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隸書學習(1 / 2)

漢代留存下來的大量漢碑,在書法風格上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麵貌。清代書法家王澍就說過:“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指出了漢碑在書法風格上的多樣性。

西漢的碑刻不多,隸書碑刻有《楊買山地記》、《五鳳刻石》、《麃孝禹刻石》、《菜子侯刻石》、《霍去病墓石刻字》中的隸字。西漢碑刻隸書,較多地受了篆書的影響,篆意很濃,筆畫少有俯仰之勢,是向成熟隸書過渡的形態,有方勁古拙和質樸渾厚的風格。東漢的碑刻隸書已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東漢碑刻隸書之美堪稱一絕。漢碑的風格大致可分為:其中屬於遒麗秀美一類的有《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駿發疏展一類的有《孔宙碑》、《韓仁銘》、《朝侯小子殘石》;茂密雄渾一類的有《鮮於璜碑》、《郙閣頌》、《張遷碑》;古樸稚拙一類的有《西峽頌》、《諱三老忌日記》、《安陽殘石》;端莊典雅一類的有《華山碑》、《尹宙碑》、《王舍人碑》;豐腴厚重一類的有《衡方碑》、《魯峻碑》、《校官碑》;剛健勁拔一類的有《禮器碑》、《鄭固碑》、《張景碑》;奇肆放縱一類的有《石門頌》、《楊淮表紀》、《馮煥闕》;平正規整一類的有《趙寬碑》、《熹平石經》、《尚博殘碑》;高古超逸一類的有《開通褒斜道刻石》、《梁祠畫像榜題》、《劉平國刻石》。上述歸納了十種類型,每種類型舉出了有代表性的三件漢碑。其實是很難做到全麵和準確的。對於“每碑各出一奇”的漢碑說來,這樣歸類也難免有些牽強。對於隸書的愛好者說來,在結構和運筆極盡變化、風格多樣的漢碑麵前,隻能自己去心領神會了。

隸書的主要特點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隸書是小篆的簡易寫法,正如西晉衛恒在《四體書勢》中所說:“隸書者,篆之捷也。”隸書的捷是改篆書圓轉的筆畫為方折,變弧線為直線,並截斷了篆書的筆畫,行筆中有停頓和換筆。這些原因造成了隸書方正的體勢,為方塊形的漢字奠定了基礎。隸書還由於點畫俯仰呼應的產生和波勢挑法的確立,產生出了一波三折、蠶頭雁尾的橫和分張外拓的撇捺,成為隸書最有特征的筆畫。隸書由篆書的縱勢逐漸轉向橫勢;形成了中宮緊密,重心偏低,字形寬扁的特點。在隸書對篆書的簡化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訛變,造成隸書一個字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寫法,這種現象稱為異構。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異構豐富了字形的變化。在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中,隸書既有篆隸嬗變的痕跡,也受到了漢代草書的影響,還出現了楷書的萌芽,所以在結體和用筆上篆韻、草情、楷法都可以在漢碑中見到。

漢碑隸書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字最初經過書丹時是用筆寫出,然後再由石工鐫刻。即使是技藝十分精湛的石工,也不可能將原來的筆意完全表現出來。所以漢碑隸書的點畫都有含蓄凝重之感,不像墨跡上的字筆畫那樣纖巧,筆鋒的使轉那樣清晰。漢碑由於年代久遠,因剝蝕而產生的特殊效果,形成了漢碑隸書獨有的韻味。可是作為學習漢碑的人,還是應當透過刀鋒見筆鋒,探求其內在的運筆技巧和藝術風味。

一、隸書的臨摹和創作

初學隸書,首先要在數量眾多、風格各異的漢碑中先選擇一種來入手臨習。選帖的標準是,書法應規入矩,平正端嚴,存字較多,字口清晰,筆法完備的漢碑,如《史晨》、《乙漠》、《華山》、《曹全》諸碑,當然選帖也要根據每個人的筆性和喜好來加以取舍。字帖最好用初拓本,因初拓本較好的保留了原碑書法的豐神。在初拓本不易得的情況下,可用影印本。

選好帖後,就可以開始臨帖了。學習書法主要采用勾、摹、臨三種方法。勾是以透明的紙複在字帖上,把映出的字用很細的筆畫勾出字形的輪廓,然後再用墨填。不填墨的稱為雙勾。摹,也是用透明的紙複在字帖上,按照映出的字形,摹寫其筆畫和位置。臨,是把字帖放在麵前,對照字帖上的字,細心觀察和領會字的點畫形態,結體特點和運筆方法,細心仿照寫出。用勾的方法繁瑣費事,摹和臨也各有利弊,如薑白石《續書譜》就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蓋臨書經意而摹書不經意之故也。”所以臨寫的方法多為人取。

臨寫之前,還應多讀帖,所謂讀帖,就是打開字帖,認真觀賞,注意字帖上每個字的筆順、筆意點畫和結構特征,乃至神韻。養成了讀帖的習慣,還可為背臨即不對照字帖,用記憶的方法寫帖上的字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