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古、工、丁、士、七、是
一字如一條扁豆,兩邊露尖,全身飽滿,毫不板滯。而古字起筆一頓,十分有力,再向右側行筆時有個小弧度,最後則輕按收筆,這一筆與下麵的口相協調,照應得體。
工字橫畫多有變化,上麵一橫較規範,下麵則與上麵的豎筆相連,形成一條彎曲的弧度,強調了對立變化。
士字和七字的橫畫部是露鋒起筆,但士的橫畫顯得穩重,在它起筆後立即加重按筆,最後形成一個三角形,與下邊的一橫形成鮮明對照。
而七字的起筆則充滿動感,起筆輕按並向右下畫出一個孤;線,然後再向上行筆,最後重按收筆,這很大的起伏既充滿活力,又與下一筆豎彎相呼應。
是字的橫畫寫法與上麵幾個字的橫都不同,它起筆重按並露鋒,行筆很有力,收筆也回鋒重轉,整個橫畫像個平放著的S,但又和上下筆畫相呼應,筆斷意連,因此十分自然。
(三)豎
1.頃、糾、誚、往、也
草書中以豎筆代替其他筆畫的情況也很常見,以上五個字都是這種情況。
2.便、針、布、引、軒、於
草書因行筆速度較快,而且富於動感,因此,筆直的豎畫在今草中不多,在狂草中更是極少。而中鋒運筆的基本要求就是寫豎畫的也較少見。便字的豎畫是中鋒運筆,起筆露鋒,上筆回鋒成垂露。
針、布兩字的兩個長豎均為側鋒運筆,這從墨跡、線條的形態變化便可看出,起筆時筆鋒都向左側指,然後向右下轉去。
引字也是明顯的側鋒行筆,由於按得較重,上端顯得很飽滿,向下逐漸細小,最後出鋒收筆。
軒字和上麵的便字都是垂露,到下端後回鋒收筆,但軒字是側鋒行筆,因此富於動感。
於字的豎畫起筆收筆均采用回鋒轉筆,兩端都不露鋒芒,線條又十分粗重,因此顯得很沉著、強健,與右邊纖細多變的筆畫形成對比。
(四)撇
人、少、見、右、答
以上幾個字的撇都各不相同,人字像箭頭,少的飛白筆意如枯藤、樹枝,見、答兩字如筆杆般直,在字的撇向左上拋並帶出橫畫,各有形質,富於變化。
(五)捺
1.反、史、萃、敷
這四個字的捺筆均與上筆相連帶,但收筆都又各有所別。如史字收筆為重頓後略出鋒芒,反字都藏鋒不露,萃字向下撇鉤,敷字轉筆向上回鉤。真是隨機應變,巧妙自如。
2.文、尺、弊、伏
捺在草書中的寫法也多種多樣,隨使轉變化而變化。如文的捺筆為藏鋒起筆,向下行筆時線條由粗細,收筆時出鋒,顯得婀娜多變。尺字的捺恰與文字相反,起筆出鋒輕按,再逐漸加重行筆,最後轉鋒收筆。弊、伏字的捺都處理為點,弊為短點,伏為長點,其長短變化均根據字的結構而定,弊字下麵寫得比上部小得多,因此點也小;而伏字是左右組合的字,處理為長點方與字形相吻合。可見,草書的一點一畫,都是視需要而定,而不是任意塗抹的。
3.迷、回、近、道、追
這五個字的走之均長捺,但都各不相同。如迷字的捺向下後轉再回鋒向上略挑,而回這字則向下捺既急轉行筆,直至該收筆時突然向上重挑出鋒,頗似章草的走之。近字輕捺一下,都是出鋒起收筆,十分靈巧。道字的捺很像蝸牛抬頭,收筆處拐個小彎出鋒,很顯生動。追字的捺與原字相連,一氣嗬成,收筆時轉向左下出鋒,寫成強有力的鉤。
(六)挑
抗、勝、孰、據、揮
草書的挑筆也寫法不一,有的連帶,有的不連。如抗、孰、揮上下都與其他筆畫相連接。而勝字則成為向右上的挑點,據字的挑勢較明顯,也很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