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 章社會經濟及海內外交流(1 / 3)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實施了一係列有利於農業恢複和發展的措施;加上國家統一、社會較為安定,因而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迅速地發展起來。蒙古軍隊在對外爭戰過程中,將大批中亞手工業匠人遷入了中國,為元代手工業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眾多富有經營天賦的穆斯林商人則促進了元代商業的繁榮。這一切,都使元代社會經濟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廣闊的疆域和東西方交往的加強也使對外交流空前頻繁起來……

農業的恢複與發展

元代初期,由於長時間的戰亂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加上蒙古統治者不重視農業,因此出現了“中原膏腴之地,不耕者十三四”的殘敗景象,農業生產大受影響。但是農業文明的先進很快引起了忽必烈為首的元代統治者的關注,他們逐漸認識到擄掠財物的有限性和不穩定性,懂得了“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的道理,開始逐漸轉變了對農業的態度。

忽必烈先後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措施。

首先他設立了專門的“勸農”機構,任命專人去“勸課農桑”,並把“戶口增,田野辟”作為對官員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麵。同時,他又下令召集那些流亡的農民,給他們以支持和幫助,讓他們重新回到土地上,開墾荒蕪的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使元代出現了“所耕田數日複兼備”的盛況。除此之外,忽必烈還下令修建水利工程、設置用於備荒的義倉等,這些措施都對農業生產的恢複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由於重農舉措比較得力,所以元代初期農業很快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原來荒蕪的大片土地被重新開墾出來,成為了良田。邊疆地區的土地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社會發展。農作物的品種有所增加,水稻的麵積增大了,棉花、桑樹、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技術得以進一步推廣。水利工程也基本恢複並比前代有了發展,尤其是世祖、成宗兩朝,水利工程更是大顯成效。

農業生產的恢複發展也促使農業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因地、因時製宜的理念進一步推廣。學術上出現了一大批農魯明善及其《農桑衣食撮要》

書影元代畏兀兒族人魯明善所著《農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月令類農書,它按1年12月,分別簡明列舉每月的農事,以指導農業生產。書,其中主要的農書有官修的《農桑輯要》、《農桑雜令》等,私人撰寫的農書也有十幾種之多,尤其是王楨的《農書》,更是對元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高度總結,對後世農業生產很有指導意義。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也對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作了生動的描繪。農書作為對農業生產技術的總結和研究,從另一個方麵展示了元代早期農業的成就。

手工業的相對興盛

元代手工業規模很大,類型眾多,主要有官府手工業、民間手工業、軍用手工業等,還有貴族官吏私營的手工業以及寺院僧侶經營的宗教手工業。元代的大一統不僅使中原地區的手工業互相交流,而且中亞、南亞的許多手工業技術也傳播到了中國,為中原地區手工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麵,手工業是元代一個非常受統治者重視的行業。因此,元代手工業發展很快,成果也非常顯著。

元代的手工業生產的範圍極為廣泛,包括了紡織、冶金、瓷器、造紙、印刷等多個方麵。

中央部門設有專門管理手工業的機構,分工非常細密。從總體上來看,元代手工業不論在類型上、規模上,還是從產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

一般情況下,官府手工業主要是生產軍隊武備、皇室生活用品、貴族住宅園林建設材料等。貴族私營的手工業一般是利用特權使用自然資源以謀取私利,因此也非常發達。元代是兵器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繁榮時期,軍用手工業也是盛況空前,中央專門設有武備寺管理軍事手工業。在官府和軍隊手工業中,

還有一支專門為皇室製造奢侈品的行業,他們深受蒙古統治者的重視。

元代手工業的匠人一般都是俘虜的敵軍匠人、征召的中原匠人等。征戰中,蒙古軍隊曆來不殺工匠,俘虜的匠人非常多,他們對元代手工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元代對工匠的管理非常嚴格,對各種手工業者專門編製戶籍,稱為匠戶。

根據所從事的行業不同,又分為茶園戶、鹽戶、冶戶等。

正是在元代開放的環境下,通過來自各地的眾多工匠的努力,元代的手工業才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在紡織方麵從中亞地區新引進了著名品種納石失(來自波斯的一種織金錦緞)和撒答剌欺(來自中亞的一種絲織品)。著名紡織家黃道婆還從崖州(今海南三亞)將先進的紡織技術傳到鬆江,使鬆江地區的棉紡織業揚名全國,“衣被天下”。在木工方麵,也出了一位著名專家薛景石,他不僅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編寫了著名的木工技術專著《梓人遺製》。在瓷器製造史上,元代也是重要的發展時期,著名瓷都景德鎮迅速興起,成功燒製了青花瓷和釉裏紅等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