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金剛經》之豎劃楷法起筆,行收如隸,行筆宜作遲緩,偶見出鋒如千字。
楷書中撇畫有直、彎,長、短,輕、重,平、斜的不同。一般說書寫時起筆重些,行筆較快。永字八法稱長撇為掠,短撇為啄,都有快的意思。
(十)《張猛龍》碑
《張猛龍》大字的撇上直,中段開始彎,下部重行筆,出鋒。人字撇較大字撇稍斜。飲字欠上撇稍直,下撇上輕,中段後加重,祠字,衣旁撇上輕下重稍長。千字撇平且短。像字多撇不重複各有姿態。《張猛龍》碑撇畫起筆如刀切,要寫出方角。或逆入筆或一頓而入筆均可。也有順鋒入筆的,如飲字欠之下撇,像字像左三撇。
(十一)《勤禮》碑
顏字《勤禮》中的撇一般較輕,起筆先回鋒,行筆速度快,力量逐減。
(十二)《神策軍》碑
柳字撇同顏字法,起筆重頓,力度稍強。
(十三)《泰山金剛經》
《泰山金剛經》撇畫在隸、楷之間,偏重於楷法。起筆回鋒重頓,轉鋒遲緩行筆,力量均勻。
捺畫有斜捺、平捺、長捺、短捺、走之捺、反捺之分。捺畫在楷書中書寫最慢,要徐徐而行,古人有稱捺“一波三折”之勢的說法,即起筆回鋒,折鋒而行,捺中過筆蹲鋒,收筆前蹲鋒,後提筆折鋒而捺腳。也有稱為“一波三過筆”者。此法顏字、柳字最明顯。
《張猛龍》碑之捺,捺腳成三角形,角方內平。
顏字捺畫,捺角處應有內弧,似月牙缺痕。即在收鋒前頓筆提鋒,轉筆出鋒而成。
柳字與顏字捺同一法,唯柳字捺骨力更強,硬健挺拔。
《泰山金剛經》的捺畫,捺角不明顯,隸書成分多,分字直接是隸書寫法。
所謂反捺,是在字中有重複捺筆時,將捺之次筆改寫成點狀,但按捺的寫法完成,不出捺角,如:蓬、遐。
勾劃有豎勾、橫勾、戈勾、橫折彎勾、心字彎勾、乙字彎勾等。勾向左右不同,各體勾法也不同。
(十四)《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的幻多成三角,棱角明顯,格外有力。
豎勾起筆如寫豎,待勾時一頓筆,折鋒向左上方挑出,行筆快而幹淨。橫勾多用,橫畫稍細寫,待勾向下用力頓筆,而後向左下方迅速挑出。豎帶彎勾如浮字,子下勾,可露鋒入筆,而後向左做弧,待勾先頓筆而後向左上挑出。戈勾宜長寫,入筆逆鋒,轉鋒向右下做弧,不要過彎,彎大無力,令筆畫有彈性,似彎弓,待勾向右上方一頓後挑出。橫折勾,與即橫豎相連,橫末做折,頓筆後寫豎而後向左挑勾。心勾露鋒入筆,向右下做孤,較戈勾勢平,彎一些,而後向上挑出。乙勻稱浮鵝勾,外形如鵝浮於水。風字先寫橫,頓筆折鋒向左下做弧,靠腕力帶指而後頓筆向右上挑出。光下勾逆鋒入筆,靠腕力帶指,先向下後轉向右,頓筆後向上挑出。也字同法,隻是橫行長於豎行。右向豎勾近似挑筆,豎完提鋒在豎左下頓筆後迅速向上挑出。右向豎勾較其他勾要大些。
顏字勾與魏碑勾不同之處是每勾必有內弧,即前所說如捺角,有月牙缺痕。待勾之前頓筆後做弧向挑鋒。
柳字勾較顏字勾更豐厚,內弧月牙缺痕更大,豎勾起筆重如豎與顏之不同,右向豎勾柳字有時單寫以挑畫代勾。柳字有時將字左撇寫成豎勾,如風、感等字。
《泰山金剛經》勾畫很少,多數勾隻做勾勢而不勾出,則字是最突出的代表,無字勾如同隸書,心字勾隻寫成捺而無勾。總之在勾的處理上,《泰山金剛經》是直接隸書的筆法,豎勾稍有楷書意味。
折畫有橫折、豎折、撇折,所謂折就是折彎變向,筆畫變向,同鐵絲彎折變向一樣,不能斷開。橫折即橫與豎連,也稱橫折豎,豎折也稱豎折橫,因豎與橫相連。橫與撇相連稱橫折撇。折是有規律可循的,總的說,逢折必頓。在折之前做一提頓動作,而不將筆畫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