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龍》碑的折棱角明顯,書寫時應注意外角盡量求方,魏書中如《楊大眼造像》、《始平公造像記》、《張元祖造像銘》及元氏諸墓誌的折畫處都是方硬見角。寫這種有棱角的折畫可在頓筆後轉用側鋒、偏鋒造出方角再轉用中鋒行筆。
(十五)《勤禮》碑
顏《勤禮碑》折畫較魏碑區別大,顏真卿寫折時而一筆完成,時而分做二筆為之。公字撇折可分二筆完成,其他如橫折、豎折也有兩筆完成的。顏字折寫得圓勁有力,下筆應重頓。
(十六)《神策軍》碑
柳公權寫折與顏真卿方法近似。橫折橫起方筆入,豎折可兩筆完成,撇折不用提,寫成橫勢。
(十七)《泰山金剛經》
《泰山金剛經》折畫參照篆、隸,隸法為主。圓轉不頓或輕頓筆。寫法可參照隸書。
挑,永字八法中稱為策,也可稱提。此筆書寫迅速,有以鞭策馬之勢。即頓筆後速向右上挑出,露出矛利之筆鋒。
(十八)《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的挑,起筆見方如刀切割,筆鋒矛利,有挺健之感,好像力不可擋。
(十九)《勤禮》碑
顏《勤禮》碑的挑比起《張猛龍》碑不那麼酣暢淋漓,但也要在書寫時注意力度和速度。
柳字寫挑亦同顏法,但比顏粗壯,顯得更有力些。
《泰山金剛經》的挑或寫成橫,或寫成提,皆用篆、隸法。
楷書的筆畫是寫好楷字的關鍵。通過對楷書點畫的練習,可以訓練運筆的能力。而運筆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響筆畫及整個字型,這又是相輔相成的。上述列舉的四種風格的楷書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楷書方、圓及方圓雜兼三種不同的用筆風格。《泰山金剛經》代表了隸變楷時代的楷書,其用筆方少圓多,融隸、篆、楷為一體。《張猛龍》代表了南北朝時期方筆楷書的風姿。《勤禮》、《神策軍》代表了唐楷風範,方圓雜兼。從顏、柳兩人書還可看出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學書者可從中領悟其中運筆不同的奧妙,由於筆法不同造成迥然不同的格調。
運筆也叫用筆。運筆包括:落筆,即運筆開端,筆初著紙。頓筆,按筆就紙,腕力、指力達筆端,輕重應適度。提筆、頓筆後將筆稍提,筆尖不離紙,高低掌握也要適當。過筆,也稱行筆、渡筆,筆隨手直道而行,不曲不折。轉筆,筆落後即轉,或左而右亦或右而左,寫點畫或藏鋒前使用此法。折筆,行筆至畫盡,要藏鋒時筆鋒稍返而止。挫筆、行筆中需轉折時,將筆稍頓,然後提筆微離原處再繼續行筆為挫筆法。縱筆,行筆將盡,筆鋒不收而外露,隨行隨提筆,或左、右提挑,或下行露鋒稱縱筆法。駐筆,筆不離紙亦不行進,做短暫停留,也不提頓稱駐筆。
在運筆過程中,由於腕、手、筆在運動中形成不同的角度,而產生用筆的正鋒、偏鋒、側鋒來完成不同效果的點畫、字型。古人多否定偏鋒、側鋒,一味強調中鋒行筆,甚至將偏鋒貶為“心不正”。其實這未免太狹隘、偏激了。在實際書寫中,偏鋒、側鋒是不可缺少的,楷書如此,行、草書使用更多些。用筆時筆鋒的偏、正、側,造成筆畫外形的方、圓不同效果,一般說,偏、側鋒用筆宜寫出方筆畫,中鋒用筆宜寫出圓畫。若寫方、圓兼備的字,就必須正鋒、側鋒、偏鋒並用,隻用中鋒就不易辦到。書法之妙,全在用筆。而用筆貴在用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古人做書唯尚意在筆先,下筆有由,從不虛發。故運筆的關鍵是要心、手、筆三者合一。
上述用筆法並無死規定,應靈活運用,隨機應變,以適應多變的點畫。且各種動作不是單一的、分節的,要連續完成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