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 章璀璨奪目的元代文化(1 / 3)

作為元代統治階級的蒙古族,其社會發展和文化水平遠遠低於中原漢族。但由於統治者的文化政策具有相對的寬容性,因此在民族交流融合、對外交往空前繁榮的大環境下,元代的文學藝術同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膾炙人口的元曲片斷、清高淡雅的文人畫、富麗堂皇的永樂宮壁畫以及風格獨特的“劉元塑”……可謂精彩紛呈,絢爛奪目。

精彩紛呈的元曲和南戲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唐詩、宋詞、元曲猶如3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耀眼的光輝,見證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工商業興盛,使市民社會異常活躍。因此,繼唐詩、宋詞之後,元曲蔚為一代文學之盛,散發出了獨特的芬芳。一方麵,元曲繼承了宋代詩詞的清麗婉轉、細膩圓潤的風格;另一方麵,元代嚴格的社會等級製度和民族壓迫政策,使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又使元曲放射出奪目的戰鬥光芒,透出激烈的反抗情緒。文法細膩而感情充沛,詞曲婉轉而激情澎湃,取材廣泛而表現靈活,語言通俗而風格清新,這就是元曲—中華文學史上的又一朵藝術奇葩!

元曲因文體的不同又有散曲和雜劇之分。散曲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是詩歌的一種;雜劇則主要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台上演出而作。以元曲“四大家”為首的一大批文學家都是曲劇皆精,他們創作的元曲名著既是元代文學藝術的最高代表,也是中華文學和表演藝術的瑰寶。

與首先盛行於北方的元曲相對應,元代的南方也出現了一種新的劇種,稱為南戲。它的出現,同樣是市民生活豐富多彩的反映,也是中國戲劇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散曲

散曲興起於金末元初,是從民間流行的俗謠俚曲發展而來的。南宋、金、元之際,各民族政權之間頻繁的戰爭,在另一方麵也加速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北方少數民族的音樂和方言傳入中原地區,與漢族地區原有的慷慨粗獷的民間歌曲相結合,逐漸產生了一種新型詩體—散曲。散曲以通俗靈活的語言,表達出真摯豐富的情感,代表了元代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被稱為中國詩歌藝術的第三個高峰。

散曲之所以稱為“散”,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雜劇本中使用的曲,是附帶有科白和情節的,而散曲則主要是由小令和套數組成的單獨的詞曲或者組曲。其中,小令又叫葉兒,短小精悍,是單個的隻曲;而套數則富贍雍容,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幹支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律聯綴而成的組曲,它們各具不同的表現功能。此外,散曲體製中還有一種帶過曲,屬小型組曲,是介於小令和套數之間的一種特殊體式。

散曲的語言既有一定的格律,又注意保留了口語通俗易懂、自由靈活的特點,同時它又不可以講求精練,而多用敘述、鋪襯手法,因而有質樸鮮明、音韻粗獷、語言流暢等特點。

從內容上來看,散曲多以寄托對民眾生活的同情、慨歎現實生活的無奈等為主,表現出元代讀書人消極避世的情緒,也有一部分是情感描寫和借景抒情的景物描寫。

元代散曲創作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在北方的大都,這一時期是散曲從興盛開始走向逐漸成熟的時期,作家隊伍中有達官貴人、雜劇作家,還有民間的書會藝人。因為處於初創時期,因而此時的元曲題材豐富、渾樸自然、富有新意和表現力,也顯得自由粗獷。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元代後期,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杭州等城市出現了一批專攻散曲的作家。在他們的研究和雕琢下,元曲曲風逐漸趨於雅正典麗,但也失去了前期的生命力。後期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張可久、喬吉等。

雜劇

中國的戲劇從先秦歌舞、漢魏百戲以及唐、宋以來的說唱藝術,到金末元初,終於發展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就是元雜劇。元雜劇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前代的戲劇藝術精華,是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融彙了舞蹈、說唱、伎藝、科諢等表演要素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表演藝術。同時元曲又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成熟的文學劇本,因而是元代文藝發展最高水平的代表。

在表現手法上,元雜劇包含有“唱”、“念”、“做”等多種戲劇樣式,其中的念白部分受唐、宋以來的戲劇傳統的影響,常有插科打諢的片斷,通俗易懂、幽默活潑。劇中也有角色分工,塑造人物形象生動。一般情況下,一本雜劇隻能由一個角色唱,其他角色做念白。一本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每折用一個套曲,折子前和兩個折子之間還有一兩個楔子,前麵的楔子用來介紹人物和故事梗概,中間的則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雜劇在形式上已經非常完整。

從內容上來看,元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地反映了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民眾的形象,其中很多作品都包含著對民眾的同情。因而它首先贏得了普通民眾的喜愛,很快從北方地區風行於大江南北,無論是劇本創作還是雜劇演出,均呈現出繁盛的局麵,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