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 章社會經濟及海內外交流(2 / 3)

除此之外,元代在造船、建築、水利等多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蓬勃發展的商業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曆代都以農業為國家的根本,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但是元代卻不一樣,作為少數民族,他們本來就善於交流通商,因此元代統治者雖然認識到了農業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始終對商業采取支持鼓勵的態度,這就為元代商業貿易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麵,蒙古人開拓了廣闊的疆域,統一了南北東西,結束了中原地區長期的戰亂,使農業、手工業等都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恢複和發展,增強了整個社會的商品生產能力,這些都是元代商業繁榮的有力支持。

而蒙古人在征戰來的土地上,在所到之處都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製度,從而大大方便了商業貿易的開展。

元代商業的繁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和交流的日益緊密。開始形成於元代的回族就有著天生的商業才能,他們的社會地位僅次於蒙古人,南北兩路的回回人之間的來往,不僅使元代社會出現了回回遍天下的民族融合盛況,也有力地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元代商業的繁榮,一方麵表現在國內各城市的繁榮興盛。城市是商賈雲集之地,也是重要的商業和交通樞紐。元代疆域遼闊,地區間的物產交流成為維持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不僅原有的大中城市恢複了活力,保持著旺盛的商業交往能力,而且還興起了一大批新興商業城市。

另一方麵,元代的國外貿易也非常的活躍,中亞、歐洲、南洋等地的商人接踵而至,往來於中國的各城市之間,為商業的繁榮增添了活力。南方的泉州、揚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通商口岸,國內著名的手工業產品如鬆江的棉紡織品、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等都遠銷海內外。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一家就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大商人。他們或從陸路,或從水路,或水陸兼程,往來於中西交通的要道上,為亞歐之間的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城市的發展是每個朝代社會繁榮程度的真實寫照,元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商業貿易的發達也可以從其首都的繁華富庶得到驗證。

繁華壯麗的元大都

元大都又稱汗八裏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它是元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一個號稱“人煙百萬”的大都市。

大都作為元代的首都,始建於中統二年(1261)。元朝隨著對金戰爭的勝利和對北方地區的治理,逐漸認識到了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時人稱:“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忽必烈對漢族地區非常熟悉,也極為重視,他聽取臣下的建議,下令開始修複燕京舊城。

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製,忽必烈在平定了阿裏不哥之亂後,開始修複大都城內的部分建築。中統七年(1266),忽必烈正式決定大規模修建大都,為將大都作為都城做準備工作。至元二十四年(1287),浩大的大都修建工程在曆時20年後終於竣工。在建築過程中,漢族、蒙古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很多專家都參與了選址、設計規劃等工作,他們的智慧共同鑄就了元大都的輝煌,其中著名的有漢族建築家劉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兒等。

元大都是按照“左祖右社,麵朝北市”的漢族傳統布局原則設計的。整個都城從外而內,分別有外圍城牆(外城)、皇城、宮城組成。主要的建築都在宮城內,沿一條從麗正門、承天門到中心閣的南北向中軸線分東西兩半對稱排開,充分顯示出了宏大莊嚴的氣魄。主要建築有大明殿、延春閣、興聖宮、瀛洲等,還有著名的皇城苑囿太液池、萬歲山等。

元大都的市區,也是按照漢族“九經九緯、經塗九軌”的原則劃分街道的,因而整個城市井然有序。城內集市眾多,商業繁榮,人煙繁盛,除了皇室、貴族、各級京城官僚之外,還有眾多的富商大賈居住其間。

在這座繁華的大都城裏,作為文化最主要表現形式之一的宗教活動,也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局麵。佛教、道教等都在城內有眾多的活動場所,著名宗教領袖也多彙集於此;其他如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等,在大都城裏也有各自活動的場所,許多傳教士都在這裏公開傳經布道,於是宗教建築成為了元大都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元大都的宏大壯麗、繁榮富庶,曾令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讚歎不已,在《馬可·波羅行記》中,他以驚歎和羨慕的筆觸做了細致的描寫。當時文人也有“華區錦市,聚萬國之珍異;歌棚舞榭,迭九州之芬……天生地產,鬼寶神愛,人造物化,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的記載,可以想見大都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