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一種字帖後,要臨寫一個時期,能做到臨寫的字與原帖字體形態及點畫氣勢相像就可以了,並非要一一無差才可。總之,既不要見異思遷,也不可一成不變。有了一定的根基,多換幾種帖來寫,對筆法、結構就掌握得多些,還會避免專臨一帖,跳不出去和過於甜熟的弊端。
在臨寫練習過程中還有幾點要加以注意:臨寫時不要貪多,每次臨寫幾個字就可以。往往一次寫幾十個字,卻一無所得,精意地臨寫幾個字,反而會有收獲。臨寫的字最好比原帖上的字大,這樣會使筆勢展開,也易見骨力,一般漢碑上有些字殘損或漫漶,字形不完整,筆意不明顯的可以不臨,甚至有些結構不美觀的字也可以不臨。
隸書從發展到嬗變、升華,已是有了定型的書體。對其加以變革和創新,都相當困難,這就更需要每一個學習隸書者要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我們應該盡可能對古今各種優秀的隸書作品反複觀賞,提高欣賞能力,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書法之外的藝術也須學習和借鑒,這有助於豐富我們的學識和提高創造能力。
最後還要指出的是,隨著書法藝術的不斷發展,書法理論的學習與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古今有關隸書的理論,揭示出了隸書藝術的本質及其規律,會給我們以啟迪。
今天我們完全有能力創造出超越前人的隸書作品。
二、隸書名碑名家舉要
我國古代隸書碑刻流傳至今的有很多,現在仍有新的隸書碑刻不斷發現。尤以漢碑的隸書最為多姿多彩,各臻其妙。現選擇可資取法借鑒的著名漢碑,漢以後的隸書名碑和擅長隸書的曆代名家及名作,加以介紹,僅供學習者參考。
(一)《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年)
隸書,22行,每行約30字。為摩崖刻石。此刻石書法率意天真,妙趣天成,筆畫不像一般漢碑那樣橫平豎直,而是遒勁圓渾,並呈現出彎曲和波勢。章法也參差錯落,天真爛漫。楊守敬《平碑記》以為“其行筆真如野鶴聞鳴,飄飄欲仙,六朝毓秀一派皆從此出”。可見此刻石不僅在東漢摩崖刻石中最有代表性,對後世的書法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153年)
隸書,18行,每行40字。碑在山東曲阜孔廟。此碑是漢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筆畫規矩而有法度,捺畫沉著有力,用筆方圓結合。結體在謹嚴方整中又有跌宕之姿。其骨肉勻適和凝練的用筆,已開唐隸的先河。清方朔《枕經堂題跋》評其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
(三)《禮器碑》東漢永壽二年(156年)
隸書,16行,每行36字;碑陰3列,各17行;左側3列,各4行;右側4列、各4行。碑在山東曲阜孔廟。此碑是著名漢碑之一。全碑書法的主要特點是筆畫瘦勁挺拔,波磔肥厚,結體富於變化,字形有長、有方、有扁、有大、有小,極為生動。全碑的章法也時而端莊,時而放縱。所以前人研究此碑書法,認為是出自多人之手。清王澍《虛舟題跋》認為:“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比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四)《張景殘碑》東漢延熹二年(159年)
此碑又稱《張景造土牛碑》。隸書,12行,每行23字(下殘),末行存半字三。此碑1958年在河南省南陽市郊區出土,是建國以來新發現的著名漢碑之一。現在河南省南陽漢畫館漢碑亭。此碑雖已殘損,但存字較多,而且字跡清晰。書法也頗具特色,字形寬扁,筆畫勁健,碑中十行的府字右豎下垂很長,饒有情趣。
(五)《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164年)
此碑又稱《封籠山頌》。隸書,15行,每行26字。碑在河北省元氏縣。此碑結體寬博,通常漢碑中的波勢挑法在此碑中並不顯明,筆畫多出尖鋒,垂筆近似懸針,顯得犀利勁健。清楊守敬《平碑記》認為:“漢隸氣魄之在無逾此。”
(六)《孔宙碑》東漢延熹七年(164年)
隸書,15行,每行28字。碑陰3列,每列21行。有碑額,篆書兩行共10字。陰額篆書1行5字。碑為孔子19世孫孔宙墓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此碑結體綿密,用筆圓轉,橫畫很長,撇捺左伸右展,氣勢飄逸灑脫。碑陰隸書卻很規整,無左右分布。