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的河運和海運
元代時,中國社會經濟的重心已轉移到了氣候和地理條件都占有優勢的南方。而元大都“去江南極遠”,因此在糧食、生活用品等多個方麵都是仰仗於江南。這就要解決南方物產接濟北方的運輸問題。元代的南北運輸主要有河運、海運和水陸兼運三種形式。
早在元代初年,由於戰爭對糧食的大量需求,元代統治者就開始考慮南糧北調的問題了。元政府征調的糧食,主要是產於江南的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因此他們對於江浙地區糧食的北運極為重視。從元朝初年開始,元政府就持續地實施多項工程,著力恢複和開發連接京杭的水路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先後開通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河段,使京杭大運河重新發揮大動脈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南糧北調問題,也繁榮了沿大運河一帶的經濟。除了開通大運河之外,元代也非常重視海運的發展。
海運在元代使用也是比較早的,但是到後來才開始被重視起來,主要是為了克服河運的困難、彌補河運的不足。至元十九年(1282),元朝政府命海盜出身的羅璧、朱清等監造海船,招募漕丁漕夫,正式開辟海道運輸。由於用人得當,所招漕夫多熟悉海上運輸,因此海運發展很快。海運的運輸量也在逐年增加,逐漸超過了河運,到天曆二年(1329),每年的海運量已經達到了352萬石。
漕運是元大都的經濟命脈,所以統治者非常重視,先後設置了南北漕運使司、都漕運司以及海運萬戶府、海道運糧鎮撫司、都海運萬戶府等機構,專門督管漕運問題。
河運和海運便利了江南地區糧食的北運,解決了北方的糧食問題,也對當時南北物資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但是到元代後期,隨著南方地區農民起義的爆發,作為糧食供應地的江浙地區生產遭到破壞,漕運的數量也在逐年遞減,直至斷絕。漕運的斷絕也就意味著元朝統治生命線的枯竭,元代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
繁榮的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向來都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一個朝代國力的重要體現。
元代有廣闊的疆域、發達的水陸交通以及開放的對外政策,因此對外貿易也非常繁榮。元代的對外貿易主要包括西北部陸路交通和東南的海上交通兩個部分。
在西北,由於蒙古帝國地跨歐亞,掃清了中西交通中的障礙,因此與歐洲和阿拉伯世界的聯係都非常緊密。一般是通過欽察汗國與歐洲建立聯係,展開貿易交往;通過伊利汗國與阿拉伯世界進行交流。
因此元代不僅恢複了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而且還開辟了其他的中西交通道路。
元代對海外貿易采取積極的支持態度,對外貿易政策非常自由,允許官商合辦海外貿易。還先後在泉州、廣州、溫州、寧波、杭州、上海、澉浦等7個城市設置了對外貿易港口及市舶提舉司。而國內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也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充足的物產。
因此,元代的東南海上貿易也非常繁榮。
在頻繁的海外貿易和大規模的對外交往中,東南沿海地區的一批城市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它們迅速崛起,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其中泉州尤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泉州自宋代以來就逐漸成為一個對外貿易交往的重要港口,在元代更成為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泉州所造的海船,無論從堅固性、穩定性、適航性,特別是水密隔艙的安全設施等,在當時都◆青釉石榴花紋盤施全釉,呈青綠色,肥厚滋潤,盤底心模印石榴花紋一朵。此盤紋樣清晰,裝飾獨特,是龍泉窯青釉產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具有先進水平。
泉州先進的造船技術一方麵有力地保證了泉州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另一方麵也吸引了眾多的海外船隻,促進了城市的崛起和貿易的繁榮。元朝時,泉州在宋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眾多的海外商人都聚集於此,使泉州成為了一個“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多人種、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交彙的國際性的貿易大都會。因而有聯結歐亞大陸“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第一大港”之稱。
元代的航海技術也進一步提高,在航線上設置了航標係統,還用“牽星術”確定地理緯度,這些都是海外貿易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證。元代的海外貿易,東往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南到南洋諸島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國的廣大地方,充分顯示了強大的對外貿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