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楷書學習(1 / 3)

楷書的發展是從篆、隸而來,因此,在用筆和筆法上與篆、隸在原則上是一致的,且有許多共同之處。如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力求筋力內含,以中鋒運筆為主,提按、頓挫注重腕力,劃點勢盡力收之。成熟的楷書與篆、隸相距較遠,用筆也複雜起來,曆來論書首舉“永字八法”,即以“永”字8個筆畫概括楷書用筆,以一賅萬。古人舉出筆畫少,筆法多的永字很是難得,但細為推敲,永字八法也隻五法。

楷書筆畫有點、橫、豎、撇、捺、勾、折、挑,而這些筆畫又有各種變化,楷書之用筆又有方筆、圓筆、方圓兼備三種。其難度較篆、隸筆法要多些。

我們分別列舉魏碑中的《張猛龍》碑、唐碑中的《勤禮》、《神策軍》碑和北齊《泰山金剛經》為例。《張猛龍》以方筆為主,《勤禮》、《神策軍》方、圓兼之,《泰山金剛經》以圓筆為主,雜糅隸、篆,是隸變楷之代表作。

點的寫法有藏鋒逆入和露鋒落筆而入,收筆回鋒、露鋒挑筆之分。在楷書中點的變化最多,書寫時尤其注重變化和呼應,如輕重、大小、相向、相背、方圓等。

(一)《張猛龍》碑

先看涼字六個點,左旁三點水上、中點露鋒順筆而下,中段加力,收筆回鋒或不回鋒亦可。下點順鋒向下頓筆後折鋒向右上挑出,鋒向與京上點呼應。京上點逆鋒起筆,有右下頓筆而後回鋒向左下出鋒。京左下點可與點水下點同法,可向左下順鋒下頓筆後向右上回鋒。京右下點露鋒順勢右下,而後回鋒收筆。公、首、誌的點應注意呼應和方勁。之的上點可逆起亦可先左下露鋒一頓而後折鋒右下方出鋒,寫出三角形態。

(二)《勤禮》碑

與《張猛龍》碑中的點不同之處,顏真卿書《勤禮》碑點大而圓勁,筆筆藏鋒逆入,圓點重頓回鋒。相向、相背各盡姿態。

柳公權書《神策軍》碑點法與顏書相同,比顏書的點又加重頓挫,再加之長圓、方圓兼有。尤其寶蓋上點和左豎點顯示了柳字區別於顏字的風格。

《泰山金剛經》的點在隸、楷之間,渾厚圓勁,多以藏鋒運筆氣力內含,筆道凝重安穩,隸法居多。

橫畫亦有藏、露起筆之分,但行筆都為中鋒,收筆藏鋒回收。形態上還有上弧、下弧,粗、細,長、短之變化。

(三)《張猛龍》碑

先看《張猛龍》碑中的四字,二字一短一長,一粗一細,上橫上弧起筆藏鋒,下橫下弧起筆露鋒。年字三橫中長上最短,上橫上弧露鋒起,中橫藏鋒起下弧長等,下橫露鋒起下弧,三橫分量相當。天字露鋒重起上弧,下橫稍輕下弧,右上斜取勢。萬字橫細腰長寫。

(四)《勤禮》碑

顏書橫畫起筆藏鋒、露鋒互用,變化無窮,書字可為代表。重點橫收筆回鋒且重頓。

(五)《神策軍》碑

柳字橫畫外勢同顏法又吸收了魏碑,一般起筆以方筆居多,橫畫以上取勢、粗細變化明顯。

(六)《泰山金剛經》

《泰山金剛經》的橫完全用隸法,無雁尾之橫,圓起圓收皆藏鋒,帶雁尾之橫藏鋒起筆,放鋒收筆,參照隸書橫法。

豎畫有垂露、懸針之分,有弧向左、右之別。亦有露鋒,藏鋒,方筆、圓筆,長、短,粗、細之變。還有與勾同連,或單獨而置、貫橫而過等。

(七)《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中豎畫懸針為多,平、中,中豎修左豎都為懸針,書寫時運筆到末端逐漸將筆提起,令畫變尖,行筆時應逐步減輕,不宜突然。修中豎係垂露,收筆藏鋒,頓後向上收筆。州為帶勾豎,欲收筆,頓後向左上折鋒挑出。

(八)《勤禮》碑

《勤禮》碑之豎畫,宜飽滿豐筋,圓中有骨而不臃腫。或懸針或垂露,弧向多有變化。

(九)《神策軍》碑

柳字之豎與顏近似,起筆更重些,門字框左右豎向外做弧使字覺長健挺拔。主豎長些寫,作為字之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