書《洛神賦卷》、《赤壁二賦帖》、《定武蘭亭十三跋》等;鮮於樞的《王安石雜詩卷》、《進學解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卷》、《蘇軾海棠詩卷》等。

清高淡雅的文人畫

元代是中華繪畫藝術史上的重要時期。元代征服南宋後,原來的南宋畫院雖然瓦解了,但宋代的一些畫家對元代畫風的形成和元畫對前代畫風的繼承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